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山五位(五个次第)

 凤凰山居士 2021-10-11

       洞山禅师自小是一个相当有探索精神的人。我们发现凡是成就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似乎都有非常强烈的探索欲望,一件事没有搞明白,他就是要去搞明白,钻破脑袋他也要去搞明白。洞山就是这样的人,他四处寻访了很多禅师,到处行脚,到处都问真正的佛法核心是什么。他非常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河边准备过河的时候,看到河里的倒影突然间大悟。

       今天着重提到的是洞山五位。为什么要讲洞山五位呢?因为禅宗自六祖以后,开出了五朵花——曹洞宗、临济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共五个宗派。

       这五个宗派里,以临济宗形式最为锋利。

       临济的禅风是最为冷峻的,是以棒喝为主;

       法眼宗是最为孤傲的,你几乎完全摸不到边,摸不到它的用意到底在哪里,它太深奥了,所以灭得最早,因为你根本找不到那个门在哪儿;

       沩仰宗最神圣,沩仰出了好几个圣人,他们是真正果位上的圣人;

       云门宗和法眼宗都比较孤傲,所以,这两个宗派灭得早。唯独临济宗和曹洞宗是有路可循的。临济宗棒喝,接了很多人,让很多人开悟,一直在汉地传了很久。曹洞宗后来传到日本,为什么呢?曹洞是所有5个宗派里面最最细腻、温柔的宗派。临济是最最雷厉风行的宗派。洞山禅师本人也是非常温和的,他没有棒喝。

      曹洞宗是禅宗五个宗派里面,唯一划分出禅修次第的宗派,其他宗派根本就没有。

      曹洞的五位,就是这五个位子,是你向内深入的五个次第的位子。

第一个叫'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什么意思呢?就好像三更半夜一样,明月在前,你看到这个明月好像似曾相识,又好像不能接近,象征一个人感受到有某种源头、有某种神圣,他有某种直觉,感受到他的内在的确可以上升到某种神圣的地方。但是,是隐隐幽幽的,并不确定,也没有看到真正的方向,就好像是三更半夜里一样,还是黑漆漆的。

第二个叫“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无真,休更迷头认影。

就好像一个看不见的老婆婆,突然拿到一面镜子,她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的脸,也就是她回过头来看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你不要“迷头犹认影”了,你已经认识了本来,也就是最初的开悟,这是一个最初开悟的经验。

第三个“正中来”。

无中有路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你已经进入了一个与尘埃相隔的内在光明。我们在意识内化课程里所有学员就有这样的经验:一旦你在中脉顶端经验到了你的意识光明,你会觉得它跟这个世界是隔开的,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碰触到它,它是如此的超然、壮观、光明照耀,就叫“无中有路隔尘埃”,与尘埃相隔开的。

“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什么意思呢?你这个内在的光明是无法用言语形容出来的。所以,禅宗讲这个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你不能够碰触到这个忌讳的地方,叫“当今讳”。这个忌讳的地方,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就是最忌讳的,一表达就错了。你说它是一个太阳或者一个光明,你就错了。你说它是无云晴空、是万里无云的经验,你也可能错了。无论用什么形容词形容它,你都注定是错的,它无法形容。当它无法形容的时候,它就胜过了前朝代最最聪明的辩才无碍的人,最最聪明的辩才无碍的人也无法形容它。这是一个真正安住在光明源头的体验,这是第三个位子。

第四个叫“兼中至”。

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

这个诗形容得实在是太形象了。什么意思呢?就好像我们今天的这个思摩禅师锻炼离欲老和尚一样,就好像离欲老和尚在文革10年断妄念一样。一个人一旦开悟了,他要做一件什么事呀?要“两刃交锋不须避”,你反而要进入那些能刺激你的环境,看看能不能把你挑动起来。

有人打你耳光,有人扇你,有人K你,油瓶没有打翻有人也要莫名其妙地说是你弄翻的,毫无理由冤枉你。“两刃交锋不须避”,你要成为好手!什么好手?就是火里生莲的好手,就算你在火坑里面,心里面也要像清静无为的莲花,丝毫不受影响,这个就叫好手,真正成为好手。你内心中“宛然自有冲天志”,你知道这个是在锻炼你,你毫不避讳你的锻炼,你要真正地锻炼出来,开悟并不是一开就一了百了,不是的。一个人开悟后还仅仅是个婴儿,禅宗讲一个开悟的人叫“圣胎”——神圣的胎儿,他根本还没有力气走路呢,还要别人抱在那儿,还要在温室里培养呢。所以,第四位就是要锻炼,要“宛然自有冲天志”。

