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6年前进校的他 摘下了“终身成就”

 顺其自然h 2021-10-12

1955年,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母校毕业。

今天,他的名字早已被广大观众所熟知,艺术成就与艺德更获得一致公认。

他,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

图片

焦晃先生参加第17届中国戏剧节

近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第17届中国戏剧节上

在颁奖仪式现场,焦晃发表了获奖感言

(点击视频)

图片
图片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是给予中国戏剧家的最高荣誉奖,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主办,两年一评,旨在表彰和奖励为中国戏剧奋斗终身,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戏剧家。



图片



在祝贺焦晃校友获得这一荣誉的同时,让我们再来读读他在《演员的工作》一文中对于表演艺术的思考。

图片
1955年,我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受教于朱端钧、胡导等前辈。在学习表演的第一天,老师就告诫我们:“不要去'演戏’,去建立生活。”在我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这句话贯穿始终,严格地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准则。演员的工作不是做表情、摆身段,而是塑造人物的灵魂。这个灵魂得从演员的身上“长”出来,与演员血脉相通、融为一体,这个人物才能活在舞台上、屏幕上,才能长久地活在观众心里。

图片

    《秦王李世民》演出剧照

表演是一个大课题,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这里,我简单地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 演员要把握住人物鲜明的内外部特征,寻求建立区别于自身的角色特质。为了做到这一点,演战士,我要下部队,真刀真枪地出早操、练劈刺、打冲锋;演老舍,我要去老舍故居走一走、坐一坐;演古人,我要阅读大量史料……“工夫在诗外”,平时要处处留心、时时观察,打开见识、丰富学识。生活中值得关注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自然有其戏剧性的面貌和力量,最终都会成为创作的源泉。


图片

  《吝啬鬼》演出剧照

  • 在人物最初探索阶段,常常出现许多难题,令演员陷入窘境。不要怕,大胆迈步,随时总结整理,设法解决难题,终会推动创作进入到一种新的自然状态中去。演员创造角色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但表演事业又要求我们不断突破局限,所以演员这个行业是很艰苦的。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演员却能一次次活出“他人”的人生,这恰恰是演员工作的魅力。


图片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984版和2012版演出剧照

  • 表演领域还经常谈到演员的“下意识”,下意识即灵感和直觉。它是感性的,是演员身上“长”出来的人物的情感状态。它不经意地迸发并弥漫开来,是一种灵动的、特别牵动人的情绪、激发情感共鸣的创造性境界,也就是演员有机的、动人的、深层次的体验。


图片

这种体验是怎么获得的呢?一时没有相应的体验怎么办呢?即便有了这样的体验,整理出“1234”条笔记,表演时就一定能呈现出这种真实动人的境界吗?表演学理论认为,演员只能通过行动产生情感,也就是只有通过准确、细腻、真实、牢固地把握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才能诱发自己期待的灵感。演员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创造性工作,为灵感的自然呈现创造条件。这是具有美学力度的创作真实。

比如我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饰演汉景帝。得到导演理解,我自己写了一段斩晁错的戏。如果说从起念到行动之间有十道门的话,这十道门得渐次打开。一开始,袁盎密奏要杀晁错,汉景帝喝止。与春陀、太后、王美人三次谈话之后,汉景帝心里犹豫了,派袁盎去吴国斡旋前说了一句:“你讲的事我在考虑”,这是十道门陆续打开的关节点。后面的门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啪、啪、啪,直奔最后一幕。

图片

我每接一个戏,光案头工作就起码要花费好几个星期。因为你跟角色总有距离,你得努力去理解他、接近他,才能从自己身上“长”出这个角色来。在案头准备阶段,我整个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渐渐进入人物中。毫不夸张地说,我每演一个戏,就要“脱胎换骨”一次。

“不要去'演戏’,去建立生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并建构人物形象系统,我往往从四个方面入手。这四个方面好比四条线,组成一个框架。一条线是人物行动线,是对人物最本质的把握。另一条线是生活线,是行动的具体层次,属于角色的远景。这两条线交汇构成坐标中的曲线,确定人物发展状态,是具体演绎的章法,是角色的生命线。对此必须深入分析,反复修正,不能含糊。然后,另外两条线上的构思也就跟着加入进来:一条边是形式上的考虑,确立风格样式,讲究速度、节奏、细节等;另一条边是文学性的考量,如意境、情调、色彩铺排等。这两方面给坐标中的曲线加上光影和色彩,使曲线更加生动起来。这时,人物的生活就可以开始建立了。

图片

    《钦差大臣》演出剧照

人生中平常的喜悦很难和创作的喜悦相提并论。比如,这一场话剧如果演得好,你能感觉到你的情绪在整个剧场弥漫开来,在观众心里回响,你清楚地知道观众此时正在期待着什么。我们从事的是文化建设工作,我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必须坚持一定的品格、品位,符合审美要求。戏剧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感召人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戏剧也是一面镜子,让人更清醒地认识生活,激发自觉性,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舞台。(曹玲娟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