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都给好评,你就能当官?东汉品评风气为何这么神奇?

 浩然文史 2021-09-30

《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桥段大家都很熟悉。曹操说:“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紧接着又问刘备这当世谁称得上是英雄。刘备支支吾吾,陆续说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的名字,但都被曹操逐一否定。最后说的张绣、张鲁、韩遂也被曹操评为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曹操这种在背后说人小话、当懂哥肆意点评的行为以如今来看似乎并不讨喜,可放在东汉末年却是再正常不过,品评人物是当时在精英阶层流行的文化活动,甚至还衍生出专门的品评家,而且靠他们一句话就能当官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与品评有关的事儿吧!

一、品评人物风气的来源

东汉品评人物的风气与汉代察举制密切相关。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地方官向中央举荐人才,最早出现在汉文帝时期。公元前 178 年汉文帝下诏:“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天下太大,能干活的人还不够,贤良方正赶紧到朕的锅里来,后来成为景帝老师的晁错就是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汉武帝时期,又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察举成为汉代选官定制。东汉也实行察举制,此外还有征辟制。征辟制就是皇帝、三公九卿、各级政府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不管是察举制还是征辟制,凭的要么是才,要么是品行,说到底都是名望,而这都得靠别人谈论传播,靠别人一张嘴。

陈键锋版汉文帝

既然做官要靠名望,自然是知道自己的人越多越好,这样哪怕只有一分的文采或品行也能被说成八分,如此美颜滤镜不要岂不是太亏。就这样,当时的读书人为了获得好名声,三天两头参加各类文会、聚会,仿佛今天的“夸夸群”,一些谈吐不凡、学识俱佳、出身世家的士人渐渐就成了圈内有话语权的人物。他们的评语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到察举、征辟的结果。

汉代文人

到了东汉后期,察举制度逐渐腐败,由世家豪族掌控,他们选出来的人大多是关系户,甚至出现了察举出的秀才不认字,选出的孝廉家中老父无人照料的怪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士人圈的人物评语显得更加客观和具有参考价值。一些清正的名士也会通过品评的方式抨击那些沽名钓誉之辈,提拔真正的德才兼具之人。

二、品评界里的大佬

东汉品评界有两位大佬级人物,分别是许劭和郭泰,“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许劭是汝南人,十分热衷品评人物。他的品评好坏分明,对于优秀士子,他往往评价很高,“所称如龙之升”,对于才德有缺的则会不留情面,严厉批评,“所贬如堕于渊”。他还创立了月旦评,即每月在汝南聚集起一大批士子,对他们就道德、才干等方面进行评价。月旦评影响力很大,如果能在上面得到好评,无不身价上涨,堪称登龙门,这引得许多人都慕名前来。

《军师联盟》月旦评

曹操父亲曹嵩,被宦官曹腾收养,曹家门第不显,曹操被时人讥讽为“赘阉遗丑”。为了洗掉这个坏名声,曹操特意带着礼物上门,请求许劭对他进行评点,最好给个好评。东汉中期,由于宦官专权,与士大夫是死对头。许劭很看不上宦官之后曹操,让他吃了好几次闭门羹。曹操后来对他死缠烂打,外加威胁恐吓,许劭被折腾得够呛,只好给了他一句评语:“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我们如今知道的是另一个版本:“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得偿所愿,满意而归,不久就被举为孝廉,可以说许劭一句话成了他发家的资本。曹操后来的发展轨迹大致也被许劭料中了,以致于如今人们提起曹操,还脱不了“奸”字。

曹操

许劭后来出任汝南郡功曹,郡内大小官吏对他都很畏惧,纷纷检点自己,害怕被他盯上,成为月旦评的话题。袁绍出身四世三公,“公族豪侠,播名海内”,也很害怕这个同乡。袁绍从濮阳令卸任归家时,车马宾客甚众,在进入郡内时,特意遣散宾客,单车回家。

袁绍:我容易吗?

郭泰是太原介休人,字林宗,寒门出身,学问渊博。和许劭不同的是,郭泰品评人物十分温和,“宽宏济士”,循循善诱,有培育教化之心。贾淑是郭泰同乡,他性格阴险,为人狡诈,乡里人都很害怕他。郭泰母亲去世时,贾淑前来吊唁,旁人很不理解为何他允许这样一个臭名在外的人参加葬礼。郭泰有意维护贾淑,便说:“他虽然名声不好,但如今已经洗心向善,那为什么不让他来呢?”贾淑听说此事后,痛改前非,终成善士,为乡人称颂。

郭泰画像

郭泰看人眼光很准,仿佛开了上帝视角。王叔优、王季道兄弟二人在小时候都听过他的大名,前去拜访,“以访才行所宜”。郭泰与二人交谈片刻后,笑着说:“叔优当以仕进显,季道当以经术通,然违方改务,亦不能至也。”后来二人果如郭泰所言,叔优成了护匈奴中郎将,季道成为了代郡太守。

三、品评的称号和谚语

东汉有个叫黄宪的,先是被举为孝廉,他拒绝为官。后来官府征辟,他也不去。身边的朋友看不下去了,劝他入仕。他欣然同意,跑去京师什么也没干,溜达一圈后又回来了。当时的文人雅士们很吃这一套,认为他高风亮节,不恋权势,因此都称其为“徵君”。军中有个叫刘惇的军师,每次攻打土匪水贼时,都能提前占卜天象和判断贼寇位置,人们认为他通晓天命,都尊称其为“神明”。

有些世家大族人才辈出,人们就将其集合起来冠以数字称呼。颍阴人荀淑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旉,各个都有才华,通晓事理,品行高洁,时人将其合称“荀氏八龙”。

颍川荀氏

一些士人还会将品评人物的评语编成谚语传播出去,这些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从庙堂到民间流传范围很广。每年朝廷还会专门派人收集,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之一。这些谚语有的是称颂品行的,如“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不畏强御陈仲举”、“道德彬彬冯仲文”等。也有夸赞学识才能的,如“五经复兴鲁叔陵”、“五经无双许叔重”等。

文史君说:

由于汉代利用察举和征辟两种制度选拔官员,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与个人声望息息相关,这就导致一些士人过于追求个人名誉,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如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中说道:“驯至东汉,其风(指立名节之风)益盛。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到东汉后期,品评好坏直接关系个人前途,一些士子难免开始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但当时外戚、宦官轮流掌权,他们任人唯亲,拉拢了一大批趋炎附势的士子,作为自己的党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清流士子参与品评,以舆论武器进行斗争,批判阉党和浊流大臣,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亚平:《东汉中后期品评人物风气之研究》,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2、鲁同群:《东汉知识分子重名原因述补》,《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天上白玉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