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湘云

 新用户76101Ls1 2021-10-10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是名著《红楼梦》十二支曲中“乐中悲”对史湘云的描述。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她以与众不同的性格与身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史湘云是贾府老祖宗贾母的内侄孙女,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叔父史鼐家中,虽是侯门大小姐,每个月的零花钱只有几串钱,在史家的生活简直与丫头无异。如书中袭人所言,她“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常被逼做大量针线活。”
但是,史湘云生活的艰辛却只在袭人等人的对话中间接流露,而读者所直接见到的史湘云,往往都是热情大方,幽默随和的。
比如她的出场,没有像对迎春、探春一般“腮凝新荔”、鼻腻鹅脂”、“俊眼修眉”的外貌描写铺垫,而是伴随着丫鬟的一声:“史大姑娘来了。”紧接着便“见史湘云大笑大说的,见他两个来,忙问好厮见”。不见样貌,先声夺人。一出场便会带来欢声笑语,瞬间把她的昂扬感染了整个贾府。
再比如,“憨湘云醉眠芍药烟”一回中,“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她兼有醉卧天地的魏晋风流,吟诗作乐的才华,为亲人相聚而欢快,醉倒又不忘拿帕子包花瓣当枕头,这样有男子气概的女孩形象便跃然纸上。
(插图来自网络)

那么,史湘云这样特殊的形象在书中有什么作用,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除了以她的诗才与幽默来增添意蕴,舒活气氛以外,她和林黛玉,薛宝钗二人构成的对比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史湘云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与贾府的亲疏关系相若,年龄相仿。其次,她有甚至比林黛玉更惨的出生,自幼父母皆亡,寄人篱下,不是贾府的嫡系。另外,她与贾宝玉同有一对麒麟,正如薛宝钗和贾宝玉的金玉良缘,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石姻缘,暗示她也曾有被当作贾宝玉的婚配培养的意图,
但这三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薛宝钗端正冷静,是完全贤德,非我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是完全诗化,自我的。而湘云则是既有着把“贾二哥哥”叫“爱哥哥”时的感性,又有不强求婚姻的理智,性格上更为普世与亲和,且形象上有男女沟通的一个作用。在我看来,前两者都是极致的美,但都消亡了;史湘云的结局大概是在相似背景中最好的一个了。尽管判词并未赋予她美好的结局,但同样地,她也并没有幸福的开端与中端,而我们却能感受到她在珍惜与享受在大观园的时光,尽情欢笑,超越窘境,寻得自我价值。因此,她在精神上是幸福的。
这一点是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的。
网络暴力,校园霸凌,成为“社畜”,道德绑架,出身穷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恋……这些都是现代流行词,蕴藏着现代人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悲哀。和史湘云的悲惨很像,这些都是社会的产物,无从改变。人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如是极具打击意义的事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与接纳。力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却依然可以适应生活,屹立于演讲台,进行撼动人心的演讲。克服不可逆的困境的关键挑战在于,失去物体的价值会被放大,让人们失去自信,陷入悲哀。但事实上,这些困境往往并不阻碍我们去追求与实现个人价值。就像有人指责,史湘云叫贾宝玉为“爱哥哥”,但她却始终未明确表达心意,是对爱情懦弱的表现。相反,我觉得,这种问题对史湘云来说,几率不大,又非底线,若能得放且放,胜似苦心经营。也许你会发现,用相等的时间成本,可做更多同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毕竟爱情可以成就个人价值,却不能决定。
总之,理性看待人生的既有限制,珍惜当下,去创造个人价值与幸福感。这是我从史湘云身上得到的启示。或许,现代抑郁与自杀稳步上升的病端,即价值感与幸福的普遍丧失,也部分上是因为人们少了点这样豁然的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