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归去来兮辞》碑背后有一段苏轼与定慧寺僧人的传奇佳话

 吴越尽说 2021-10-13

苏轼行书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碑

苏州定慧寺中,原有苏轼行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碑。清吴式芬《攈古录》卷十二记载:“东坡书《归去来辞》,行书,江苏吴县,绍圣二年三月二日书。”虽然碑现已不存,但在其背后,苏轼与寺僧的传奇佳话不可不说,此碑留传过程中一波三折的曲折经历也值得一说。

北宋绍圣元年(1094)八月,苏轼被贬“宁远军节度使、惠州安置”,小儿子苏过跟随其南迁惠州,长子苏迈则留在宜兴居住。两地相距万里,山水阻隔、音信不通,思亲念远之情油然而生。

绍圣二年(1095)三月,定慧寺僧人卓契顺奉其师守钦之命,徒步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惠州,将守钦《拟寒山十颂》诗和苏迈家书送给苏轼。苏轼读了守钦《拟寒山十颂》诗后,对其诗风非常赞赏,作和诗《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诗序写道:“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使其徒卓契顺来惠州问予安否,且寄《拟寒山十颂》,有璨、忍之通而无岛、可之寒,吾甚嘉之,为和八首。”“璨”,指禅宗三祖僧璨,“忍”,指禅宗五祖弘忍,“岛”指贾岛,“可”指无可。

苏轼与守钦素昧平生,其《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中说:“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予初不识。比至惠州,钦使侍者卓契顺来问予安否,且寄十诗。”对于守钦派徒弟不远千里带着诗歌和家书前来慰问一事很是感动,卓契顺告别时,苏轼问他想要什么作为答谢,卓契顺回答说,此行不为所求而来,要有所求,那就去京城了。在苏轼的再三询问之下,卓契顺才说,想效法王羲之以墨宝答谢蔡明远的先例,希望得到一幅书法作品。苏轼欣然答应,书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赠。

苏轼《书归去来辞赠卓契顺》记载: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卓契顺将苏轼所书《归去来兮辞》墨迹带回苏州后,此书法真迹一直保存在定慧寺中。时隔344年后的明正统四年(1439),工部右侍郎周忱巡抚江南,闲暇之时来到定慧寺寻访苏轼遗迹。想起之前曾经在江西彭泽县见到过苏轼书《归去来兮辞》碑,为定慧寺无此碑而感到惋惜遗憾,就和住持释妙玹说了此事。于是,释妙玹拿出了寺中珍藏的苏轼真迹献给周忱,周忱命人将其摹刻于石。佚名《归去来辞碑阴跋》记载:“今大尹周公偕住定慧妙玹,重以《归去来辞》摹勒于石,正统四年。”

周忱《刻归去来辞跋》记载:

此篇盖绍圣二年公在惠州时,书与寺之僧卓契顺。予尝见刻本于彭泽,心甚爱之。至定慧,周览廊庑,徘徊泉石间,追想文忠公旧游之所,嘉顺契之为人,常终日不忍去。独昔此篇刻于彭泽,而不刻于此。每叹息以为阙典,暇日以语寺之主持,欣然告予曰:“寺中旧藏墨本故在。”亟命曲而观之……字体清奇,别有一种遒迈之气,文忠公之真迹乎?因命买石刻之,以备寺中之故事云。

岁久日长,镶嵌在定慧寺围墙的《归去来兮辞》碑渐渐被苔藓杂草所掩盖,“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

直到320年后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慧寺围墙坍塌,经常到寺中诵经的万源在乱石碎瓦间发现了苏轼书《归去来兮辞》碑,此碑才得以“重见天日”。万源、顾宗泰、彭启丰、金祖静、王廷魁、卞树毓等人均作有《题定慧寺苏文忠公书归去来辞石刻》诗,李彦章《苏亭小志》卷三收录。

金祖静《重立苏碑序》记载:

同郡万子恬怡,耽奇好古士也,与定慧寺住持朴庵为方外交,假其寺以诵经……万子于寒烟落照中,吊古兴怀,匪朝伊昔。一日者,于败瓦颓垣中,拾得片瓦,乃苏文忠《啸轩记》。感兹遍觅,复得公遗像与手书《归去来辞》……夫古人之书,晦而复明者多矣……大抵名贤绝艺,精光难掩,风流映照,与日月恒新。揆之今古,有断断然者。

沈德潜《定慧寺苏文忠书归去来辞碑记》记载:

岁己卯,我吴定慧寺垣墙颓坏,出古碑,系苏文忠公书陶靖节《归去来辞》付寺僧卓契顺者也……定慧墨本,世世宝藏。前明正统二年,住持妙玹修建古刹。又二年,呈墨本与大中丞周公忱。周跋苏公书,俾镌诸石……乃沉埋苔墙,久而复出,若有鬼神异物呵护其间,不独使文忠公书显于当时,且令寺僧秉彝好德之心之俱显已……搜剔古碑,出之砂砾。作歌纪事者,万君恬怡、顾生景岳,属和者,彭少司马芝庭、金副使会川,王生冈龄、卞君培基亦得并书。

时过境迁,定慧寺破败,此碑无人问津,被僧人搬进了厨房,用来堆放柴草。距《归去来兮辞》碑复出74年后的道光十三年(1833),江苏按察使李彦章到苏州巡察,在定慧寺厨房柴草下发现了此碑。为保护《归去来兮辞》碑,李彦章特地建造碑亭一座,将碑立于其中,并将其名为苏亭。

朱授《定慧寺苏文忠公生日设祭记》记载:

定慧寺之有苏文忠公祠也,自道光十三年始也。公以十二月十九日降生……侯官李观察……是年权臬吴中,亦以是日祭文忠于行馆。酒次顾座客陆司马我嵩:“郡有公故迹乎?”顾明经沅起而对曰:“定慧寺有公为卓契顺所书《归去来辞》……而明周文襄公勒诸石碑,故存也。”次日,观察访碑于寺,寺久弗葺,碑仆爨室中,寺僧置积柴其上。观察谓明经:“盍护碑且以寺屋数椽奉公香火乎?”明经曰:“唯唯,某任此。”是日召工匠规寺后地,为祠屋者三,为耳屋者而,前轩后庑,门之屏之,为碑亭者一。

董国华《苏亭图为李榕园观察同年题》诗序记载:

吴中定慧寺僧卓契顺,将公子迈家书远省公于惠州。公感其意,以手书渊明《归去来辞》赠之,归藏寺中。留传至明代周文襄忱抚吴,见之恐久而失之……镌诸石……闽中李榕园同年权臬来吴,偕顾湘舟明经访得旧碑,筑亭护之,名曰苏亭。

后来,《归去来兮辞》碑在苏文忠公祠中。元和知县李超琼作于光绪十八年(1892)的《东坡生日集同人于苏祠为寿,强成一律》诗(《石船居古今体诗剩稿》卷七)“碑余手迹归来未”句自注:“祠有公书《归去来辞》碑”,作于光绪十九年(1893)的《东坡生日,命儿辈邀林生静庵之祺、潘生卤笙集苏祠为寿,用林文忠公伊犁双砚斋是日诗韵,作长短句示之》(《石船居古今体诗剩稿》卷八)“壁间更诵归来词”句自注:“祠有石像二及公为卓契顺手书《归去来辞》。”成书于1933年的《吴县志》卷六十一《金石考》记载:“苏东坡书《归去来辞石刻》……在苏公祠。”






来源:《方志苏州》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斌

2021年8月2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