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外交系统制服衔级

 虛怀若海 2021-10-12

在苏联时代,外交系统一直是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享有很高的地位。苏联外交系统有着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制服、衔级体系,而在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这套外交服饰及衔级系统被赋予了浓厚的军事化色彩,尽管在称谓和职务上是与国际基本接轨的,但其服饰、徽标则完全与军队看齐,不仔细区分,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军衔。

其实俄罗斯外交系统的制服、衔级制度早在沙俄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来了。1799年10月,俄罗斯帝国外交部正式建立外交文官制服徽标制度。深色上衣,配以同样颜色的立领,黑色天鹅绒质地的袖口, 白色的大衣和裤子,单排扣,纽扣上印有代表俄国的双头鹰国徽,帽子和扣眼上有银色的徽章。

1808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批准通过了俄国驻外领事制服制度。1834年,尼古拉一世在位时期正式颁布了外交系统的衔级体系,共分为四等8级。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俄国外交系统制服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例如18 55年,制服的颜色改为红色立领,深绿色上衣。1904年,尼古拉二世颁布了一项非常详细的条令,规定外交官员的制服分为:正装晚礼服、假日礼服、常服、特派专员制服、外出服等。

1917年10月25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向全国人民宣告“已经夺取了政权”,并号召人民起来保卫十月革命的成果。同年12月16日,苏维埃政权发布命令,废除了当时代表阶级压迫的军衔和封号。该法令虽然没有单独提及是否应废除文官的级别称谓和制服徽标,但是不久它们也自动取消了。

但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苏维埃外交人民委员会就已经开始着手并重新讨论恢复文职外交官制服的可行性。支持者认为:新的苏维埃外交官制服,必须废除穿晚礼服和戴高筒礼帽的这种封建落后的传统。19 24年夏,由外交人民委员 (外交部长)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契切林转交给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帕维尔,巴甫洛维奇,列别捷夫的报告,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后来,契切林又对此进一步说明:根据现有的礼仪制度,礼仪官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弗洛林斯基必须陪同外国大使一起到克里姆林宫向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即国家元首)递交正式建交国书。期间,外交人员应该戴上高筒礼帽,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一俟外国大使走后,再把帽子摘下来,这样不仅没有失礼,而且也不违反“禁止戴高筒礼帽”的规定。关于穿晚礼服等其他一些制度,暂不施行。

与此同时,向苏联全体驻外使节颁发了《关于遵守资产阶级社会礼仪通例的若干说明》,文件对外交人员的着装作了专门规定:平时建议穿短上衣(常礼服),黑色皮鞋,浆过的衬衫,深色领带。在晚宴上则要穿燕尾服(燕尾服在1939年依据外交惯例才被取消),戴高筒礼帽。而外交官夫人们也有相应的着装要求,提倡女士们穿着体面的上衣并可以佩戴平时禁止的小件首饰(但不可以用仿制品)。在正式晚宴上,女士应着长晚礼服,外套一件裘皮制成的披肩。

但是,要实现外交官着装制度化谈何容易!1923-1924年间,在莫斯科的报纸上发生了激烈争论:众多文章作者对于工人和农民阶级的代表用资产阶级的服饰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表示厌恶和愤怒。外交人民委员会从驻外使节方面接到纷至沓来的信件,要求免除他们穿着燕尾服和其他那些有损他们无产阶级尊严的服装的义务。但是,要巩固年轻的苏维埃外交阵线,就不得不去熟悉[来自www.lw5U.coM]“帝国主义豺狼”那些华丽的外交服装。副外交人民委员马克西姆·李维诺夫亲自以备忘录的形式答复了这些信件,他提出,穿着礼帽和燕尾服和其他资产阶级装束,正是我们外交官生涯中最艰[来自www.lW5u.Com]难的一部分, 当然,工作服要比浆得笔挺的衬衫舒适的多,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此,这场争论可以说是无疾而终。

1924年11月,帕维尔·巴甫洛维奇·列别捷夫通告人民委员会,在工农红军总参谋部增设管理外交礼仪的机构,由军事委员会派驻外交人民委员会(外交部)的官员弗洛林斯基领导。

因为有必要对引入的意识形态进行认真的考虑。苏联驻伦敦大使伊万·米哈伊洛维奇,马伊斯基1930年1月在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外交学院发表演说: “这个形式象征着我们斗争的实质——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斗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尚未结束, 而这一点是身为苏联外交官所不能忘记的!”