第五位叫“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到最后,没有任何的有无是非、善恶对立能够碰触到他。无论是善是恶,是有是无,都无法碰触到他,他完全超然了。“谁敢和”,这个曲调是如此的超然,谁能和得了呢?只有一个圣人能够和得了。“人人尽欲出常流”,这个真的是已经出常流了,他已经超越凡夫的体验了。

“折合还归炭里坐”,一个真正非凡的人,反而是最平凡的,他回到了炭灰里坐在那儿,满脸都是灰,满头都是炭,看上去非常平凡,这才是真正的非凡。非凡并不是穿上圣人袍,然后头上有个金光,不是的!所以曹洞宗对于圣者的形容是非常超越的。一个真正的圣者,反而是“还归炭里坐”的人,这个讲得实在是太好了。这个是曹洞宗的君臣五位,是形容一个人悟后起修的阶段,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洞山禅师一篇有名的著作叫“宝镜三昧”。这个“宝镜三昧”其实不是洞山的,是他的师父云岩传给他的。这篇东西自古以来就有,讲得相当深奥。下次我们有机会的话可以讲讲这篇“宝镜三昧”。

“宝镜三昧”内容极为深奥,而且写得非常隐秘,有意让人看不懂。“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这些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它有隐藏的含义在里面。禅宗,如果你真正深入的话,它有极多的宝藏在里面。但是,自明末以后,禅宗基本上已经死透了,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了。后世虽然仍然还有很多论述禅宗的著作,坦白的讲,我认为明朝以后所有的禅宗著作,基本上可以不看,全是后人的攀言附会,离真正的禅意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洞山禅师后来在圆寂的时候还演了一出很好的戏:

洞山禅师圆寂前示现病象,有僧人问洞山禅师:“还有不病的吗?你现在看上去生病的样子,还有那个没生病的吗?”

洞山说:“有”。

“那么是不病的在看着和尚你这个身体吗?”僧人说。

洞山讲:“没有,老僧看他有分”是我看着他。

僧人问:“未审和尚如何看他?你是怎样看他的呢?

洞山讲:“老生看时不见有病。”因为我内在有一个没有病的,那个含义就是:我内在有一个完全没有病的。

洞山就问这个僧人:“离此壳漏子,向甚么处与吾相见?”我如果离开这个躯壳,你与我什么地方能够相见呢?

僧人无对(僧人答不上来了)。

洞山写了首偈: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学禅的人像恒沙一样多,但是没有一个是开悟的。“过在寻他舌头路”,过失在哪呢?错就错在这些人都学口头禅,叫“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你要真正能够忘记形骸,进入空无;你要真正回到空里面,努力地、殷勤地回到空无才行。

诗偈写完,命徒弟们替自己剃发、洗澡、披衣,闻钟辞众,俨然坐化。坐化以后,大众悲号。洞山禅师本来已经圆寂了,呼吸都没了,这些人在旁边拼命哭,哭了一段时间以后,洞山突然间眼睛又睁开了。睁开以后,说:“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于悲何有?”出家的人心不要依附于外在的事物,才是真修行,何必还要悲伤呢?令当时当家的主事生办愚痴斋——吃一顿饭,叫“愚痴斋”(大家都很愚蠢)。

吃完斋以后的第8天,他这次没有在众人面前圆寂,而是回到方丈室里面,门一关,端坐而寂,年63,法腊55岁(他7、8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出家55年),唐朝的皇帝封他为“悟本禅师”。

在禅宗的历史上能够来去自由的禅师很少见,所以像洞山这样能够走了以后再回来,再过7天再走,这个人的功夫可见是生死自如了,是很了不得的一个禅师。我们现在能够自知临终时至,安然往生已经很好了,他是死了以后还可以再回来,然后再办7天的愚痴斋再死,这个人是来去自如。

洞山活着的时候还有个公案,有一个道家的老道,功夫也很深,他闻名而来参拜洞山,,讲了一些话以后,老道就要显示一下他的成就。他说:“我一支香内就可以走”。他已经达到这个成就,已经很了不得了。结果,他真的站在那儿——是站在那儿,没有坐下来,就走了。走了以后,洞山过来摸着他的背,讲了一句话:“汝只知凭嘛去,不知凭嘛来?”你只知道怎么样走,你不知道怎么样回来,就是说你死了回不来了,你不知道怎么样再活过来。

可见洞山当时就已经有那种生死自如的力量了,他能够随时走,要回来他也就回来了,所以,洞山禅师的修证非常非常深奥。这篇文章大家可以仔细去看,拣看得懂的看。

来自: 幻圆 >《文件夹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