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__’”学习创作案例 我以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要追求这样的目标,就语文学习而言,就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还意味着要阅读与写作贯通,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有机结合,语文与历史、地理、政治、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合。这样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无疑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样理想的境界,并非是虚幻的乌托邦,而完全是可以成为现实的。请看我引导学生开展的“百家姓”学习创作案例。 一、触发 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尽可能多的甚至全体学生乐意投身其中,这是颇费思量的问题。只有找准触发点,才有良好的开端,这是成功的前提。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题为《婴儿》的演讲中说:“我们并非都能有幸做过女人;我们也并非都做过将军、诗人或政治家。但是,轮到为婴儿祝酒,我们就有了共同点——因为我们都做过婴儿(笑声)。”除此以外,我们还有什么共同点呢?我们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肤色、个性、兴趣、爱好、特长等等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百家姓》)姓氏蕴含丰厚的文化意义,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我们追溯历史,宏观现实,可以拜见一个个杰出的“本家”,数风流人物,增自豪之感,满怀信心开创未来,谱写新篇。 二、欣赏 欣赏李玉刚演唱的歌曲《李》,并欣赏《李》的歌词: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一部《道德经》/逍遥函谷行 一曲《将进酒》/饮者留其名 一阙《漱玉词》/云中叹飘零 一双稻草鞋/《本草纲目》集大成 一个天下的歌圣/正是江南好风景 一位千古的词帝/小楼昨夜又东风 歌一曲中华盛世/井水处皆有唐人 追根溯源《百家姓》/血浓于水/一脉相承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一骑飞将军/塞外引雕弓 一代天可汗/四海纳英雄 一方有佳人/顾盼倾人城 一条双节棍/中国功夫出太清 一朝春蚕丝方尽/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首《我住长江头》/此时此夜难为情 歌一曲中华盛世/井水处皆有唐人 追根溯源《百家姓》/血浓于水/一脉相承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三、学习 从自己的头脑中搜索,到图书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搜集自己姓氏中的杰出人物及其光辉事迹与成就,相关的作品。 梳理搜集到的材料,设置问题,制成试卷(用老师给学生统一发放的白纸)。试卷交给老师。老师将试卷收齐放入信封内,让学生任意抽取。学生答题。答题者与命题者交流,命题者给答题者讲解有关内容。答题者可以给命题者补充相关资料,或者提出建议。 四、创作 学生精心构思,运用掌握的资料,大胆创造。诗词歌赋,不拘一格。同姓的同学可以单独创作,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写成初稿之后,再用心推敲,反复修改。 五、共赏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制成课件,在班上投影展示。 同学们精心制作的课件都很精美。学生既要朗读自己的作品,又要展示相关的材料,讲解相关的内容。 优秀作品配上人物图像等彩印出来,在学校橱窗内展示。引发更多人的欣赏与共鸣。 请爱好音乐的同学,也可以请音乐老师,给优秀作品谱曲,请喜欢唱歌的同学演唱。 请看两位同学的作品: 百家姓之“孙” 北京市十一学校 孙铭伟 赵钱孙李周吴郑,中华民族百家姓 追根溯源我姓孙,古往今来有传承 一部神奇兵法,智慧卓绝启迪人心(孙武) 一条诱敌妙计,增兵减灶智谋显现(孙膑) 一位楚国令尹,勤俭治国赢得美名(孙叔敖) 一代东吴贤君,连刘抗曹天下三分(孙权) 一则劝学故事,映雪夜读催人奋进(孙康) 一篇天台山赋,寻幽探秀引人入胜(孙绰) 一颗医德圣心,药王精诚治病救人(孙思邈) 一生鞠躬尽瘁,国父领导民主革命(孙中山) 赵钱孙李周吴郑,古往今来有传承 中华民族百家姓,豪情满怀勇向前 百家姓之“王” 北京市十一学校 王雅琦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王姓功勋震古烁今 一部《鬼谷子》,春秋谁人论纵横(王诩) 一幅《兰亭序》,书圣行书天下名(王羲之) 一本《西厢记》,元曲经典长传承(王实甫) 上滕王阁,少年情怀,秋水长天(王勃) 登鹳雀楼,登高放眼,更上一层(王之涣) 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诗佛意境(王维) 七绝圣手,边塞绝唱,万里长征(王昌龄) 惊艳落雁,出塞和亲,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 变法革新,矢志不移,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 立德立功,知行合一,心学大师集大成(王阳明) 王姓英才如星辰,光照千秋传美名 我为王姓多自豪,继往开来谱新篇 (此案例见《中学阅读高效教学》)
|
|
来自: 新用户76101Ls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