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生命是一场虚空,死亡才是唯一的真相

 新工具 2021-10-12

你是否曾经有过,在某天清晨醒来的时候,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心跳声,以及周围世界人来人往的声音,但就是觉得这一切毫无意义,一种巨大的虚无感由心底蔓延至每一个细胞。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我碌碌无为的活着,兜兜转转得过,不经意间进入一个深渊并且清楚地看到,除了死亡,我前面什么也没有。可悲的是我不能停下脚步,不能回头,更加无法闭上双眼不看前面的深渊和万劫不复。”

每个人匆匆忙忙追逐的幸福人生,就像追逐一场巨大的骗局。

我们所以为的那些幸福本质上都是内心给予自己的幻觉,所以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说法,其实不过是人类的自欺欺人罢了。

就像托尔斯泰所说,我们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只能被裹挟着往前走,但所有的一切最后的结果却都是死亡。

从分子原子理论出发,我们会发现,大至宇宙,小至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都始终沿着大致相同的轨道运行,从开始到死亡,循环往复,没有尽头。而每一个自以为独特存在的生物都逃不过死亡的结局。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有的物种一生只有两件事:繁殖,死亡。比如鲑鱼,鲑鱼产卵的时候要游回自己的出生地,产卵后便安详地等待死亡。

当看到《动物世界》里那些鲑鱼为了游回产卵地,拼命摆动自己的身躯时,我感受到了视死如归的悲壮,也有点明白了,或许死亡真的是生物的归宿,那一刻或许才是灵魂得到平静的时刻。

蚍蜉的生命周期更是短暂,成年蚍蜉浮出水面以后,生命只有短短的24小时,在这短短的24小时里,它们不休息不进食,只做一件事情——寻找配偶交配产卵。

雄蚍蜉交配,生命随即凋谢,雌蚍蜉则寻找合适的水源产卵,产卵后一样死亡。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庸庸碌碌究竟为何。

造物主在设定人类时很有意思,故意不让人类看清生命虚无的真相,塞给人类各种各样的欲望、情感,让其通过追逐实体存在,将生命消耗殆尽,等到人类要彻底的衰亡时,才在不知不觉中让其悟得虚空的真相。

也有漏网之鱼,像叔本华、尼采这些哲人,在造物主抛给他们真相前,已经悟得了真理,早已明白死亡才是真相。

死亡历来是宗教、哲学、科学热衷于探究的话题,其中,道家关于生死哲学的理论,颇值得细细品味。

道家基于“气化”理论,将生和死同质化,他们认为“气”是生命从无形到有形的基本成分,生死同质,皆系于“气”。

生死实际上是“气”的变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死。所以人的生命从生到死只是一种形式的变化,既然如此也就没有什么好恐惧或觉得神秘的了。

道家理论有一种劝人看开生死的豪迈,当然,任何理论都是基于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产生的,道家的逍遥离不开封建王朝的特殊社会环境。

随着人们对生命、死亡的探索,这种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

死亡是生命的真相,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并不期待这个真相,依旧害怕恐惧死亡,依旧贪恋虚无的人间。

这又是为什么呢?私以为在我们没有真正开悟以前,世俗的快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具美好的,而死亡会将这些美好剥夺。

当我们死了,就得不到这些世俗的快乐,无法体验和感受那些能带来虚幻快乐的事情,所以人类恐惧死亡。

那么,作为一个俗人在开悟之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的答案是:什么都不用做,好好生活就行。因为如果你提前开悟,承载你生命的肉体还没有进入衰落的阶段,整个人的内在和外部运行就会极度冲突。

冲突就会痛苦,痛苦就会导致人本能想要逃避,但逃避生命的唯一方式就是结束生命。本质上和浑浑噩噩生活并没有区别,何必多此一举呢?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看清生命真相,以后的你未必依旧能热爱生命。

从心理学上讲,所谓的幸福,本质上不过是一场自我欺骗,若自我欺骗能够让你获得俗世的快乐,忘却真相的烦恼,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参考资料:Sarner, M. (2018, December 12). Still Have Your Childhood Teddy? The Psychological Power of The Toys We Keep. The Guardi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