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文书法的六个“跨越”

 鸿墨轩3dec 2021-10-09

金文书法的六个“跨越”

2017-12-04 11:08·不二斋

金文书法的发展与青铜器的发展有紧密相联,但二者的发展阶段却不完全同步。当青铜器发展接近鼎盛期,恰恰就是金文的形成时期。也有说青铜器和金文是同时产生的,我觉得应当不是这样。有资料说,发现夏朝就开始有青铜器,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青铜器没有文字只有花纹,而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铭文是商的中期或后期的事情。研究金文的分期与青铜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之后的青铜器中出现铭文起,至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小篆产生为止,金文书法大概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就是金文书法的威武历史。从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来看,金文书法无论从规模、艺术,还是影响,都是光芒四射、灿烂辉煌的。

  1、“形成阶段”:商代中期——商代晚期,主要特点是字数极少,类似图案,“甲骨脱胎”,刀刻意味。

  商早期,究竟是不是出现了铭文,不好定论,但至少对于书法来说意义不大。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灭夏后,自公元前1617年开始,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自公元前1300年开始,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最后在纣王(帝辛)手里被灭,此时为公元前1046年。分段有“先商”、“早商”、“晚商”的说法。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一般以盘庚迁殷把商朝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也就是说,金文产生大概是在商朝后300年的时间里。至于最早出现金文的时间叫周朝中期还是晚期,还是叫殷商早期或是中期呢,要请教专家。

  一般认为,商中期有铭文的青铜器逐步出现。但是,第一、字数很少。每器的铭文字数很少,通常只有一、两个字,多的也不外乎四、五个字。考古研究所《殷商金文集成》收集的年代为“殷”的“鼎类”单字铭文,就有100多个,没有标注是殷的哪个时期,估计是比较早的时间。当然,后来周朝也有不少单字的铭文。第二、内容简单。一般只是标记器主的族氏,起识别的作用,如“天”、“戈”等。第三、多与图文结合,形状如族徽。第四、大多数都不在显眼位置,只在器的外底、腹底、内壁或底部。如商杞妇鼎铭、妇好方鼎、母戊鼎铭等。

  商晚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逐渐增多,但有几十字铭文也只有几件,直至殷末,还没有发现超过五十个字的铭文。这个时期的铭文内容也还只是祭祖铭功之类,还没有像甲骨文那种居于意识形态中心地位。如:《小臣艅犀尊》、《二祀邲其卣器铭》等。这时的金文与甲骨文的笔画、字形很相似,不同的是甲骨文刀刻的,而金文是铸造的,视觉效果有所不同,比较庄重、厚实和古雅,而较之于后来的西周金文则显得自然、随意、自由和富于变化。因此,这段时间的金文作品,可看作是承前启后的一种形式。

【书法小史】金文书法的六个“跨越”

小臣艅犀尊

  2、“发展阶段”:西周早期——西周康王时代,主要特点是“尚有胎痕”,常有肥笔,出现圆转,横平竖直。

  西周早期金文,直至康王时期(期间有周武王、成王、康王),沿袭殷商晚期的风格。现在见到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铭文如《利簋铭》明显保留着晚商时期金文的面貌,也就是从甲骨文脱胎出来的痕迹,其起笔和收笔处较尖,笔道中央相对粗一些,常见带装饰性的粗大笔画,但线条已开始出现圆转、弯曲现象,布白变得工整。这期间出现了长篇,如《利簋铭》(武王时,是目前已发现的西周时代最早的青铜器)、《大盂鼎铭》(康王时)等。

【书法小史】金文书法的六个“跨越”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

【书法小史】金文书法的六个“跨越”

孟鼎

  3、“成熟阶段”:西周的昭王——夷王时期,主要特点是平稳整齐,笔画平直,笔锋收敛,雄浑流畅。

  这个阶段(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之世),西周社会进入了繁荣和稳定阶段,周人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礼乐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普遍实行,金文也随之进入成熟期,用笔的起止处已明显比前期收敛,线条的粗细比较一致,章法布局日趋整齐,各种铭文之间面貌趋向一致,差别不大,甚至雷同。如《墙盘铭》(恭王时)、曶鼎铭(懿王时)《大克鼎铭》(孝王时)等。需要说一下的是,这一段之前,自商盘庚殷墟开始,青铜器制造已经处于鼎盛时期,为什么金文书法到周周昭王才步入成熟期?我以为金文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稍微后于制造业发展阶段的。

【书法小史】金文书法的六个“跨越”

