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利人生: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威力!

 清风斋 2021-10-11

作为学术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一直备受瞩目,自1901年发出第一笔奖金开始,已经持续了100多年,截止去年,累计颁发603次,获奖的个人或组织达962人次。

120年过去了,奖金不仅没发完,还越发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1900年,成立诺贝尔基金会时,基金总额有920万美元;可是到了1953年,仅余300多万美元,又逢通货膨胀,缩水为1900年的30万美元。

穷则思变,基金会开始聘请专业金融机构管打理资产,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价值投资。

2005年之后,诺贝尔基金会总资产的复利率达到了20%,总额近7亿美元,这个雪球还将继续滚动下去。

这是复利的威力。

复利公式为:F=P(1+i)^n,其中P=本金,i=利率,n=持有期限。利率越大,持有周期越长,财富累积就越多。

复利成就顶级富豪

我们熟知的顶级富豪多是通过这种模式积累财富的。

爱因斯坦说:宇宙间最大的能量是复利,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是复利。

股神巴菲特和他的事业搭档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更是将复利作为最重要的思维模型之一。

他们都是那种一旦确定了做一件事情,就可以去做一辈子的人。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说:“有一次我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巴菲特是典型的乌龟性投资者。他所拥有的99.8%的资产是在50岁后才获得的。

他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无独有偶,亚马逊曾常年亏损,在1997上市之初,市值增长并不快,尽管外界非议重重,但创始人贝佐斯始终坚守初衷、富有远见,终于在上市22年之后,亚马逊给股东创造了超过1000倍的回报,爆发性的增长出现于最近的5-6年。

虽然外界风云多变,但是他们始终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终于获得了持续性的增长爆发期。

成功不是一次两次的暴利,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能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复利成就逆袭人生

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将复利应用到个人的成长上,即: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保持一定的成长率,并持之以恒下去,是不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呢?

曾经风靡于互联网的“每天叫醒你的人生公式”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将维持原状视为1,若你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将进步37.78,即1.01^365=37.78,你的努力让你更加优秀。

若你每天退步1%,一年后,将退到0.025(0.99^365=0.025),你的才华终会被你的懒散消耗殆尽。

如果你再多努力1%,一年后,你将收获千份成长,即1377.4(1.02^365=1377.4)。

但你若因为进步了就骄傲松懈了,那么将亏空千份成就,退到0.86(1377.4*0.99^365=0.86)。

复利让自律的人喜,却让懒散的人忧。这是它的游戏规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人类社会必将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人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已经没有容许你原地踏步的空间了。

为了不被滚滚潮流抛下,我们要培养长期思维,让成长时刻伴随我们。

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终将脱颖而出。毕竟梦想成真的人少,因为高度自律的人少。

人生最大的阻力就是自我设限,许多我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别人早已做到。

“荷塘效应”、“水滴石穿”、“一万小时定律”是这方面的正面例证。

“稻草效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则是这方面的反例。

量变产生质变,如果你更努力一点,你甚至可以克服缺陷或者成为大师。

哲人西塞罗说: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古希腊最著名的雄辩家德谟斯蒂尼斯,小时候居然是个口吃患者,并且惧怕当众讲话。但他却立志成为演说家,为了梦想,他将碎石含在嘴里练习发音;为了锻炼肺活量,他一边练习演说,一边跑步登上小山顶;为了避免别人打搅,他将头发剃去一半,成了阴阳头,还曾把自己关在一个黑屋子里练习,这一练就是12年,最后终有所成。

近几年经常看到的脑瘫学子被名校录取的新闻,也是复利效应的真实写照。

凡事都有一个酝酿期,这个过程缓慢而持久,只有达到一个临界点,你才会有豁然开朗、“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但是很多人在临界点之前就放弃了,正如马云所言: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比尔盖茨说:人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革。

时间是个充满魔力的东西,有人因它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人却因它百炼成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时间会善待每一个努力的人,“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你的付出,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你!

天才也是复利效应的结果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

1929年,约瑟夫·坎贝尔因经济危机没找到工作,又认为单一学科会让人变平庸,于是果断放弃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学习,和妹妹及朋友隐居森林,过起了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的生活。

他把一天分为四个时段,每个时段四个小时。其中三个时段看书,剩下的一个时段自由活动。

这样规律地过了5年,他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神话学理论­——英雄之旅。

经济大萧条一结束,他就被莎拉劳伦斯学院聘为文学教授,写了好几本关于神话学的著作,多本被译成20余种语言,包括被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书之一的《千面英雄》。

乔治·卢卡斯的经典之作《星球大战》三部曲,也是受坎贝尔的神话概念影响才完成拍摄的。

1996年,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给自己定下目标,即每年写一本书,买一套房。从此,多年来,他笔耕不辍,最终成为了中国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

但是单单有“时间长度”,是无法产生高复利的结果。

毕竟生活中的选择太多了,诱惑也太多,事情有“高快感值、高复利收益;低快感值、高复利收益;高快感值、低复利收益;以及低快感值、低复利收益”之分。

我们的时间或注意力花在哪儿,我们的人生也会走向哪儿。

我们需要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在高复利收益的事情上,并将低快感值、高复利收益及低复利收益的事情往高快感值、高复利收益的事情上转化。

美国作家托马斯·科里曾花5年时间,研究了233名白手起家的富人和128名普通人,发现两者的区别仅仅是每天中的4小时,其余时间,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一致。

富人们把这4个小时花在了那些能给他们带来高复利收益但快感值未必高的事情上。

研究发现:超过80%的富人每天花1小时制定梦想和目标;近80%的富人每天花1小时实践或学习;近90%的富人每天花30分钟建立更丰富的社会关系。

几乎所有富人每天花30分钟进行有氧运动,并留出1小时休息和放松。

这些事情的快感值未必是高的,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着,所以最终,他们实现了财富自由。

快感需要先付出痛感,只要承受更多的痛苦,才能让开心持续。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把低快感高复利收益的事情转向高快感转化。比如,可以通过描绘未来的美好场景,来增加快感值。

而每一次的进步将让我们更乐于践行目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打造复利人生。

让我们一起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从而构建自己的复利人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