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虍+下口)”地考(商代史地考一)

 昵称46496098 2021-10-11

      宋镇豪教授主编的《商代史・商代地理与方国》“待考地名”条云“   其字无考,《屯南》499:'甲戌,贞王令刚圣田于’。”又查他处未见有能论者也。今论之。

      案:

            甲、“”,即“乎”。字见上博简《武王踐阼》“上父曰:不知黃帝、耑琂、堯、之道才幾吂不可䙷而睹。”(“ ”,上博简《武王踐阼》)

(《屯南》499)

            乙、高田宗周《古籀篇》云“虖嘑固古今字也。然则初有乎字。变为呼为。又有虖字。变为嘑。乎嘑通用”。“”最早见于甲骨文,《古文字谱系疏证》云“疑为兮之分化字”。“虖”字出土文献最早见于西周早期,如(班簋)、(沈子它蓋)。“嘑”字最早见于“楚良臣余义钟”(即“仆儿钟”)。乎通呼者,见《鐵雲藏龜》五九・二;《合集》三零二;虖通乎者,见中山王鼎、上博简《孔子论诗》等。可见高田宗周先生所论甚是。

                《古籀篇》又云“此篆阮氏释虖。稍近而实未精。今细审即虍,兮即乎,合为虖即显矣。”

                   则“乎” ”亦古今字也,□(上虍+下口)与乎合为“嘑”而。

           丙、,即“滹”。“滹”字晚起,未见于先秦出土文献,“滹”字出现前多用“嘑”字表意。如《墨子・兼愛》云“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竇。”嘑池,即滹池,又称滹沱也。《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传》云“[燕]南有滹沱、易水。”《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二·繁峙县》“泰戏山”条云“ 泰戏山,县东北百二十里。《山海经》:'大戏之山,滹沱水出焉。’或讹为泰戏山,……有三峰耸立于平川之内,俗又谓之孤山。《说文》'泒水出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盖以滹沱为泒水也。”

(见《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晋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