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心语】 武江波:杜家山的知青情怀

 kfqwgz 2021-10-09
杜家山的知青情怀
                 
   武江波

图片

        知青,是新中国建国以后一段时期对知识青年的特称。那时,初中毕业就可称知青。城市知青听从党和祖国的召唤,奔赴农村、边疆农场,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杜家山村位于榆次、太谷、和顺三县交界处的山上,现已退耕还林,成为国家森林公园。但这里曾经是驰名全国的知青点,聚集过北京、太原、榆次,还有上海的许多知青,山上至今回荡着曾经的知青情怀。

图片




      
        我曾两度拜访杜家山村,为那里的知青情怀深深感动。

       第一次是去探访知青点,追寻那段山村知青的历史。文革大串连始,北京女知青蔡玉琴和同学们路过此地,由于红卫兵接待站没饭了,让她们到下一站,结果在这山区高高的山岗上迷路了。在又冻又饿的绝境中,听到了狗叫,找到了一处农家。农家大爷接待了他们,给他们吃了热乎乎的农家和子饭。这个大爷是杜家山人,是杜家山的老农会主席、抗日战争时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第二天起来,他们看到杜家山村原始简陋的窑屋,老区贫困落后的状况深深印在蔡玉琴心头,使她萌发了到山区和大家共同改变面貌的念头。当他们走到云周西村,拜谒了刘胡兰陵园后,蔡玉琴毅然独自返回山村。山村老人以为是拉下什么东西,当听到她要留下来当村民时,惊异了,并报告当地政府。党委政府说,人留下来,需要户口。于是蔡玉琴回到北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迁来了户口,并为自己改名叫“蔡立坚”。同行的还有她的四位同学,他们结伴在杜家山村落了户。北京的同学们还送他们一包土,天安门的土,北京的土,让杜家山的地与北京的土相连;还送他们用毛主席字迹汇起来,大家一针一线精心绣出的《好儿女志在四方》的锦旗。



       他们留下来了,北京、太原、榆次又来了十三人,小青年王刚写到:“十八颗种子四海来,十八颗种子山上栽……”后来又来了两人,形成了二十人的基本团队。点上知青最多时达到了一百二十人,远超过了杜家山的农民人口。来落户的知青中,有的是亲兄弟、姐妹,有的姐妹还剪去长发以明志。他们离开了自己的父母,离开了生活的大城市来到了贫困落后的山乡,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他们的吃苦精神感动了农民,有外地来的农民,看到女青年一人挑一担茅粪翻山越岭,感慨地说:“换上咱农村的妮子也办不到”。由于艰苦的劳动,他们的手脚磨出了血泡,肩膀磨得褪了皮。摘黑豆时,那黑豆角一摘就炸开,他们满手是血,摸哪那红。那个画家的儿子叫“丑牛”,是个小诗人。他家让他去买粮食,他拿着粮票和钱就大冬天步行一千多里路,到杜家山来了。他写了很多首诗:“大锤舞、钢钎跳,石头争先往下跳,地变平、堰变高,满手裂纹开口笑”(《修地》);“地头看羊,抱鞭迎风躺,大地当炕,宇宙是灯光。待到午夜醒,饥畅辘辘响,抽落满天星,放在口中尝”(《看羊》)。大家一共编写了自己的诗集两部,叫做《洒满阳光的山路》《青春似火》,还有演唱集《春天里的歌》和手写小报《杜家山人》。

图片



      
       和别的知青点不同的是,这里的知青都是志愿来的,并且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阻挠, 因此有着特别高涨的热情和执着的吃苦精神。那时他们过年都不回家,排练文艺节目到各村去表演,给山乡带来了更多的青春活力和文化气息。他们每人都学会了一门手艺,互相服务。其中的一名知青,身体不太好,学习当了赤脚医生,还学会了扎针,把邻村一位瘫痪病人扎得站起来了,得到乡亲们的一致称赞。有的知青还给南窪村新建的大戏台画漂亮的装饰画,那些画现在还光彩夺目,洋溢着浓浓的情趣。

图片



       
       艰苦的岁月中,他们付出了艰巨的劳动。虽然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显得微不足道,与理想相比甚至有点南辕北辙。他们筑起的梯田荒了,种植的果树老死了,当年热闹的食堂和新建的窑洞现在也已人去房空,但他们义务植种的5000余亩松树却蔚然成林,为森林公园增添着美趣,成为知青留下的珍贵遗产。当然,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此放飞了自己的青春梦想,留下了火一般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情怀,激励更多的青年人为事业奋斗。

       第二次上杜家山,我来到了山中新建的知青山庄。杜家山村已退耕还林了,当年的知青周山湖承包了这里的三座山头,在一片荒地上建了一所两层西式木屋,称为“知青屋”,也被誉为本地第一座楼房。他在这里搞知青再创业,这片园地可称为知青园地,每年八月八,知青们要回家团聚。

