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复盘 | 假期,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日子

 Holiday历险记 2021-10-09

以下是国庆假期不完全回顾

整理
01

假期自然要整理一番,让人感觉焕然一新、有重新开始的动力。这次主要做了工作台和资料库的整理。

因为自由职业多数在家办公,舒适、清爽的环境对保持注意力集中和提高工作效率,非常有用!


资料库的整理是个大工程,假期只做了播客、书单和电影的部分,之后会把课程学习、日程规划都逐渐完善。用笔记整理其实也是一次回顾和梳理,让人很有成就感~

读书
02

假期看的都是闲书,推荐这两本:

1

《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是一名奥地利心理学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心理学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学说相反,他否定心理创伤,认为我们的「现在」虽然会受过过去经验的影响,但决定我们生活的,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目的,赋予经验的意义。

这本书则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古贺史健以谈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最近会在「视角」栏目更新相关书评和体悟,先放一些书摘给大家参考。

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

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尤其是最后这一条,深表认同,我之前做播客还专门讲到这个话题,可以戳下面的链接查看我的思考,更可以点击#话题订阅一波 👇

2

《月亮和六便士》


这本是毛姆的代表作,第一次是初中时看的,当时只当是读个并不算精彩的故事。

最近和朋友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想开一间社区酒馆,一间小小的店但是可以做很多年,成为一个栖息地,守护人与人的联结;朋友给我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撬动现有的资源,先做一间盈利能力强的酒吧,再慢慢实现社区酒馆的理想。我就突然想起这本书。

到现在我依然不喜欢画家,有些人或许在某个领域里是伟大的,但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不过这次重读仍有收获,在结尾作者讲了一个名叫亚伯拉罕的医生的故事。他在医学上极具天分,原本前途一片光明,却在一次旅行时被亚历山大吸引,于是辞掉了工作,放弃了所有,此后余生在那里生活,做一名窘迫的乡村医生。

下面这段是书里关于他的故事的思考,熟悉的陌生感、远方似曾相识的故乡、对生活的期许,就好像也是在写我自己。

有些人生来就生错了地方。偶然事件把它们抛进了特定环境中,但是他们总是怀有一种连他们也不清楚的乡愁。

他们在他们的出生地是陌生人,而他们孩提时代就熟悉的绿叶遮阴的小巷或者玩耍过的熙熙攘攘的街道,也不过是人生旅途的一站。他们在自己的亲朋中生活一辈子也形同陌路,在他们唯一熟悉的场景中落落寡和。

也许这就是陌生感,让人远走他乡,漂流四方,寻找某些永久性的东西,让他们可以牢牢地依附在上面。也许某种根深蒂固的返祖诉求,督促这种彷徨者回到他祖先在历史的懵懂混沌时代离去的故土。

有时,一个人偶然来到一个地方,会莫名其妙地感觉他属于这里,这里就是他苦苦寻求的故乡。他愿意在他从来没有见识过的环境里安居下来,仿佛这些环境是他们生来就似曾相识的。他最后会在这里寻找到安静。

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在你喜欢的环境里生活,自己宁静致远,就是把生活糟蹋了吗?做一个闻名遐迩的外科医生,一年一万镑收入,去了一个漂亮的妻子,这就是成功吗?我看这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有什么要求。

电影
03

国庆看了一部有趣的纪录片,剩下都是慢节奏的台湾老电影,其实很多之前是看过的,不过好电影就是要时常拿出来看一看。


纪录片:《十万个怎么做》


HBO 出品的颇有喜剧意味的纪录片,只有 6 集,每集一个主题,分别是:与陌生人攀谈、脚手架架设、记忆力增强、家具覆膜、餐费分摊、完美烩饭。

在 B 站上可以观看,链接在这里 👇

https:///yEWzMk

PS. 第 2 和第 4 集因为内容过于劲爆,所以平台上无法通过审核,有需要的伙伴可以留言~

我最喜欢攀谈、记忆里和家居覆膜,尤其是家居那一集,分享一段最后的结束语。

I guess it's tempting to just put a cover on something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else to do. But maybe we just do it to avoid having to face the real problem. And it's only gives us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as the rest of our world slowly falls apart.

