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始与克终(3篇)

 新用户76101Ls1 2021-10-10

注重整个过程,不限善始克终

董安愉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劝解唐太宗“守成”,奠定唐王朝的“善始”,成千古佳话。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诚恳地申明自己变法“除弊”的目的,表达力挽王朝衰败的决心,也为后人称赞。均体现出“善始”与“克终”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评价的标准。然而善始克终固然好,也只是一件事的很小一部分,对整体影响有限。因此我认为,不必只是在意开端或者结尾,整个过程都是应当全心追求的。

一件事的开端如何,对它成功与否不起决定性作用。显然,“善始”了也可能失败,有个“烂开始”亦会成功。“烂开始”的概念常见于各种效能理论,它强调,不要因一项计划在刚开始执行时一片混乱而感到挫败,要继续坚持下去。这是因为,对“完美的开始”强迫症般的执着会极大地降低效率。例如,某人计划暑假每天学习至少5小时。但第一天他只学了3小时,心想“这计划第一天就失败了”,于是破罐子破摔,第二天也不学了。试问,一件事开头糟糕,之后就必定没有好结果吗?无论在哪个阶段,事情总要经历或大或小的曲折,那么,这曲折刚好发生在开端也再正常不过了。过多强调“好的开始”,只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克终”很多时候不可能做到,且如善始一般,意义并没有那么大。以王朝的兴替来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大势,是古代封建专制的必然局限性。要求统治阶级“自废武功”,主动完成封建结构的颠覆明显是不现实的。社会运行的规律在王朝末期,迫使统治者和反抗势力互相对抗,谁也阻拦不了。在已然腐朽的结构上搞“改革”、“中兴”,也只是拖延了崩溃的时间。这么说来,何谈“克终”呢?在此事上,“克终”已非人力能及了。此外,“是否有好的结局”并不能作为评价一事的决定性标准。放眼古今中外,万国来朝的唐王朝于安史之乱后衰退;“基督之鞭”奥斯曼帝国也因维也纳之战停下了扩张的脚步;苏联盛极一时,最终仍以解体告终。《三体》写道,“现在人们知道,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个尽头。”此言不虚,却并不妨碍那些“曾经的辉煌”熠熠生辉。如今的人们仍然肯定唐王朝、奥斯曼帝国和苏联的强盛。所以,是否“克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与其纠结开端与结尾,注重全局才是最重要的。“善始”与“克终”,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整体的片面反映。即:有了好的开始和结尾,这件事大概率就差不了。由此,追求“善始克终”,根本上是为了有理想的全局效果,而如今人们对它们的执着颇有本末倒置之嫌。东罗马帝国始于不断受外族侵扰、内忧外患的时期,大瘟疫后国力更是一度衰微,不算善始;而其后期外有西欧和穆斯林的侵略,内有频繁的内战,苟延残喘两百余年,最终灭亡,也不算善终。但是它同样有“黄金时代”,学术和艺术蓬勃发展,在人类文明中留下浓重的一笔。不尽人意的开端、结尾和这些相比,又算得什么呢?决定一件事高度的是它的全部内容,不仅仅拘泥于一头一尾。注重整体才是真正重要的。

执着“善始”平添压力,纠结“克终”徒劳无功,皆为舍本逐末之举。应当放开眼界,注重全局,不拘始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杜宇航

古人言,“行百里者,半九十。”何也?魏征谏太宗,总结“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又是为何?这就如同一场长途跋涉,能在起始点燃火炬的人很多,可能够在岐长道路风雨飘摇中护住火苗,不被放弃的念头所吞噬,不被道旁的诱惑所吸引的人很少。单有善始而无克终,善始就毫无意义,只有“慎终如始”善始克终,火炬才能不灭。

那么,何为“慎终如始”?

慎便是谨慎、慎重,谨慎地对待终点,秉持着在起点处的态度与决心。将“终”都当作新的“始”,将“始”都当作最后一个“终”般去努力奋斗,保持内心的觉悟不变,保持所行与所想相统一,并贯穿始终,不言放弃不掉以轻心。这要求我们保持理性的头脑,永葆初心避免自身精神的懈怠。“能克终者盖寡”实际是历代君王“即德志,则纵情亦傲物”的后果。若真能做到慎终如始,将“竭诚以待下”铭记于心。则一朝之盛衰无人能言定。恪守德行,以清醒的视角审度一切,不因达到半百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在百之前,绝不懈怠,这便是“慎终如始”。

言易行难,要达到“慎终如始”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需长久持续努力。

“慎终如始”寻得内在动力必不可少。应扪心自问,自己为何要努力达到终,又是否做好了克终的觉悟?搞清奋斗的原因,在心中亮起一盏明灯,便不至于轻言放弃。有些人因热爱而终身投入一项事业,王羲之对书法的痴情入迷,使他成为一代书圣,写尽砚池。有些人因家国大义,而舍身为民不惧生死,李大钊先生慷慨赴死为天下黎民百姓,为家国永昌。也有些人从起始之际,便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思想觉悟。战火纷飞,铁蹄作响,王昌龄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一展报国忠心。觉悟是动力的源泉,江山不改信念不移。内在动力支撑着每个人向前走,为了那个意义不凡的“终”而克己。慎终如始,并非一件难事.

“慎终如始”,勇气与毅力是每个人所必备的。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无非也是这个道理。当善事的踌躇满志与满腔热血消逝后,就是对一个人耐力、意志和精神力的考验了。当面对坎坷的高山与望不到的终点,除了走下去的动力,还需要勇气和毅力。若有了“猛志固常在”的坚定恒心,那些扰乱自身前进节奏和使内心备受煎熬的外部因素,不会使人畏惧。不退却是“慎终如始”的前提条件,没了望不到的终点的恐惧,向前走结果善始的火炬,不停歇地向前奔跑,终与始间的路程会不再遥远。17世纪是人类重新面对未知的新时期,新航路开辟带来世界紧密联系,麦哲伦团队历时三年航行海上凭借锲而不舍的品质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西南联大的青年们,由北京徒步至昆明,最后几乎过半的人成为中科院院士。试问,如果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与毅力,谁仅凭善始便能达到修行的终点。因此不回头是慎终如始的前提,勇气与毅力是其根本保证。

做到“慎终如始”,提升自身觉悟,磨炼自身品性,培养面对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克终绝不是唯独贤者可以达到。到那时,行百里者,半九十,终也九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