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作文能得高分吗

 新用户76101Ls1 2021-10-10

每年高考之后,都有人觉得自己作文写得不错,而得分却出人意料,甚至让人大失所望。

为何会如此?下面举个例子来分析。聪明的读者自可举一反三。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范围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套作和抄袭。

【导写】这道给材料作文题,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范围立意”,也就是说作文立意必须是从所给材料中合理生发出来的。因此,仔细阅读作文材料,把握其内涵,就至关重要。

材料说的是教授对学生的测试,内容是砍树。有两棵树,一棵是杨树,一棵是红松,随着教授对两棵树情况的交代,学生的选择不断变化,而至疑惑:

教授介绍树的情况

学生的选择

杨树

红松

红松

笔直

七歪八扭

笔直

中间大多空了


由此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最初的动机”,这样“砍树”就是盲目的行动;二是学生在没有全面了解两棵树的情况下就作判断、选择,这样的判断、选择必然是片面的。从材料的整体着眼来立意,能保证作文不偏题跑题。从以上两个角度可以确定作文立意:要有明确目标,避免盲目行动;动机决定结果,拥有初心可贵;全面了解事物,作出正确判断……

教授告诉学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这给人启发,由此可以立意:万物各有其用;贵在物尽其用……

 

(插图来自网络)

 【考场作文】

不以物喜 守得初心  

曾经有老教授与学生的故事,学生被要求在杨树和红松之间选择,但在老教授频繁改变条件下,学生的选择也跟着改变。我认为学生最开始就应该明确目标,不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守得初心,能登上艺术之巅。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可能环境恶劣,很可能不被人看好,但只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最终必能成就一代大师。《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绘画艺术的终极表现,不惜放弃高待遇的股票经纪人工作,抛弃漂亮的妻子和美满的家庭,远离他乡追求自己的绘画梦,他曾经在巴黎和马赛,因画作不被人欣赏而流落街头,但他一直坚定于绘画,终于在塔希提岛上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画。又例如获得玛祖卡的傅聪,在唯利是图的西方金钱主意社会坚持自己的清高和优雅,最终继承了肖邦的灵魂。他们的成功都源自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内心强大的定力。

守得初心,能成就“大国工匠”。科研的道路上亦是十分艰难的,很可能奋斗终生依然一无所得。但“大国工匠”必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和坚持才能成就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投入天眼建设20年;钟杨坚守世界屋脊16年收集四千万余枚种子;珠港澳大桥工程师林鸣建桥十余年精细至每一个螺丝。他们最终都成为名垂千古的大科学家,他们多是放弃了海外高等研究院或大学的高薪,报着明确的报效祖国的目标,坚守在岗位上。这种内心的定力是他们成功必不可少的。

守得初心,能过好平凡生活。高三的生活和学习相当紧张,海量的作业与同伴间的压力都可能使人产生放弃的念头,但在老师的多次讲话中,最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有定力,不论有什么夏令营、冬令营或者面试,都不应该让他影响了学习整体的节奏,不能有飘飘然的感觉。正如英语听力名言“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我们的生活也像高三一样,即使有再多的变数,再多不确定的因素,都应该遵从自己的初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平凡的生命不平庸。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或许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诠释。

【诊断意见】

开头从材料切入,引出中心论点:“最开始就应该明确目标,不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是切题的。围绕这一中心论点,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守得初心,能登上艺术之巅。”“守得初心,能成就'大国工匠’。”“守得初心,能过好平凡生活。”看起来层次清楚。

但是,这样的作文是不是好作文呢?能不能得高分呢?也许作者还自以为不错,但出色而认真的判卷者却不会这个看。因为此文在逻辑上、思维上、行文上都存在问题。

1.逻辑不严密。“守得初心”,是以“具有初心”“拥有初心”为前提的,“守得初心”就是不要失去初心,而作文材料中学生是没有初心,没有目标,本文第一段也说“我认为学生最开始就应该明确目标”,文中用了“应该”一词,说明作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三个分论点都说“守得初心……”显然逻辑上有漏洞。

2.思维欠深刻。三个分论点,分别从艺术家、科学家、高中学生三类人着力展开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都是在一个层面上说理,没有深入。这三类人之外还有更多的人,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各不同,哪能说得完?怎么能穷尽?

3.行文有跳脱。从第一段“我认为学生最开始就应该明确目标”,到后文“守得初心……”行文跳脱,不连贯;再看第四段,分论点是“守得初心,能过好平凡生活”,而段尾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平凡的生命不平庸”,“过好平凡生活”与“平凡的生命不平庸”两者差别很大,行文不相照应。当然,行文跳脱也是思维不严密的表现。

另外,“不以物喜”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而喜悲,用在标题中也不不大妥当,须推敲。

【升格策略】

看准了病症,就可以对症下药。最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逐层深入展开论证。

“是什么”,就是从材料切入,合理生发出中心论点,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如:“明确动机,坚守初心。”所谓“动机”,就是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明确动机,也包含对动机是否正确、积极、健康的甄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动机要正确、积极、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明确动机,自然也就要明确行事的目标。

“为什么”,就是要论证为何要“明确动机,坚守初心”,换言之,就是要论证“明确动机,坚守初心”有何意义。最好用因果分析方法,例如:最终结果取决于最初的动机,行事有明确的动机,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没有明确目标就盲目行动很危险,罗斯金就曾经说过:“生活没有目标,犹如航海没有罗盘。”坚守初心,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而不会一受到外界的影响就轻易改变或放弃。也可以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如袁隆平,他研究杂交水稻的动机就是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不忘初心,为此付出了毕业精力,为人类解决饥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件件事情要明确动机,确定目标,整个人生更要如此。哈佛大学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有无人生的目标。

怎么办?就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启迪。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受社会潮流的裹挟,自己还没有明确动动机就盲目行动,导致浪费时间、精力,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果,甚至导致恶果。因此,我们要在懂得“明确动机,坚守初心”的意义之后,下决心、花功夫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每做一件事,须要思考三个问题:要做什么?为何而做?怎么去做?如此,中国青年才能很好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