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州籍辛亥革命元勋张赞元

 口述宁夏 2021-10-10

《口述宁夏》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张赞元,字翊初,光绪九年(1883年)出生在西安湘子庙街一个官宦世家。

张赞元是张煦次子,自幼聪颖好学,他秉承家训,以德行为先,善国学,工诗文,文章有其父遗风。其祖父张松年是灵州拔贡,一代教育名师。

父亲张煦27岁中举人,32岁中进士,历任陕西、湖南、山西巡抚之职。据《清史列传》记载,其人文武优长,才略兼备,德操高洁,为政清廉,所到之处政绩突出,是清末政治舞台上颇有为的一个封疆大吏。

张煦在山西巡抚任内病逝,灵柩运回灵州途中,关中父老请求留葬西安南郊凤栖原。朝廷颁旨祭葬,光绪帝《御制张公南浦祭文》授“光禄大夫”。刑部尚书薛允升撰写了墓志铭。

张煦病故后,母亲章氏抚养张赞元长大成人。

1902年,20岁的张赞元抱着拯救民族危亡,求索中国从积弱走向富强的理想,在同父异母兄长张体元等亲友的资助下,东渡日本求学,在东京法政学校攻读法律专业。

留洋期间,他结交了宋教仁等一批有识之士,还有幸结识了孙中山,并与四川学生井勿幕,山西学生景梅九,陕西学生张季鸾,以及1906年赴日考察的于右任、郭希仁等相识,成为终身朋友,为他日后走向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赞元

01 入同盟会 传新思想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宣告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诞生。

1906年秋,张赞元加入东京同盟会陕西分会,和井勿幕广泛联络甘肃学生筹组甘肃分会。

这年冬,陕甘同盟会支部成立,张赞元任支部事务,负责日常工作。

他和井勿幕等多次返回国内,积极宣传新思想,壮大队伍,扩大同盟会的影响。

1908年2月,陕西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主要宣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社会政治学说,揭露清政府的暴虐统治和卖国投降罪行,声援国内爱国民主运动,主张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黑暗统治政权。

《夏声》杂志主要撰稿人有井勿幕、张赞元、茹欲立、张季鸾等十余人,其实力雄厚,组织分工周密。张赞元以“孑羽”“衍初”为笔名,发表冒险小说《萍雪缘》、理想小说《实窟》,抨击清政府的黑暗和无能,痛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倡导民主、共和等革命思想。

《夏声》杂志深受广大爱国群众欢迎,成为同盟会陕西分会联系东京与陕西之间的纽带,把许多革命力量融合为一体,极大地推动了陕西革命运动的进程。

张赞元铜印

02 亲撰祭文 密祭黄陵

1907年10月,同盟会陕西分会在大雁塔召开会议,决定祭扫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陵墓,在陵前宣誓,借以表示复兴民族的决心,会议推举郭希仁和张赞元起草祭文。

10月15日重阳节这天,井勿幕、张赞元、李仲特等及邻省在陕同盟会员30余人,乔装打扮后齐聚黄帝陵,跪伏在黄帝陵前上香献酒,恭读祭文。

祭文提出“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实现“以纾生民之苦,以复汉族之业”目的。

祭文的生动与感召力打动了在场所有人,有的呜咽流涕,有的放声大哭,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篇被后世所称道的祭文一气呵成,文字激扬,以不甘人后的精神,以兼济天下的胸怀讴歌了黄帝及中华民族的丰功伟绩,提出了鲜明的政治主张,宣示了坚决的革命决心。

组织同盟会员及民主革命积极分子密祭黄陵,反抗清廷统治,使人心凝聚,士气鼓舞,标志着同盟会会员向清廷正式宣战。

此举受到孙中山、黄兴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同盟会陕西分会对辛亥革命独树一帜的贡献。

此后,陕西革命党人在西安、渭北各地积极活动,发展会员,扩大组织,建立秘密据点,联络会党、刀客和新军,革命运动很快发展起来。

03 辛亥举义 靖国护法

1909年,留学归来的井勿幕、张赞元受孙中山等人指派,加紧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秋冬时节,张赞元与郭希仁、李仲特、景梅九等人在西安丽泽馆秘密召开会议,共谋推翻清王朝大举。

1910年四五月间,井勿幕在泾阳柏氏花园召开会议,通过了同盟会一系列重要会务事项,决定西安同盟会由郭希仁、张赞元、李桐轩等人领导,主要任务是扩大同盟会的组织,力争尽快掌握新军,为西安起义创造条件。

1911年初,张赞元出资在北平和同盟会党人创办《岁华旬记》,后协助景梅九改为《国风日报》,他积极为该报纸筹集经费,策划并撰写文章抨击清王朝黑暗统治,政治影响颇大。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

10月22日,张赞元与郭希仁、钱鼎(定三)等陕西同盟会革命党人,在西安组织领导了新军与哥老会起义,拉开了北方各省起义序幕,动摇了清廷在北方的统治,有力地支持了南方的革命。

1934年张赞元(右一)与八十六师师长井岳秀(左二)在榆林镇北台

中华民国成立后,张赞元淡泊名利,不合流俗,以旧老新贵争权夺利为耻,不愿染指政治,退居读书,研习碑帖。

袁世凯攫取大总统职位后,加强独裁统治,张赞元与井勿幕组织讨袁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9年初,张赞元获悉井勿幕遇害的消息后,由西安赶赴三原参加陕西靖国军工作,任总司令于右任秘书。

1920年8月,胡景翼任靖国军总指挥后,张赞元担任总指挥署秘书长,他与司令部参谋长彭仲翔、参谋兼工程营营长高季维配合默契,每事相济,共同尽职,贡献良多。

04 参议陕北 襄治三秦

20世纪20年代中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张赞元应井勿幕之兄、辛亥革命时期的老朋友、榆林镇守使井岳秀再三邀请,被聘为参议。