电影


假期看的电影都出自台湾导演杨德昌(《一一》的导演)和侯孝贤,都是三四十年前的老片子。

台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让人们对于情感、职业发展、甚至整个人生的走向都陷入迷茫。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在一个新的转型历史时期呢?


另外体会比较深的是:

  • 好的作品,从生活出发,以细枝末节的琐碎呈现宏大的时代。

  • 看了一些导演专访,好的作品,每个镜头都有意义,每个场景的光线都是讲究的。

电影色调舒适,对我日常拍照片也有很大影响,推荐大家一个人时静静地观看。另外,不常看文艺片或者进行电影分析的朋友,建议看完原片后,看看专业影评人的电影解读,可以打开全新的世界。

之后会写写台湾电影专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也会定期在家做电影之夜,和最近的下雨天很配。

播客
04

这几个月在做播客,也听了很多播客,强烈推荐喜欢长内容的朋友下载小宇宙(一个博客类垂直 app),里面的播客质量都很高,也可以顺便关注我一波~

国庆剪了一期之前和团队小伙伴录的女性主题,名字叫《寸头都剃了,还有什么女性特质是我不敢舍弃的?》

8 月我脑袋一热,剃了个寸头,结果另外一个小伙伴也跟着剃了,假期最后一天,我收到另一个朋友的消息说她也把头发剃了。哈哈,剃头会传染。

虽然每个人剃头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我很认同播客里说的:我们都厌倦了日复一日没有任何波澜的生活,看着头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就好像能真切地感受日子有在一天天地过。

强烈推荐大家听听这期 👇

另外也跟之前没有听过播客的朋友安利 3 个心头好:

八分


道长的个人节目,个人魅力太强的一个人

文化有限


3 个主播接地气且有料,主要会做好书分享,每期节目都很长,每期我都觉得不够听

故事 FM


故事类播客,有点像小时候听的电台,睡前听绝对助眠

运动
05

万年不运动星人终于去上瑜伽课了!真正开始才有一点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运动,流汗真的能带来快感。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只是体验课,不过全程没有让人「不办卡就走不出去」的硬推销。好的服务,从来都是「点到即止」,把该提供的做到位了,留出足够的空间,消费者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都愿意在能力范围内为好东西付费。

关于瑜伽,我还写过一篇蛮有意思的瑜伽裤体验,也欢迎你点击查看 👇

饮食
06

假期连续吃了3天螃蟹,对于一个小号叫「螃蟹终结者」的人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了(不过温馨提示:螃蟹性寒,女生不应多吃,煮螃蟹可搭配姜驱寒去腥)。

第一天,自己煮自己吃,是独处时享用美食的满足;

第二天,朋友邀约,感恩被惦记着;

第三天,吵了架的朋友带螃蟹来和好。我这人虽然爱记仇,但也很容易原谅人。

还专门写了一小段,以后可以写篇关于螃蟹的散文。

有天晚上我们俩一起吃螃蟹。他认真的用大剪刀把巨大的蟹腿剪开,把里面的肉整条的拿出来给我。到最后一条腿的时候,他问:“我能吃一下吗?” 我气还没消,只用“嗯”表示了默许。

然后便是身子。他娴熟地把螃蟹壳掀开,突然问了句:“去年那个壳呢?”我一怔,想起去年我们也一起吃了个这样的大螃蟹,我把壳洗刷干净留了起来,见证离吃遍全球大螃蟹的目标又进了一步。

没想到,他还记着。我好像一下子气就消了。

买了好多沙拉酱料,准备逐渐过渡到素食。假期最后一天研究了下自制烤冷面,做出来的成品,不能说和东北吃到的烤冷面完全一致,只能说毫无关系🤷🏻‍♀️。

这两年假期越发不愿意出门,不仅仅是假期旅行人从众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境上的变化。

有些体验无疑是更适合朋友组队一起的,一个人确实没太大乐趣;去旅途更便利的都市吧,好像每个城市都差不多,也提不起兴致。

有天我在朋友圈发:我得去一个语言不通,至少面孔不太一样的地方,我得历经一点别人不会遇到的旅途磨难,发生一点事故,这样才是有意思的,才觉得自己有朝气。

假期越来越被过成普普通通的日子,但不出游、不社交,好像又是一种精神放假。


扫码勾搭,得闲饮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