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州最后的秘境——公盂

 窗前有树905 2021-10-11

——探访仙居边地公盂

陈剑 文/图

仙居田市镇公盂村,被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在我看来,它不仅仅只是旅游的一种推广符号。

公盂村位于仙居,藏于深山冷坳中,与黄岩、永嘉两地邻近。

此地为何取名于“公盂”,我多方查找资料未果,只传公盂原名叫贡盂。

我想,可能有这三种情形:一是盂姓与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盂兰盆会是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佛教徒为超度祖先亡灵所举行的仪式,“盂”字恐有沾此之光;三是此地近盂溪,发源于广度乡祝家辽村,向南流经桂潭口折东至祖庙,再折南经王家田、大庙前,过县城东门外于开口岩注入永安溪,全长18公里,公盂会不会与盂溪“沾亲带故”?

2020年中秋前,我们三人夜宿四都村,早晨出车经横溪镇,吃罢早餐,经田市镇到九思(取自仙居古代名人柯九思)自然村,村道与永乐高速并列,相隔百米左右。

到达山脚下,有停车场,一位阿婆告诉我到公盂村有六里路,我们都初以为路程不长,再说海拔高度已知。实际上,我们爬的是大部分是卵石块砌造的古驿道,只有小部分是石阶(水泥浇的)。

这样的石砌驿道是非常坚固的,雨水冲刷不垮的,只有被冲下来的些许黄泥。我遥想古人行走山道,比如朱熹先生从永嘉赶到仙居会柯九思先生,途中饥渴时,坐在古道上,小饮下,吃点干粮,观赏景色……是我的想象让南宋的朱熹与元朝的柯九思来一次穿越。

我们已汗水淋漓,都赤膊上阵了,好在山野中人迹罕至。这天非节假日,但路上四处可见驴友户外族挂的条幅,说明这是一个网红打卡点。

爬了半小时左右的山,到达廿四崀,很小的一个自然村,有座小合院。路边开了一间小店,用空啤酒罐挂成了两面风墙,叮当作响。路的左侧是小竹林,有几枝秀竹长在两堵倒墙的屋基地上,堆放着空油桶、打米机之类的器具,说明这里过去开过加工场。

继续上山,实际上至少还有一半的旅程。过了一间路廊(驿站),石砌的屋,里面空空如也,若是在六七十年代,还有茶水供应,甚至有卖糕饼、蚕豆、黄酒之类的店家。同伴老达富有经验,曾是资深的登山队员,说过两三里地必有路廊。果然如他所言,第二间路廊也是形同虚设,但说明离村庄腹地不远。

到了三岔路口,索道边有间棚屋,这种索道是载货不载客的,这里的瓶装水卖10元,山下卖2元,山道弯长,价格不一,我们表示理解。从三岔口分出两支路,村主干道通向上平(对此我表示疑问,应当是“上坪”,但门牌都是这样标的,包括下平),支路通向下平。

我们先到上平,这里的房屋为山地建筑,也夹杂着黄泥屋,主建筑为U字形的合院,二层十几间,黑瓦木屋,长方形的道地,正中为中堂,两边是厢房,厢房壁有小堂屋。合院正门一侧长了一棵枣树,结满了红绿相间的枣子。

回到三岔路口,向下平自然村方向走。见到前方好大的盆地,村庄坐落在种了成片金黄稻子的梯田之上,背对峰峦叠嶂的公盂岩,很是好看。

网上这样描述:公盂山位在仙居田市镇,地图上叫公孟村。位于距县城38公里的西南处,是坐落在海拔600米的高山村落。公盂村四面奇峰环绕,峰顶海拔在1000米上下,村庄被山峰围成了一个小小的盆地,面积约有31平方公里。岩崖峰岗变化万千,以巍峨著称。地形构造呈多级梯状,整个公盂岩巍峨鼎立,气势峥嵘,石林崖壁,各有风采。

我站在山冈上,远远地数下平的合院,纵横来计大约有八九进,气势恢宏。总体上形成合围之势,又院院相互独立,各有进出,自成格局。

入村到一进院子,这里跟上平一样,到处开农家乐客栈,一家叫范家的店,女主人告诉我,她夫家的祖上是从苏州迁来的,这里除了姓范,还有陈姓等。上平和下平,有多处清代建筑物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这里的先祖为何要始迁于此,后来为何分出多个部落……这一切都是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