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小时要读15万字的书?一文把阅读这件事说清楚

 昵称44943940 2021-10-10

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都是统一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已退休)兼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是从那句“高考语文要让15%的考生做不完”的名言开始的,虽然事后老先生亲自出面辟谣,但是,无奈IP已经竖起来了图片

近日读到温先生和海淀区高三语文老师的一番谈话,感觉老人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要求高中生在2个小时之内读完一本15万字的小说,行不行?”

如果不看来龙去脉,想必多数人都会对老先生产生质疑。其实,温教授在这里分享的是一种读书方法——快读。除此之外,与阅读相关的词汇还有很多:指读,朗读,默读,精读,泛读,猜读,跳读,群读,亲子读,自主读,整本书阅读……

是不是晕菜了?没关系,今天咱们把阅读中的几个难题说清楚。

No.1

要不要指读?

这是学龄前家长普遍纠结过的问题。

因为有的教育大咖说:



给孩子念书时最好指读,可以不知不觉中教会孩子认字。

也有的教育大咖说:

指读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影响孩子看图的乐趣。



听起来都好有道理,可是究竟该听谁的?

这是胖爸爸要分享的第一个独家观点:

教育这件事,凡是没有共识的,都可以不用管它。学术的事交给专家们去打吧,作为家长,不问究竟不站队,是一种智慧。


这个问题该听谁的?

答:听孩子的,听自己的。

这不是敷衍,而是应变。

有的孩子识字敏感期早且长,有的孩子看到字就反感,有的孩子读绘本是因为画面,有的是因为故事,有的兼而有之。

你说怎么可能有标准答案?

同理,有的家长认为识字必须从娃娃抓起,上小学之前要认够2000个字。有的认为识字有很多途径,生活中可以认字,字卡和专门的童书也可以认字。有的家长有时间陪孩子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书,有的家长能跟孩子说句话就不错了。

你说怎么可能有标准答案?

很多人在面上纠结,往往是因为忽视了点。指读的这个点,其实很简单。

图片

指读的最大价值,就是识字。辅助价值,是读书的注意力。


所以,要不要指读,取决于希不希望通过阅读识字以及孩子能不能通过阅读识字,尤其是后者。

我的个人观点:

启蒙阶段适合天性学习,毕竟上学后就要接受规范化的教程了。这个时候,孩子怎么喜欢怎么来,兴趣怎么大怎么来。

如果孩子喜欢家长指读,那OK,优点是对识字会很有帮助,但是,缺点是阅读速度会比较慢,自主阅读可能比较滞后,家长需要提前筹划从亲子读到自主读的过度。

如果孩子不喜欢家长指读,那也OK,优点是有利于培养自主阅读习惯,阅读的数量会比较多,缺点是识字会弱一些,家长需要额外补充认字启蒙。

其实,指读和不指读,并非完全不能兼容。

喜欢指读的,可以把某些熟悉的绘本,让孩子自主阅读。不喜欢指读的,家长可以指读书名,重点页的汉字。

年纪小的孩子,可以指读为主,长大一点,可以指读为辅。

发现孩子跳字跳行,可以试着加一点指读;发现孩子认了不少字了,可以试着减一些指读。

您看,这事有那么复杂么?

等上了小学,语文老师会结合课本学习,专门安排时间辅导孩子阅读。通常的套路是这样的:指读出声/指读不出声/出声不指读/默读。应试阅读,老师们也会讲套路,所以,这些任务家长没必要提前在家做。

这个问题说得比较细,因为有些理念揉在其中,后面我们就简单点。

No.2

精读还是泛读?

图片

“张姐家的孩子,5岁,读了2000多本书了”

“哎,我家那熊孩子,翻来覆去就看那一本书”

图片

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很焦虑?第一个孩子该不该吹,第二个孩子该不该黑?

要我说,这两个孩子都该得到一朵小红花。

这是胖爸爸要分享的第二个独家观点:

学前阶段,特别是幼儿阶段,衡量阅读质量的关键指标,不是阅读数量,而是阅读时间。


只要阅读时间足够长,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都值得被赞赏。 

家长顺其自然就好,适当引导也行,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计划和节奏强加给孩子。否则,破坏了来之不易的阅读兴趣,才是罪大恶极。 

泛读和精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别。泛读可以帮助拓面,精读可以引发思考,这些能力都是未来所需。 

如果孩子喜欢泛读,可以给他多搭配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慢慢地过渡到Non-fiction阅读。

如果孩子喜欢精读,可以给她多搭配一些小说类的,慢慢地过渡到经典名著。 

如果孩子喜欢泛读一个系列的知识,可以引导他对某一本做精读。

如果孩子喜欢一本书,可以引导他拓展整个系列,做泛读。

为什么要纠结呢?

