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材料形成共振,作文更加动人(一)

 新用户76101Ls1 2021-10-10

【说明】近来屡有编辑询问,某某稿件网上能查到,是你写的吗?为避免这种情况再发生,今后本公众号只发表本人在报刊发表的作品。学生作品除外。

本文发表于《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21期。分三次发送。

【提要】王开岭先生认为,要写出优秀作文,一定要让积累的材料(故事)产生关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确实是经验之谈。本文结合相关例文具体阐说两个故事或两方面的材料产生关联、形成共振的几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同类叠加;异类映衬;差异凸显

许许多多的佳作,都是将两个故事或者两方面的材料灵活巧妙地关联起来而产生表现力与感染力的。我们可以学习其精妙的构思,借鉴其表现手法,写出优秀作文。

一、同类叠加

将具有相同性质的两个故事或两方面的材料叠加起来,突出表现意旨

1.并列式。将不同地方不同对象的两个同类的故事并列起来。

崔鹤同《成功,便是勇敢向前跨一步》,先写山村女孩魏敏芝勇敢地向前跨一步,被导演张艺谋选中而出演《一个都不能少》的女主角,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再写同类的事例,百货商店售货员葛丽泰勇敢地向前跨一步,被广告公司的经理林格选中,表演非常成功,从此走上电影表演之路,她精湛的演出,轰动了欧洲,从瑞典一直红到好莱坞,闪烁在世界电影艺术的顶峰。两个女孩,一个中国的,一个瑞典的,都因为“勇敢向前跨一步”而演绎出人生的精彩。结尾生发议论,揭示哲理:“当机遇之门敞开时,你能勇敢地跨前一步,便赢得了幸运,在人生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展现你辉煌的未来。”文章主旨鲜明、突出。

2.交互式。将亲人之间(母子、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等不同对象相互之间的同类故事或行为叠加起来。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穷的夫妇在平安夜里想要送对方圣诞礼物。妻子德拉把自己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卖掉,为丈夫杰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丈夫杰姆把祖传的金表卖掉,给太太买了一套漂亮的发卡。得到表链的丈夫没有了金表,得到发卡的妻子没有了长发。他们虽然失去了心爱的东西,却得到了最珍贵的礼物。通过这个幸福的悲剧结尾表现他们真诚的爱。

高考佳作《站在车站的门口》,写父母外出打工,“我”与奶奶去送行,站在车站的门口与和妈妈、爸爸道别,目送他们踏上汽车,目送汽车渐渐地消失在清晨的大雾中……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后来,“我”离家上学,母亲去车站送行,千叮咛万嘱咐,车开了,“我”透过窗户看母亲含着泪水的双眼满含不舍。“多情自古伤离别”,车站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送别”情景重叠,同向强化,淋漓尽致地抒写真挚的情感,令人怦然心动。

3.多向式。将某一人物针对不同对象的同类故事或行为叠加起来。

龙应台《目送》叙写了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和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两个方面的内容。“我”目送儿子上小学第一天走进教室的门,目送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在机场检验护照后闪入一扇门,目送他21岁上大学后乘坐公交车;“我”目送开着小货车长途送“我”到大学侧门的窄巷边后离去的父亲,目送医院护士推着轮椅上的父亲没入门后,目送装着父亲的棺木缓缓向火葬场的炉门滑行。“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文章既表达了对儿子的牵挂、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又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两面共振,感人至深。

4.传递式。“我”接受他人的某种情意,又将这种情意传递给别人。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写父亲和“我”父子俩的事儿,也写了“我”与儿子父子俩的事儿,两者共振,突出表现父子之间犹如兄弟般的情感。

雷碧玉《母爱如伞》写“我”给女儿买雨伞,妈妈给“我”买雨伞,两位母亲都为自己的女儿买同样的超大的雨伞,两者共振,突出表达母亲对女儿的深爱,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美〕玛丽·卢·克杜勒《一个七美元的梦》,写有一天“我”翻阅报纸看见一则求购小提琴的广告,说无力出高价,并留有电话号码。这让“我”回想起往事。那时全家生活艰难。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一个学弹祖母留下的竖式钢琴,另一个学拉父亲的小提琴。她们不断练习,不久就能演奏出悦耳、动听的旋律,并在学校乐队演出。“我”希望也有一把小提琴,但父亲买不起。父亲写信请求朋友小提琴家乔治·芬科尔寻觅一把小提琴。过了几个星期,父亲收到回信,带“我”去看望芬科尔先生。他拿出一把小提琴拉了一会,说这是在一家当铺里找到的,才花了七美元,是把好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琴,非常激动。“我”加入了学校乐队,公演的时候父母都来了,挂着自豪的微笑。两个姐姐毕业后,“我”便成了首席小提琴手……“我”找出小提琴,调试琴弦,涂抹松香,然后演奏那些铭记在“我”心中的最心爱的曲子,然后拨通了广告上的那个电话号码。很快,一个三十来岁的先生敲门进来,说女儿太希望有一把小提琴了,问要要多少钱。“我”知道这把提琴在任何一家乐器店都能卖个好价钱,但“我”说只要七美元,“希望你的小女儿也会像我过去那样喜欢它”。“我”从窗帘缝里看到他女儿迎着他双手托着的琴箱跑过来。她双膝跪在地上,打开箱子,轻轻抚摸着那把琴。她转过身,一下子搂住了面带微笑的父亲。文章写“我”的父亲得到别人的帮助用七美元为“我”买了一把小提琴,让“我”的梦想得以实现;又写了“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帮助别人而将小提琴卖给了另一位父亲,让他的女儿实现了梦想,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爱心传递让人感动。

5.变异式。将两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故事关联起来,突出表现意旨。

廖钧《陪聊》写从乡下老家来城里的母亲喜欢跟“我”聊天,但“我”没有多少时间陪母亲聊天,生活担子压在“我”身上,工资不够用,业余时间干第二职业——陪聊。职介所给“我”介绍一个阿婆,生活得很孤单很无聊,想找个人晚上陪她聊聊天,每小时10元。第一天晚上一直陪她聊到了深夜,挣了50块钱。回到家里,母亲一个人坐在厅里,孤苦零丁的模样。“我”坐到母亲的身边,想陪她说几句话,她却催“我赶紧吃饭睡觉,明天一早还要上班。此后,我每天晚上都去陪阿婆聊天4个小时,她每次都给50元。母亲也总要等到我回来才睡。三周后的一天晚上,来了一个青年人,那青年人是开着轿车来的,保姆去开门,把他领进来。他进了客厅,开口叫她:“娘。”给了她一沓票子,在厅里坐了几分钟,说了几句话就走了。“我”很奇怪为什么阿婆不让儿子来陪她聊天,阿婆很不高兴地说:因为他太有钱了,他的一个钟头值100块钱。原以为“我”的母亲是天底下最可怜的,他的儿子没有钱,所以连和她聊聊天的时间也没有,想不到还有另外的一个母亲,他的儿子因为有了太多的钱,也没有时间坐下来陪她聊天。两个有关联的故事,突出表现了缺少儿子陪伴的老母亲的孤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