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感悟荟萃: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快乐飞翔书馆 2021-10-09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有的人以人脉广为荣,哪怕遇见道不同的人,也非要深交一二,赔进去大量时间,到头来还是各奔东西。

与其滥交朋友,不如一个人独处自在。

“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抱憾,也不将就。”独处不是坏事,圈子不同,犯不着强融,做真实的自己,好过在人群中违背自己。

仔细想想,我们将太多时间留给父母、亲戚、朋友和同事,却鲜少认真问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

独处,正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看清真我的时刻。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世事纷纷扰扰,看似很重要,其实多数与己无关。许多时候我们的痛苦,都来自于我们不善于独处。

怕孤独,所以加入各种群体,陪着笑脸说言不由衷的话,热闹了一时,人散后却是一场空虚。

独处不是坏事,它比合群更重要,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世上,都必须要学会体验的东西。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独处是一个人大脑最清醒的时候,这不只是文人学者创造经典的时刻,更是每个人自我提升的黄金时期。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无论到什么年纪,我们都离不开对自我的思考,离不开独处的时光。

青春独处,想着未来的规划;中年独处,想着人生的意义;老年独处,回味过去的点滴。

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决定了他当下、未来的生活质量。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裂缝,任凭热闹中如何推杯换盏,彼此倾诉,都无法填补。

曲终人散,落寞中,终归要一个人品尝散去留下的滋味。

深层的狂欢,应该是内心的丰满。远离人群,成为自己的神明,在寻常的小屋里,独自品茶、看书,关心四季变化,留意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懂得独处,才能避免心的“慢性死亡”。

当一个人开始享受内心的孤独,开始一个人独处,他就真正读懂了自己。

人群中的每个人是渺小的,他们只会觉得世界很大,遥不可及;唯有一个人独处时,虽一人一室,内心却很充实,仿佛拥有了一个世界。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人到中年后,看惯了聚散离合,品多了人走茶凉,慢慢就会放下过去渴望的热闹,开始追求一个人的时光。

高质量独处,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特立独行,而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充盈起来,更好地爱自己。

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任何人都能绝对理解的道理。比如:“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道理,但是正在病痛中的人,与一个身体还很健康的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快要病死的人,与一个只是感冒发烧流鼻涕的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是完全不一样的。

道理是相对的,对道理的理解,更加是相对的。

听过无数话看似都很有道理,但我最信两句:一个物以类聚,一个因果报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