图片



       
       周山湖是湖北人,是干部子第,到杜家山村时已是山西大学政治系的优秀生。入学时老师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山西大学政治系是培养县级干部的地方,但他毅然选择到杜家山当了农民。他是当时最早到达的一批人中一位。他和太原的王和平先后上了杜家山,王和平还与蔡立坚结为连理,孩子取名为“乡红、乡龙”。现在周山湖已是著名作家,他不仅写小说、诗歌,也写电视连续剧。他用自己写电视剧所得稿费三百多万元,为山上添置了“第二故乡”村门,树立了刻有一百二十名知青姓名的知青纪念碑,还在村旧址处添加了十几座知青的塑像。这些塑像栩栩如生,使人感到,知青还在村中。他在山下荒地上植树造林,他的木屋现已掩隐在一片绿色的杏林中。二十五年过去了,当年他种下的一粒粒杏核已长成了一棵棵挺拔多姿的树木,那杏树已比碗口都粗多了,成片成林、清爽怡人。

图片



     
        他还在知青屋旁兴建了“知青再创业纪念馆”。在这座清爽、漂亮的欧式别墅中,展出了杜家山知青过去和今天再创业的事迹。在开篇展中,有俯瞰知青第一村的照片,题头刊着自己的词作:“日照槐影窑窗上,不是辉煌,只是难忘,青枝摹弄春模样。村前赤壁红土浪,奔腾景象,踊跃景象,正是少年梦形状!”(1997年调寄《采桑子》怀旧)。

       这个纪念馆从中国历代粮食问题上讲起,讲到了人与粮食的关系。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有过三次大规模的下乡运动。一是知识青年返乡参加生产劳动,二是支援边疆农场建设,三是插队下乡。第三次规模最大,下乡人数达到了1700多万。而这次运动的高潮,是北京《人民日报》整版文章《杜家山上新社员》引起,因为版眼上刊等毛泽东主席的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杜家山的知青点成了引发文革中全国知青更大规模上山下乡的一个示范点。

图片



       
        现在的再创业,使这里成了旅游点。纪念馆旁的杏林中,还建起了一座优雅的杏林酒家,可接待客人在此吃饭,开会。还有小戏台,背景大字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杏林酒庄的六个员工也都是志愿者:周山湖本人和他内蒙建设兵团退休后来帮忙的妹妹、妹夫,当年的老知青王刚、一位太钢知青的妻子、村里老农会主席的儿子……他们还在摩崖石刻雕像下新建了一座寺庙。自己塑像,自己绘画,写悟语。

图片



       
       对于知青经历,周山湖说自己在生活中悟了三句话: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下层人民群众的感情……他知识渊博得让人惊讶,又朴实的像个农民。他是全国知名作家,著作等身,字写得好,画画得好,说什么都能说出个道道,讲在根本上。他在山中寺庙中讲解佛教故事让人们点头称是,他在知青纪念馆的真情陈述,常常获得由衷的赞叹和阵阵的掌声。他已年逾古稀,可以住到北京、省城、榆次城里,他却选择住在了山里,以自己的微薄之力,释放着自己浓浓的知青情怀。

图片




      
        从杜家山知青热爱山村、立志改变山村贫困落后面貌的情结中,使人深深地思考。同行的朋友说,当年的知青首先是奉献,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来建设山乡,为国分忧,特别是那些克服重重困难志愿到农村的;第二是奋斗,他们认为,自己也长着一双手,不能在城市吃闲饭,要用自己的双手在最艰苦的地方,养活自己并改变那里的面貌,建设那里的家园。我们也都感到,现在的物质条件好了,人脚踏实地注重物质财富。物质是硬道理,但我们不能忽视精神领域里的财富,不能忽视人格精神的培养塑造,不能忽视人内在的精神成长。人们为着信仰而奋斗的精神永远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



 
       周山湖动情地说,杜家山现在有了新景观,花开时节常常彩蝶纷飞,并且每年的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大群的彩蝶飞到谷中河滩边,驱之不散,成为远近闻名的“北方蝴蝶泉”。当然是大自然的生态好了,蝴蝶成群飞回。但当地的老百姓说,那是知青回来了,他们的情怀感天动地,化作彩蝶回归杜家山清静的山谷。

       幽静的杜家山,优美的青山绿水,清清的杏林,满山的绿草野花,还有那飞舞的彩蝶……这里有着新中国一代知青的生活梦想,有着他们乐于奉献、甘于吃苦,和劳动人民在一起建设家园的美美的、绿色的知青情怀!

       我脑海里响起了那首歌,是在歌唱共和国普通的劳动者,也在唱着共和国的知青们勇于奉献和奋斗的情怀: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不需要你歌颂我
       不渴望你报答我
       我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
               2021.9.19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武江波:网名黄河韵。当过工人、教师,后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退休后,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文化晋中》杂志主编。平生喜欢文学诗韵,辑集了《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旅游散记》《文趣散得》《闲爱孤云》《黄河情韵》《岁月印痕》等作品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