史墙盘铭,恭王时期

  4、“繁荣阶段”:西周的厉王时期——西周的幽王时期,主要特点是线条匀称,结体流畅,章法有序,工整典雅。

  这个时期(厉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大约有一百年时间,是西周金文书法繁荣阶段。一是铭文数量多、篇幅长。如:《散氏盘铭》(约厉王时)、《史颂簋铭》、《颂簋铭》、《虢季子白盘铭》(宣王时)、《毛公鼎铭》(宣王时,497字,最长,现存台北)、《叔专父盨丁器铭》。二是在主流风格上,前期那种随意和自由的面貌消失,笔法规范,工整秀丽,整齐端庄,不同铭文的风格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也出现了一些与主流风格不同的铭文,如:《散氏盘铭》、《圅皇父簋铭》、《楚公钟铭》等。

【书法小史】金文书法的六个“跨越”

毛公鼎铭,宣王时期

【书法小史】金文书法的六个“跨越”

散氏盘铭,约厉王时期

  5、“纷呈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特点是用途广泛,地域性强,国自为派,风格纷呈,形式多样。

  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对诸侯国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

  到西周末年,幽王暴虐,导至诸侯作乱,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即周平王)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即春秋战国(这期间周平王之后还有24个帝王)。此后,周王室开始衰微,管治不力,“礼崩乐坏”。周王朝政令形同虚设,只剩下天下共主的外壳,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所谓蛮夷民族经济发展起来,中原各国有的也强大起来。于是,“五霸”兴起,各霸一方,各自为政,侯国间无休止争斗,冶铜铸铭也就各得其便。换一句话说,王室已无统一的载功赏禄可言,各国都在自立“功劳簿”。因此,这个阶段的金文明显带有诸侯国的地方色彩。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经济发展不同,特别是由于受周王朝的控制、影响以及受益不同,出现了金文风格的大分化,产生了不同地域特点的各种金文风格。宗周风范的金文不断减少,代之于新兴的齐鲁金文、西楚金文和先秦金文等等。这些各地的金文,虽然保留了西周金文的基本构成,但其字形架构、线条形态、笔画运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有的字体修长,形态优美;有的笔画紧凑,小巧玲珑;有的略带草意,字形变扁,出现向隶书发展的影迹;也有装饰性字体(如鸟虫篆、玉筋篆等)出现。形式多样是这一时期金文的主要特点。其中,楚国金文阿娜多姿,独具魅力。如图:《王孙遗者钟铭》(春秋时,楚国)、《鄂君启节铭》(战国时,楚国)、《楚王酓鼎铭》、《陵公戈铭》等。

【书法小史】金文书法的六个“跨越”

王孙钟

  到了战国末年,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和兼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传统的礼仪制度彻底瓦解,铁制品被广泛使用,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金文也就逐步衰落,实施了“书同文”,推行了一套规范统一的书体,就是“秦篆”,亦称小篆。

  6、“研习阶段”:汉代开始,至今。主要特点是脱离应用,演变他体,研究整理,转为学术。

  秦汉时期,还是有少量的金文,《金文编》放在续编。严格地说,秦汉金文与殷商金文有很大区别,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具体说说。

  广义地说,金文使用的整个时期也是一种研习,但这里专指后人所进行的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的研习。因为秦篆的使用,还有隶书的流行,后人已经不熟悉金文。严格意义上说,对金文的研究,在春秋战国后期就有人进行了,《史籀篇》就大概产生在这个时期。但大量的还是汉代以后。大体有几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两汉。最典型的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实际上主要是研究金文的成果。后来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开始时战乱,随以后也未见金文研究有何成就。其中别称“笔虎”的李阳冰主要是搞小篆的。还有一个精通文字训诂之学的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等,实际上只是《说文解字》的注解。

  第二个高潮:宋代。尤其是北宋,由于青铜出土,考释成风。摹写的,考释的,编书的,很热闹。像刘敞、吕大临、王厚之、欧阳修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有专门的金文研究的著作。这时期与汉代不同的是,金文研究成为一种学问。南宋后期,直至元明,金文研究不多,基本停锣息鼓。

  第三个高潮:清代。金文研究掀起热潮,取得很大发展。一是专门著录多,二是考释水平高。金文研究的著名学者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大家熟悉的著《说文古籀补研究》的吴大澂。

  第四个高潮:民国。成果显著,进入新的广度和深度。比较著名的有罗振玉、唐兰、于省吾、容庚、郭沫若等。

  第五个高潮:建国以来。金文研究全面展开,虽有起伏,但规模很大,人数众多,成果很大。于省吾、徐中舒、杨树达等许多学者出版了专著。其中,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收录齐全,影响很大。容庚的《金文编》成为字形方面的最权威的工具书。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7月18日起正式实施《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后会有更多的人看到台湾故宫的青铜器铭文实物,这对于金文书法研习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对金文书法发展的分期,也是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还需要学习和请教,也许今后我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

来自书法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