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训“敢”

 新用户76101Ls1 2021-10-10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如下语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教材对“敢以烦执事”注释为:

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自言冒昧的谦词。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句的翻译是: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课本的注释与《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都将“敢”理解为“冒昧”,值得商榷。

“敢“确实有“冒昧”这一义项,《辞源》1348页“敢”的第二义项是“自言冒昧之词”;《古代汉语词典》413页“敢”的第三个义项是“谦词。冒昧”,而且所举例句中正好就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认为把此句中的“敢”解释为“冒昧”不妥。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师?因为他的说辞是处处为秦着想,他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接下来却一点也没有为郑国乞求,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从后面的说辞来看,亡郑无益于君:“越国以鄙远”很困难,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而晋国势力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存郑对秦才有益:“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可见,“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的意思是说,“我”此番前来,并不是为郑国,而是为了秦国,因为亡郑无益于君;如果亡郑有益于君,我就不敢来麻烦您了。我以为,这里的“敢”是“不敢”“岂敢”的意思。《古代汉语词典》“敢”的第二个义项是“岂敢”《辞源》“敢”的第三义项就是:“反语。犹言'不敢’、'岂敢’。”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你。”那么,按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没有好处,就不应该来麻烦您。而烛之武强调的是灭掉郑国对秦伯没有好处,那就不该去麻烦秦伯,而实际上烛之武去了。可见,课本这样注释,语义矛盾,于理不通。

古诗文中用“敢”来表示“不敢”“岂敢”的意思并不鲜见,诸如:

①奉事循公姥,进止自专?(《孔雀东南飞》)

②长者虽有问,役夫伸恨?(杜甫《兵车行》)

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统编教材全国师生使用,古诗文注释自当力求完善。“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训为“冒昧”实在不通,而训为“不敢”“岂敢”十分通畅(训为“岂敢”,句末点号改为问号)。但愿能早日修改。

【有学生对课本注释疑惑,故作此文答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