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渝合十塘:四五六七公里就够牛了,竟然还有三四五六塘……

 重庆研究 2021-10-09

重庆的四公里、五公里、六公里几个地名,曾火爆网络,这种看似随意、毫无底蕴的地名,引来大量网民的猎奇。

类似的,在璧山有六塘、七塘、八塘,紧相连的三个镇,不禁让人联想,是否还有五塘、四塘、三塘?是第六、七、八个池塘的意思吗?

一、渝合十塘

先前徒步青木关时,偶然发现,青木关原有一名为“五塘”,从顺序与距离,刚好与六、七、八塘相连,好奇之下查询得知,此为“渝合十塘”一部分,清朝设立在僻北路(重庆至四川广元的支线路,大致与国道212县吻合,可通往陕西)巴县至合川段上的十座塘汛的名字。

△乾隆《巴县志》卷五中关于渝合十塘的记载,即西北路旱塘,与同治《巴县志》记载一致,民国二十六年的《巴县志》无相关记载

十塘分别为:

今渝中区的浮图关设头塘;

今沙坪坝区的磁器口(白岩镇)、歌乐山金刚村(金刚坡)、土主镇四塘桥头(高滩桥)、青木关老街宝峰山口(青木关)分别设二、三、四、五塘;

今璧山区的六塘(温汤驿)、七塘(杨家场)、八塘(青石镇)已替换原名沿用至今;

今合川区内九塘老街设九塘(风垭)、南津街道梳铺村有十塘老街(瀼溪,原合川十塘乡)。

十座塘连为一线,分列僻北路渝合段中。

△八塘镇青云村青云驿道旁的碑林,幸世英从1995年开始立碑,目前约600块     图源:寻城者/江湖人陈老K

二、塘的起源与作用

这里先说说“塘”。

我们现在所说的“塘”,大都是面积不大的池子,池塘、火塘之类的意思。

渝合十塘的塘,取关卡之意。长什么样,无现存的遗迹,没法考证,仅能从其他地方的情况管中窥豹——民国《宜良县志》卷三有记载:

塘的设置也很简单,一般只有五六间房子(塘房),牌坊一座,望楼一座,烟(堆)墩(台)一座,旗杆一座。

乾隆《四川全图》中的塘     图源八二四研究所

那么塘,是在何种机缘之下,被设立的呢?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设立必定是根据需求而来的。

清初,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其占领地域愈加宽广,而清军的主力——八旗兵,由于其征兵对兵源民族的严格限制,军队数量无法满足清军日益扩张的地盘;同时以汉族为主的民族反清活动日益频繁;清廷接收的明王朝降军的安置成为难题。清政府不得不在八旗外另设一正规部队——绿营:

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代镇戍制度,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

而塘,则是绿营的一部分。

具体到重庆。

顺治四年,四川绿营建立。经过不断调整,雍正以后四川绿营趋于稳定后,逐渐形成了川北、重庆、建昌、松潘四镇,以及标、协、营、汛组成的四川绿营体系,乾隆年间的《全川营汛增兵图》的图题注明确记载有四川绿营情况:

四川通省各营全图  督标三营、军标两营、提标四营、城守两营;松潘、建昌、川北、重庆四镇,各设中、左、右三营;维州、夔州、阜和三协,各设左、右两营,惟阜和右营分驻清溪县,其余驻防各路,共四十四营,通省总共七十三营。

△《全川营汛增兵图》重庆镇部分

重庆镇辖中、左、右三营,镇下置协,协下设营,营下分汛。绿营的基本单位是营,渝合十塘归右营管辖

各协营绿营兵,部分留守协营驻地存城防守,其余部分被派到该协营辖区内,划分汛地,分别防守;各汛之内,除部分兵丁驻汛地防守外,大部分兵丁又被派到汛防区域内各交通要道,设塘驻守。

在汛地内,沿交通干线隔若干距离设一塘,派兵驻守,形成延续不断的“塘路”。

塘便是绿营最基础的组织了。就渝合十塘来说,各塘仅置塘兵二名,塘与塘的间距大致十里至三十里不等,这样密集的设置,又如此分散兵力,显然塘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领兵打仗。

△1896年,重庆两位绿营兵

2012年,北碚水土发现的一通残石碑——《沿河查盗章程》,碑文即列明塘兵职责为“常川守卫”,同时也兼传递信息、缉拿盗贼、防守驻军之责。

△北碚水土镇江边发现的刻字残碑     图/邹飞摄

事实上,塘的主要职能,除了防守地方、维护治安,达到维护地区稳定的目的外;另一个职能是传递信息,接递军营文报以及本章等其它公文,与驿、台、站、铺组成驿传系统。

三、为何选这条路?

