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读经典(1)守株待兔:偶然事件也有必然因素

 我的最爱洋芋 2021-10-11




吴月明

《韩非子》里有一个关于“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宋国有个农夫,看见一只野兔突然从草丛里窜出来,一头撞死在田边的一棵树上。农夫很高兴,没花一点力气就捡了一只野兔。从此以后,他就天天守在这棵树旁,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棵树上来,以至他的田地都荒芜了。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后人常借这个寓言故事批评那些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不劳而获、存侥幸心理的人。
但我认为,“守株待兔”也有其合理性。
首先,野兔撞死在田边的一棵树上虽然是偶发事件,是很特殊的个案,但至少说明这一带有兔子出没,在这儿守总比在没有兔子出没的地方守机率要大得多,这就是小学数学课本中所说的“可能性”。
其次,兔子在这棵树上撞死,说明这一带存在不安全因素。那么多的树就没有兔子撞死,为什么,说明这棵树的位置(比如在拐弯处)、视野等存在安全隐患,再加兔子跑得太快,撞上就极有可能。我们的交警部门,在发生过交通事故的地方也会立个告示牌,注明这里曾出现过交通事故,存在安全隐患,提醒司机和行人来到这个地方要特别小心,这一点和 “守株待兔”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后来没有兔子再在这棵树上撞死,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兔子加强了安全教育,并实行限速令;这一带由于环境恶化已没有兔子;有关部门在“兔子撞树事件”曝光后对这一带进行了拉网式整治,安全隐患被排除等等。
所以我们不要盲目批评“守株待兔”的人,而应从一些偶然事件中发现其必然性。如某地发生校园伤害事件,这是一个偶然事件,可是这一偶然事件的发生必然有某种必然性的存在,或许与作案者人格障碍有关,或者与学习压力有关,或者是某些事件的剌激引发,只有从偶然中找出必然,我们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一点,往往是我们教育者容易忽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