当然,上面这些指的都是学龄前。

上学之后,自然不能想干啥干啥了,五谷杂粮,肉鱼蔬菜,全面均衡,是最佳路径。

当然,人都是有偏好的,他喜欢读的,就继续精读呗!

No.3

亲子读还是自助读?

如果说阅读也是有天赋的,不知道会不会被人杠。

但是,就这些年所见,确实有一种小朋友,是从小就对书,对阅读这件事有超出寻常孩子的浓厚兴趣的。比如,我之前说过,朋友家的孩子,夫妇俩周末下午睡大觉,孩子就乖乖地读书。

不过,大多数孩子,在阅读这件事上,还是需要引导的,亲子读就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太爱读书的父母,就更得在这方面下些功夫。

您说,我看不下去啊?

呃,嘴上说着一切为了孩子,总要适当做些改变。如果“臣妾做不到”,对不起,请别要求小王子们做到。

亲子读虽然好,但是终究是要过渡到自主读的,于是,让家长纠结的点出现了。

“孩子都一年级了,还是需要我给他讲故事”

“我如果不和他一起读,她就不读”

这确实是个难题,解题的关键步骤在这里:

审视亲子读的实质,分析孩子喜欢的是亲子,还是读。

如果除了读书,你们的亲子行为特别少,那么孩子迟迟离不开亲子读,有可能是舍不得亲子关系,这个时候,要做一些弥补。比如,请孩子先自己看书,然后,答应他看完之后,陪他一起玩玩具,等等。

如果孩子坚持要陪,可以从亲子共读一本书,先过度到亲子各读一本书,或者把每一天的亲子共读,调整为某一(几)天的亲子共读。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把“陪读”从内容转移到形式,再慢慢淡化。

如果还不适应,可以试着从孩子熟悉的书开始,中途离开,再回来。

从亲子读到自主读,这件事的困难不在于阅读,而在于:亲子分离 。

所有的亲子分离,比如,上幼儿园,分床睡,寄宿,等等,其实套路都是一样的。

相信他,给他最广域的接纳。

No.4

不动笔墨不读书?

先问问自己,做得到么?做不到,就别勉强孩子。

我实名反对,向孩子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尽管“动笔墨读书”是特别好的读书方式。

这是胖爸爸要分享的第三个独家观点:

教育的方式方法,好的并不一定是适合的,需要讲策略,抓大放小。


什么意思?

如果单纯说提高阅读质量这一个点,那么精读加笔记,自然是最佳方式。但是,少儿阅读是一件大事,除了单本书的阅读质量,还要同时考虑阅读兴趣,阅读数量等等。

千万不要为了一个点,影响一个面,特别是小孩子。

当然,你也可以用各种办法鸡孩子,让他按照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是,如果某一天,孩子突然不喜欢读书了,别过来问我为什么。

读书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儿,非得人为附加一些任务,这是何苦?

与此同理的,还有什么拿书的重点内容考考孩子之类的。

除了老师,建议其他人慎用考试这个手段,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测试。

虽然读书多了有利于学习,但是,归根到底,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把它窄化为学习工具。

不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又的确是非常好的一种阅读方式,怎么办?

个人建议:学前就算了。

上学后,老师通常会对此提出要求,可以趁机可以对孩子做读书笔记这事做一些指导。也可以和孩子商量,每个学期精读几本书,做读书笔记。

No.5

要不要快读?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所说温教授的问题:2个小时看15万字的小说,行不行?

当然行。但是,这里面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阅读内容是小说等故事类的,可以看梗概,不用看细节。如果是Non-fiction的,那不叫读书,叫翻书。

二是阅读方式是快读,这也是温先生的初衷,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把浏览,快读等方式引入课堂,培养孩子跳读泛读猜读的能力,提纲挈领的能力,抓重点的能力。所以,温先生说,要培养学生“连滚带爬地读”,“连蒙带猜地读”。

对此,我举双手赞同,尤其是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快读能力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阅读素养。

现在讲究海量阅读,既然是海量,本本都精读是不可能的,泛读都有些为难,有些书只能快读。

但是,这是个长期的功夫,得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做基础。否则,就会犯了不会走就想跑的战略错误。

这番话是温先生和高三语文老师交流的,我觉得对于高中生确实可以尝试,但是,对于小学生,还是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读吧。

但是,培养快读能力,也不是什么都做不了。

比如,在读书之前,可以先请孩子快读一遍,交流一下感受,然后再开始阅读。

又如,可以带孩子多去书店,多去图书馆,海量的环境下,才有快读的动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细碎的问题,比如,问:能不能读闲书?朗读还是默读,等等,这样下去就无穷无尽了。

最后,有一个硬道理分享给大家:

阅读内容、方式和频率确实很重要,但是,比怎么读更重要的,是读不读。

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