再讲讲路。

重庆到合川,经嘉陵江水路即可往来。旱路来讲,除“渝合十塘”所在的僻北路外,易宇先生考证出,还有两条能达合川:

路线一“江合北路”:由江北城文星门出发,经头塘、尖山庙、鸳鸯、翠云、桃子垭、复兴、静观(北碚区静观镇)、梨树垭(北碚区静观镇梨树村)、土主(合川区清平镇),至合川保合(合川区双凤镇保合村),全长92.5公里。此路行旅颇为不便。

路线二“嘉陵江小三峡一线沿途旱路”:江北城文星门、头塘、尖山庙、鸳鸯、翠云、白房子、悦来(渝北区悦来镇)、水土(北碚区水土镇)、东阳(北碚区东阳镇)、二岩(北碚区澄江镇二岩村),至合川草街子(合川草街镇),全长约75公里。行旅多取此路。

△江北两条通往合川的路  图/江北厅志

相比而言,仅论距离,“渝合十塘”所在僻北官道并不占优势。

论便捷程度,嘉陵江小三峡一线沿途旱路最优,距离更近,这也是明朝之前巴县至合川主要的路线,到了清朝此路仍然为民间来往渝合二地的主要路线;相对僻北路需越中梁、缙云、云雾三山之艰辛,此路沿途地势相对平坦;沿途少了塘兵审查,途中食宿更为丰富。走这条路的人更多。

那么兵塘设在僻北路上,显然考虑的因素并非便捷程度这一条。

这里得谈谈,四川绿营营汛设立的原则:

举凡蜀中要隘,安营置汛,莫不权其险要,而轻重布之。大小相维,远近相近,洵疆宇永固而民生生世世安督矣。

按此原则,大抵便知塘设置的位置了。

△巴县至合川三条路,黄色为渝合十塘,绿色为嘉陵江小三峡一线沿途旱路,蓝色为江合北路

乾隆《巴县志》记载的塘,水塘沿江设置,自不必说。

旱塘呢,共四路:东路连长寿、南路至綦江、西路通璧山南侧、而渝合十塘的西北路(即僻北路)通璧山北侧与合川。

“渝合十塘”所在的西北路,兼顾了巴县北上与西北两个方向,北连西安,西北经铜梁、遂宁连成遂线至成都,至关重要。显然,三条路中,明显西北官路的作用更甚于其他道路,更何况西北路还是唯一能纯陆路通达合川的干道,在此条路上设旱塘,再合适不过。

四、塘的取缔

塘的取缔,赖于自身的落后,技术的革新时代

(一)军事职能

塘属于正规军规绿营兵,其军事职能——维护地区稳定,随着绿营兵的裁撤,由地方警察属性的四川巡防队承担

绿营鼎盛时期,人数达六十余万。直至乾隆末期以后,同八旗一样,绿营纪律涣散,战斗力低下。曾国藩对此评价相当犀利:

……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

虽有些夸张,但也是有这种案例发生才敢如此讲。

军队核心功能的缺失,绿营存在的意义便不存在,同时,清政府意识到编联新军的重要性,致使清政府着手裁汰绿营兵。

甲午战争后,大规模裁汰绿营兵,到1904年,四川兵额已裁大半,仅存一万六千四百余名。1906年时,重庆镇因通商口岸缘故,得以保存中、左二营,但于右的渝合十塘直接被裁。

渝合十塘至此消逝。

到1910年,剩余的绿营兵也被裁汰、合并,部分被改编为四川巡防队,四川绿营兵制即告终结。

△电报

(二)驿传职能

与此同时,塘的另一个职能——驿传,随着绿营兵制的告终,被近代化的交通、电报、邮政所取代。《盛世危言》之作者郑观应有言:

盖电报设而驿差轻其半,轮船通而驿差轻其七八,若铁路之干枝渐次告成,而驿传势难再留。

果然,不久后,清代以驿、站为主,台、塘、铺等为辅的信息传递设施及方式共同组成的驿传体系轰然崩塌。

1886年,四川第一条电报线路竣工,从湖北汉口经重庆到达成都,到1899年,电报网络基本覆盖全国。 至此,电报成为重庆与国内其他地区联系的重要方式。

此时,距离1906年渝合十塘被裁仅间隔七年。

塘本在驿传体系中分量较小,巴县至合川之间传递的主要是接递军营文报以及本章等其它公文。直到电报、邮政为主的新信息传递方式来临,塘的驿传功能逐步被替代,成为塘急遽消失的导火索。

(三)路的衰败

对于交通来讲,塘这个人为关卡的取消,是有利于道路畅通的。

然而,时代的发展,往往是各行各业齐头并进,驿传有变革,交通也不例外。

新的交通方式开始来临。

首先是水路。1898年,英国人立德乐的“利川号”轮船成为第一个到达重庆的机械船,标志着重庆航运业进入现代化。此后,重庆至合川轮渡开通,两地之间通达时间大为缩减。

陆路方面,现代化公路的修建,与汽车的推广,给远行的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致使僻北路之类的老路人流量下降,原本一天的路程,汽车仅需2个小时左右。2002年渝合高速通车后,两地的距离缩短至40分钟。再加上2005年合川的铁路开通后的影响,僻北路鲜有人行走。

同时,道路的修建,与城市的扩张,对原始小路的破坏,亦为僻北路衰败的因素,像现今浮图关经小龙坎至瓷器口之间的路,已难觅踪迹。

渝合十塘的道路,只剩下承载历史记忆的意义了。


参考资料:

1.陈   平,四川绿营兵研究——以贯彻安民政策为中心

2.易   宇,清代四川地区嘉陵江流域陆路交通探析

3.刘文鹏,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

4.刘文鹏,清代提塘考

5.张   颖,清代嘉陵江僻北路渝合段考察记 

6.蓝   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

7.福康安,全川营汛增兵图

8.孙明理,清代巴渝地区的塘汛制度初探

9.唐冶泽,重庆出土清代《沿河查盗章程》碑考

10.乾隆巴县志同治巴县志、民国巴县志


相关文章:
青木小游
垫江、涪陵、石镜、宕渠、合川,你的曾用名究竟有多少?
转了吗

赞了吗
在看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