出于种种原因,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才确立了外交官统一的制服衔级,并且是作为后来引入军政人员新制服衔级的一般措施的序曲。在苏德战场最为激烈的1943年5月28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正式颁布适行于苏联全体外交官员的制服衔级条令,共分为七等12级:

第一等: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

第二等:特命全权大使和特使;一等特命全权大使(公使);二等特命全权大使(公使)。

第三等:一等参赞;二等参赞

第四等:一等1级秘书;一等2级秘书

第五等:二等1级秘书;二等2级秘书

第六等:三等秘书

第七等:使馆随员、其他外交随员等

同一天,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还颁布了有关苏联外交使团、驻外使馆,以及使馆(使团)工作人员外交礼仪、服饰穿着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苏联外交官制服分为两种:灰色为常服,黑色为礼服。全套制服包括大衣、西服套装(上衣、马甲、衬衫、领带、裤子、皮鞋)、大檐帽和手套。礼服由高级面料制成并有金属线刺绣装饰。

由绶带连结的两个交叉的棕榈枝

佩剑的剑鞘由黑色皮革制成,表面有镀金的金属装饰物:剑鞘的上部是苏联国徽,下部则是俄国传统的代表和平的标志——由一条绶带连结的两个交叉的棕榈枝。

这个标志同样也出现在制服的肩章上(在肩章最上端,紧挨纽扣处)和大檐帽上(位于帽瓦的正中央)——从特命全权大使到使馆随员。苏联外交官肩章的形制与陆军肩章类似,底色为银,镶以金边。其样式如图所示。外交部长肩章图案是上端为苏联国徽,下端为一颗大星,与军队中的苏联元帅肩章极为相似。特命全权大使为中央一颗大五角星;一等特命全权大使(公使)为四颗小星;二等特命全权大使(公使)为三颗小星;一等参赞为两颗小星;二等参赞为一颗小星。以上为高级官员,其肩章为缝制式, 中级官员(第四、五等)和低级官员(第六、七等)的肩章则为穿挂式。中级官员的肩章为两道横杆加数量不等的五角星(星小于高级官员),低级官员为一道横杠加数量不等的五角星(星小于中级官员)。

最初,穿制服是只有外交部的领导层官员才能享有的权利。19 48年6月6日,外交人民委员会指示说“根据制服的库存数量,按个人身材的不同尺寸对各部门员工进行统一发放”。至此,苏联外交部门的所有人员才全部穿上了统一的制服。

大使、公使和参赞的冬季制服分为灰色和黑色两种。其余的工作人员戴有护耳灰色的阿斯特拉罕毛皮帽。

苏联政府对外交官穿着制服时的行为举止做了非常详尽甚至严苛的规定。明确要求在公共场所(比如在大街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严格遵守规则和秩序,禁止出现在拥挤的地方(比如集市),也不允许在大街上拎着大包小包。在相互问候时“用手碰碰帽子的边缘”以示尊敬,但这条规定给一些部门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它太繁琐了。对此,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安德烈·扬纳耶维奇,维辛斯基在1946年签署了一道命令:“为了避免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苏联外交系统采用与军队同样的敬礼方式致意,此外,在会见外宾时也采用同样的方式。责成各部门负责人、管理人员及苏联外交事务部各部门负责人,解释苏联外交部实施的这项措施,特别是须加以重新认证,以确保此项规定符合穿着制服的相关规定。”

从那时起,这项制度沿用了近十年,直到1954年。苏联政府取消了外交官员的常、礼服制度,并规定只有特命全权大使(公使)可以穿着外交系统制服。并把制服上体现衔级的方式由肩章改为领章,底色改为浅蓝色,图案与1943年没有变化,仍然是苏联国徽加一颗大星,最上端为两个交叉的棕榈枝,只是在袖口处增加了一颗镶红边的金色五角星。同时取消了佩剑。

考虑到有些外交使团出访的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在19 55年特别制作了一款白色制服(又称热带版制服或夏季制服)配发给使团的首长。

1991年末,大使和公使们也已不再穿制服了,这并不是因为制服制度被取消了,而是在领章和纽扣上那个国徽所代表的国家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了。

后记:2001年1 1月7日, 即十月革命84周年纪念日当天,俄罗斯联邦政府宣布重新恢复外交系统的制服衔级。除了把领章上的苏联国徽和五角星改为双头鹰;袖口的红边五角星改为蓝边五角星之外,与苏联19 54式制服几乎如出一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