分享

审美力的缺失,是一种新的无知!

 政博 2021-10-08

图片

转自公号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
哲学之路视频号已开通,欢迎关注。
图片

吴冠中:现代社会文盲不多,美盲很多。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有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德国人来中国旅游,发出疑问:为什么满大街都是厕所?

细问才知,他说的厕所实际上是城镇居民的住房,他误会的原因在于这些民居都统一贴着竖长条的瓷砖,而在德国只有厕所的墙上,才会贴这种瓷砖。

德国人接着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房都长得一模一样?

图片

01

工业化的趋同效应

不仅这个德国人有此质疑,我们也很困惑,为什么各地的楼房越来越像?城市与城市的差异也越来越小?

这还要从工业化进程和整个人类发展说起。

工业化采用去部落色彩的发展逻辑,人们因为大规模生产需求,打破了原有的农业文明,将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都整合到城镇。

久而久之,在服装、建筑以及文化艺术的流行上出现了大规模的趋同,这也造就了欧美工业文明以来无数大规模流行的文化现象。

本文由公号哲学与世界编辑发布

中国过去四十年正是这样的历程,那些越来越像的楼房,实际上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投射。

然而这些建筑既没能有效地继承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系统,也没学到西方建筑的精髓,洋不洋土不土,如同病毒一样在城镇里流行开来。大部分地区无一例外地中了这种流行风格的毒,它里里外外散发着尴尬的“土气”。

那么这种“土的意识”,究竟为什么能够在当下社会“遍地开花”?

图片

一个样式的店面招牌

02

“土”:“好”的初级认知都没有达到

 本文由公号哲学与世界编辑发布

”,要么就是没有要求,要么就是对一种错误的要求进入了偏执的阶段。在日常话语中,与之相对的是“洋”。并非形容某一特定的文化,而是因为美,如夸别人穿着好看为“好洋气”。

人们常常说:美好。美其实就是对好的认同

“美”是一种有要求的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体验,还包括个人情感、对待他人的礼貌态度、和谦逊的服务精神等等要求。

“好”:是Good,Better,Best,Great……的一种进阶。

Good是常识:对一件事有常识性的认知;

Better是技术:接受一定程度的复杂训练,使一件事具有优良的品质;

Best是秘密:洞察事物背后隐秘的逻辑关系,发现做好一件事的真正奥秘;

Great是艺术:随心所欲地协同要素,自然而然地做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或者服务。

由此看来,“土”就是连“Good”这样的初级认知都没达到,就更别提“Great”的艺术阶段了。

本文由公号哲学与世界编辑发布

在人的诸多能力中,审美是一个完全靠后天习得的能力,它的确不在基因里遗传,但却极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缺少美好事物的地方,人的审美能力自然不高。因此,才会出现越来越像、越来越丑的“厕所式”楼房。

图片

本文由公号哲学与世界编辑发布

03

审美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譬如面对大海,诗人能写出“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名篇,但是普通人只能说出:“海啊,都是水;马啊,四条腿”。因为不懂,所以生活便少了欣赏美的底蕴。

木心: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

无数低劣的生活场景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以为人们都长着眼睛,但实际上保留视觉觉醒的人太少。

原本内敛静好的中国东方审美哪里去了呢?为什么我们的视野范围内,都是那种不讲究的、偷懒的、庸俗的设计?

从60后到90后,无一例外,美术、音乐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课程,始终是副科。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体系没有良好的审美养成,甚至于书本上优质的美育素材都没怎么接触过。我们的中小学教材教辅乃至课外读物,都是统一的工业产物,具有挥之不去的“土”之气息。

本文由公号哲学与世界编辑发布

审美,这种复杂变量的教育,在如今这个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简史》里多次强调,在未来,知识=体验×敏感度,这也是是对知识的一种重新定义。

这里说的体验里包含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上升到同理心与分别心的敏感性问题。

体验能力是基础能力,而敏感度是这个能力效应的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体验和敏感度方面欠缺,将在未来成为一个无知的人。

思想家蒙田指出,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通过对美的欣赏和沉思来补偿学校教育,并获得智慧。

要获得面向未来需要的体验和敏感度,欣赏“真正的艺术”是一条捷径,通过接触美好的艺术品,潜移默化提高审美能力。

图片

04

审美,一种核心竞争力

本文由公号哲学与世界编辑发布

我们接触的最直观的两种艺术形式:一为音乐,二为绘画。

音乐透过听觉神经冲击着我们的大脑,绘画透过我们的视觉涤荡着我们的灵魂。

我们可以听不懂莫扎特的歌剧唱词,不理解巴赫的赋格技巧,不熟悉贝多芬的交响能力;也可以看不懂《千里江山图》的技法,不能把握《清明上河图》结构,不理解《富春山居图》的深意。但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欢欣的自然生活气息、庄严的宗教人文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时空脉动,也能从中领悟生命的美。

张世英教授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其实,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值得我们去寻找、品读、学习。

可是现在,对美的麻木、对实用性的追求、美学教育的缺失,使我们渐渐失去了审美能力。

本文由公号哲学与世界编辑发布

蒋勋: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

在未来,审美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

没有欣赏美的能力,我们的生活里就只剩下最粗糙、最无趣的一面。

懂得审美,才能生活得更加诗意、更有仪式感,更能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的小确幸。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慢慢培养他们审美的眼光,这于个人、民族与国家而言,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而要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必不可少。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审美的潜能,只是取决于它是否能被唤醒。

艺术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潜能,帮助人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