1932年,井岳秀部被改编为驻榆陆军第八十六师,张赞元任师部参议,负责内政、外联事务。

1929年4月,井岳秀部在南门外三义庙内磔杀逃将张雨庵,将张割舌、剜眼、剥皮、剖腹,手段极其残忍,张赞元非常气愤,对此提出严厉批评,井部才将张雨庵尸体匆匆掩埋。

1930年11月,杨虎城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以陕北代表身份出任省政府委员,对省政府与陕北的联络协调、实现全省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1931年1月,张赞元被陕西通志馆聘为《续修陕西通志稿》监修,该书顺利完成,为后人研究陕西省情提供了丰富资料。

1933年6月,邵力子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省政府委员,他与邵力子是留日同学,友情甚笃,他协助邵力子做了大量工作。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张赞元焦虑万分,十分关注事态的发展,力促和平解决,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7年3月,孙蔚如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刚刚退任的张赞元又被委任为省政府参议。

1933年民国陕西省政府委员宣誓合影(左四为张赞元)

05 一生淡泊 不合流俗

张赞元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和井勿幕、于右任、胡景翼、景梅九、杨虎城、张学良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社会名流结下深厚友谊。

“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视他为智囊,“一代贤达”郭希仁视他为密友,“报界宗师”张季鸾视他为至友,井岳秀、邵力子视他为“贤内助”。

张赞元学问优长,文字功底深厚,擅长评诗,写过许多檄文、文告,流传至今的还有受邀为彭季强撰写的《彭君季强墓志铭》,收录于《西北革命史征稿》中。

张赞元受其父熏陶,酷爱书法,长于汉隶,撰有《崧生师长像赞》,还受邀为由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一代书坛泰斗沈尹默撰文,于右任书丹的《彭君仲翔墓志铭》题签,可见其书法非同一般。

在张赞元离世多年后,土匪抢劫张家时,除了掠走一台留声机和一尊观音像外,其余都是成箱的名人书画。

张赞元一生品性耿直、不合流俗、淡泊名利、侠肝义胆。他将积蓄用于革命,资助革命同志,而自己却经常穷困潦倒,借钱度日。

在昏暗衰弱的清朝末年和血雨腥风的民国时期,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于右任先生,致力于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追求和平、民主及民族中兴,为辛亥革命在陕西的发动、组织,为陕西的建设和发展奋斗了一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6 抑郁而终 后族家事

1926年,张赞元娶陕西户县宋村人氏陈元方次女陈威凤为妻,生有张谋、张凯二子及张榕、张琦二女。

1938年,日军频频对西安进行疯狂轰炸,位于梁府街36号的张家柴房被炸。为安全起见,张赞元遂将家眷安置在父亲张煦早年在户县宋村购置的宅地。

国难当头,张赞元焦心灼虑,日夜操劳。1939年9月15日,终因积劳成疾,在西安寓所抑郁而终,享年57岁。

在生命最后一刻,张赞元叮嘱夫人为其穿上一身粗布衣,永葆朴实本色。

1940年夏初,尸骨安葬于长安凤栖原其父墓旁,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及各级官员、同僚、生前好友等数百人隆重挽祭。

新中国成立后,陈威凤艰难地抚养两双儿女,因家庭成分太高,她从不告诉子女张赞元的生平家世,幼子张凯甚至不知其父是谁。

“文革”时期,工作组调查张赞元之女张榕时,竟误认为她是1917年导演清帝复辟风云人物张勋的后人,受到牵连。

当时张家留存的奏折、照片、字画等遗物均被红卫兵抄去,剩余全部被家人销毁,张煦与张赞元的墓葬也被平毁。

20世纪60年代末,张赞元在西安的后人曾写信到灵武,寻找张煦在灵武的后世族人,均音信皆无。1970年8月,张赞元遗孀陈威凤在户县病故。

20世纪60年代初张赞元夫人陈威凤与儿孙合影

2011年7月,张煦灵武后人张梅玲携家谱前往西安寻亲,恰巧张赞元在西安的嫡孙张民正按图索骥,忙于整理出版《张煦、张赞元父子年谱》。

同年9月26日,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张民及堂哥张景厅一行4人驱车来到灵武,与血脉相连的灵武张氏后人在分离一个多世纪后异地相逢,族人相聚、诉说家史、叹古怀今,尘封的历史终于从迷失的记忆中回到现实……

07 父子墓志 荣归故里

2012年7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基建工程中发现一座民国时期墓葬,后经抢救性清理发掘,从墓道中出土墓志铭一合,墓志盖刻有“中华民国故灵县张公葆初墓志铭”。该墓志主人是张煦长子、候选郎中张体元,葬于民国9年(1920年)。

张体元墓志铭由民国时期历史文化名人李元鼎撰文,书法大家茹欲立书丹并题盖。

张氏墓园坐东朝西,占地300多平方米,立有光绪皇帝御碑。墓区内埋葬有张煦、张体元、张赞元及其夫人等8人。

张体元墓志铭拓片

2003年6月8日,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当天,在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将张体元墓志铭移交给灵武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

当日,张赞元嫡孙张民、张景亭将在墓园迁坟时发现的张煦墓志一并捐赠给灵武文物部门,希望张氏先祖墓志回到故土。

灵州张氏父子墓志铭是难得的碑石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文物价值。

关注口腔健康 品味老年幸福

艾齿口腔医院开启

中老年松牙保卫战特色公益活动

全市招募松动牙中老年人

专属福利正在进行

点击下图知详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