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幼稚思维,要学会审辩式思维,进行理性思考,辩证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让作文显出思辨色彩。 一、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化 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这样才能正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姜涵《徜徉山间,随处可栖》运用比喻论说人生:“人生如同登山,有人轻松登顶,不畏浮云遮望眼;有人盘桓山间,迷花倚石忽已暝;还有人流连山麓,独怜幽草涧边生……各处风景不同,其意趣亦无穷也!”人生如登山,身处不同之处,人的视野不同,感受不同,但你很难据此将所见之美分出个高下优劣。高山流云是一种美,小桥流水如何不是美?每一处都会有令人感动的风景,每一处风景都会让人产生独特的感悟。最高处未必适合每一个人。“山顶”诚然可贵,“山腰”亦有风景,“山脚”同样趣味无限。“能够从容地品味和畅享属于自己独特风景,表现出的正是对自己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的自信。相反,没有自己的独特喜好和追求而随大流的人生乃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乃至糟践。”人生处处有风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文章给人启迪。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说”为题作文,有的同学全盘肯定,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古到今的人们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新的时代要赋予其新的含义;有的同学则全盘否定,认为过时了,新时代的人们应该摒弃。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表现孔子仁道、恕道的名言影响深远,对此我们须要作一番审辩:从人的共性来讲,往往存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形,因此,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存在合理性。而另一方面,人与人不同,具有差异性,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己所不欲,未必是人所不欲,己之所欲,未必是人之所欲。因此,我们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处境、立场、态度上来思考问题。从另一个维度看,古代的人们生活封闭、单调一些,人们所“欲”的趋同性更大一些;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人们所“欲”的趋同性就小得多,更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生发出许许多多的“新说”,诸如:己所不欲,可施于人;己之所欲,可施于人;己之所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所欲,勿施于人……当然,“所欲”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须要考虑的。 从中国知网得知,此文发表于《全国优秀作文》高中版2020年5期,尚未收到样刊。
|
|
来自: 新用户76101Ls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