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做才能让“知识”成为“智慧”而不是“知障”?(此文无价)

 行为逻辑 2022-01-09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195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一头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以为获得了经验。
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倒在了水里,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直到淹死。
道理:驴子为何死于非命?因为它过分依赖“经验”,而不知这些通过“偶然”机会得来的经验并不可靠。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无时无刻都能很容易地获得知识,但是,知识并不是智慧,它有可能变成知障(认知障碍)。
知识用错了应用场景,就会成为“错误的知识”,而且世界万物都在更替,知识也需要更新,甚至,如果我们不加分辨,很容易把表面上正确无比而实质却是错误的知识奉作真理。
所以,学习知识本身就需要思考、辨识,需要智慧,否则,学来的就不是知识,而是认知障碍。
《学经》说:
知如砌垒,初知可护身守心,以识善恶险要之别;中知可隔外物,隔外物者,必自欺,以其好恶而得其知,护其识。积智可自障不出,以知见为障,以执守为障。世间知无限,以认其异同为要,善总不结,间迷不惑。
知识就像垒墙,一开始可以守护心身,因为这时候的人内心比较纯净,不会在知识里面加入过多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以能够分辨出善恶险要。
墙垒到中间部位,也就是说知识已经学得不少了,那么,这时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好恶意识,也就容易陷入“我执”,凭着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性的吸收知识,而不是客观的看待知识,这是一种自我欺骗的表现。
墙垒的很高了,也就是说,知识多的已经形成一个比较顽固的认知体系,这个体系的坏处就是具有排他性,凡是与自己认知不同的就会被“标记”为谬论,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认知障碍,好的、新的知识进不来,所以,体现出来的就是固执己见,冥顽不化。
俗话说:“学海无涯”,世间的知识是无限的,学也学不完,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善于汇总但是不要轻易下结论,这样才能不迷惑。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的的。
《道德经》说:
一体分二相,二相为阴阳。
任何一件事都有它好的一面,又有它不好的一面,知识也是如此。
当我们掌握了一些知识,它能够给予我们行为上的指导,同时它也会阻碍我们使用其他更好的方法。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经验主义”。
经验给人们的好处显而易见的,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比较突出的,知识有时候是一种天然的屏障,既能屏蔽失败因素,同时也屏蔽了更好成功因素。
所以,我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客观的理解知识,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真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结论很可能隐含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而失去了事物的客观性,而且知识是在不断地更新中,现在的知识很可能在未来就已经过时了。
《道德经》说:
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规律又在不断地变化。
所以,我们要有成长思维,要以开放、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思考。
这样,知识就会成为我们的“助力”,成为我们的“智慧”,而不会成为“知障”。
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
学习是有层次的,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道德经》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意思是:上等士人听闻道的知识和学说,便立即勤勉地研习并毫不犹豫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中等士人听闻道的知识和学说,他们半信半疑,既不能轻信,也不敢轻易的否定。而下等士人听闻道的知识和学说,便大笑而讥讽它。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道的存在。不能令一些人发笑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这里面的三种“士”,代表着三类人,当我们学到一个知识。
有的人会仔细思考,捋清其逻辑关系,发现其本质,然后认真地去执行。
有的人不太理解其中的原理,觉得有道理,但又有疑惑的地方无法解答,所以就将信将疑,因为内心不能完全信服,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
有的人一听就断定是假的、骗人的,觉得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并认为,只有傻子才会信。
造成这三种不同反应的本质是,人与人认知能力的不同。
认知越狭隘的人、知识边界越窄的人,越自以为是。因为他们看问题太片面,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和两面性,甚至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都是有问题的。
《学经》说:
小学者,以人为师,犹如崇山遇向导,丛林遇标的,离此山者,向导可敬不可听,出此林者,标的可留不可从;尊其学,重其知,敬而友之,不唯其言是听,不唯其行而效。
小学级别的人,向人学习,这就像爬高山时遇到向导,穿越丛林时遇到标的,离开这座山,可以敬重向导,但不能听从他的指示,离开了丛林,标的可以保留但是不要遵从。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的学问,重视他们的知识,尊敬并对他们表示友善,但不要他们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不要他们做什么我们就效仿做什么。
向导、标的代表其专业领域的专家,在他们的领域范围内,他们的话我们应该多听听,毕竟人家是这方面的专家,同时也别忘了多思考。
但是,脱离了他们的本领域,他们的话我们就不要唯言是听了。
因为,术业有专攻,在自己本专业领域造诣深,并不代表在其他领域也有造诣。
比如,我们可以向育儿专家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但是,他们对夫妻间婚姻方面的看法,我们就不要唯言是听了。
中学者,以知慧为师,以知为师者,以正为用,以反为思,不明不信,存疑而不去,待机而解。百家言,择其通者而纳之,师之语,有违事实而舍之;以慧为师者,不以然为然,求实而去名,有实为据,不因万人皆然而附,不因大师之言而从,以行证言,勤而行之。
中学级别的人,向智慧学习,符合自己认知的就使用,不符合自己认知的就要思考、反思,不明白不要轻信,保存着疑问,等待时机去解答。
我们对于智慧的知识,我们要选择逻辑通顺、原理清晰的学习、采纳,对于不合符事实的要舍弃,不要自以为是对的就去遵从,要拨开事物表面追求其本质,用事实作为依据。
不要随大流,不要因为是权威的话就言听计从,要用行动去证明,对于经过验证过的真理,需要狠狠执行。
每个人的认知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在学习智慧知识的时候,有的知识是我们能够理解的,这种知识我们要勤而行之。
有的是我们目前无法理解或者有些地方是想不通的,这种知识可能是本身就是错的,也可能是我们认知水平不够,所以暂时理解不了。
对于这种知识,我们既不能不懂也依旧照做,而是要仔细思考,若依然不能够理解,那就先搁置下来,等待以后有机缘再去解答。
而对于明显有违事实的道理,不用纠结,直接舍弃。
我们不要有从众心理,不要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不要不假思索的就听从权威的意见,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他们的言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勤而行之。
大学者,以自然万物为师,观一露而知朝阳光华,察一叶而知秋霜露暑,心无所驻,情无所用,思无所常,意无所念,无知无觉,空洞而察,无所知,而无所不知,以自然万物为师,知不可穷,识而有道。
大学级别的人,向大自然学习。通过一露一叶就能知晓世间万物的变化。内心清净没有执念,放空自我,无知无觉,这样能与万物相通,能自然知晓世间一切信息。
以大自然为师,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可以认识到其规律。
人们常说:"一叶知秋",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其发展规律。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平日见到的西瓜都是很大的,西瓜能长那么大是因为掐蔓的结果,而且是人掐主蔓。
有人会想:瓜蔓不是长西瓜的吗?应该保护瓜蔓才对,怎么还主动去掐主蔓呢?
这是因为主蔓的生长速度较快,会消耗过多的养分,将主蔓剪短,才能够使目标果实更大。
如果不掐蔓,西瓜长的就比较小了。
那么,我们做事业也一样,根据熵增定律,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会趋于复杂、冗余,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化繁为简,做“简单而强大”的事,不断地掐蔓、不断地聚焦,集中精力去做最重要、最关键的事,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所以,智者无常师,以常为师,可洞彻天地,以古御今,绝学无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