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模式基础之总结篇

 Galaxy6x1cjgmz 2021-10-09
前面讲了很多模式的基础知识,其实模式就是呼吸机通过预设的送气规则给患者通气,无论任何一种模式,其功能都是把气体送入肺内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模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安全、有效的送气当然还有如何能让患者更舒适的通气,以达到更早的撤机,这才是我们上呼吸机的目的。
先说一下模式应用中的安全吧。从机械通气近几十年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并没有多少新奇的模式出现,更多的研究是应用这些常规模式时如何肺保护,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从2000年开始的ARDSnet小潮气量、低平台压,到2015年控制驱动压,以及近些年讨论的应力/应变、机械能、食道压等都是围绕着如何减少肺损伤。
正压通气除了容易对肺造成损伤外,还可能会产生循环抑制。刘大为教授曾说过:自主呼吸是“气来血来、气走血走”,所以V/Q匹配,可以维持正常氧合状态,而机械通气则是“气来血走、气走血来”,造成V/Q失调。所以,很多老师在临床上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患者没上呼吸机时血压和氧合尚可维持,一旦上了机械通气,即使给予纯氧,饱和度也很难维持,同时患者的血压更低,甚至需要大剂量去甲肾维持。其实,这些可能都与循环被正压通气抑制相关,在影响血压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V/Q失调。如何减少循环抑制也是最近这些年机械通气的热点话题,比如如何进行右心保护。所以,机械通气不但要保护肺,同时要护住心,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氧供。
除了心肺保护之外,另外一个需要保护的脏器是膈肌。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在机械通气中的损伤有两个方面:呼吸驱动过强造成膈肌疲劳受损,长期无呼吸驱动造成膈肌废用萎缩。膈肌保护其实就是如何维持正常的呼吸驱动,这就是很多专家近些年经常讲的一个课题:ARDS是否要保留自主呼吸?其实不用听专家讲就知道答案:重症患者呼吸驱动过强时当然需要抑制自主呼吸,避免造成肺损伤、膈肌损伤,但是长期抑制自主呼吸就会出现膈肌萎缩,所以一旦病情缓解尽可能保留自主呼吸。什么样的呼吸驱动比较合适呢?理论上我们平静自主呼吸时对膈肌的保护最好,也就是胸腔内压力(食道压)波动在5cmH2O左右
另外,再简单谈一下舒适吧。在模式中限定的参数越多,越容易出现人机对抗,患者就会不舒适。比如容控模式,我们设定了呼吸频率、潮气量、送气流量、吸气时间、暂停时间等等,这些参数有一个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就可能造成人机对抗。相反,模式中的参数设定越少,可能出现人机对抗的机会就越少,比如AMV模式(自适应分钟通气),潮气量、吸气时间、送气流量及呼吸频率等参数均不需要设置。

图片

由于这个专题是讲模式的基础,只和大家讲了常用的通气模式,所以像PRVC、Duolevel(BIPAP)、AMV等模式并未介绍,以后有机会再详细探讨。那这些常用模式在临床上如果选择使用呢?

图片

上面的这个图很多老师肯定看到过,这些模式的选择更多的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疾病早期、呼吸衰竭时上呼吸机的目的是代替呼吸肌做功,此时应该选择A/C模式控制通气,代替呼吸肌肉做功,一旦患者病情缓解,就应该抓紧锻炼自主呼吸,可以应用SIMV PSV模式,如果条件允许及时给予SBT(自主呼吸实验),应用PSV或者CPAP,及早撤机。
好了,关于通气模式的基础知识就介绍到这里,下个专题:通气模式相关知识。
请继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