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榆林二章 / 袁延峰

 新用户8981n2sT 2021-10-13

榆林二章

袁延峰

  

  去岁延州把酒欢,日日高朋欢聚。别去经年音书杳。  

  向后偶然相遇,情谊不复初。  

  今日重修去年梦,塞上风光旖旎。  

  镇北台侧红石峡,凯歌楼下老街城,接续前缘否?

  

  ——临江仙·榆林聚

  

胡马西风镇北台

  

  早就听闻古城榆林第一景镇北台,不意采风第一站,就是闻名遐迩的镇北高台!2021年9月27日一大早,我们一行近30人在榆林市残联安排下,乘车北上。约莫半小时,就抵达这座有着“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城台之下。抬眼望去,镇北之台,台上无兵,无兵自无将。将军铁木真去迩,朱元障去迩,努尔哈赤去迩,来了蒋中正毛润之。成王败匪,两下里冲冲杀杀,你来我往,不几,尘埃落定,历史定格在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贼遁王兴,从此东方红,旭日升,阳光洒满神州大地。从此镇北高台,无将镇守亦镇北。

  

  “高台百尺上凌空,威镇长城亘古雄”。无疑是对镇北台的形象概括。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约三公里处,据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7年),属明长城防御体系的观察哨站之一,更是长城西北要塞。高台呈正方形,分四层叠起,总高约30米。我们一行人在台下“万里长城第一台”巨石卧碑前流连忘返,拍照留影后,随着讲解员前往城内。进了“款贡城”的城门,爬上一道砖石坡道,拾级而上,就到了底层台面,此层距二层台面约10米,四周相通,很是宽敞。据说过去这层周围屋宇环列,为当年守台将士的营房,现房基、柱础犹存。迈步而上,就上了第二层。方台上周长约一百米,东侧洞开一门,可由内通至三层。洞门额题“向明”二字,字迹铁划银钩,遵劲有力,据说为明万历年间巡抚涂宗浚所书。抬眼第三层高约四五米,缓步而上,方台上周长约七八十米。第四层高约四米,周长六十余米。镇北台各层青砖包砌,边墙砌有垛口,高近二米,并砌有了望口。青砖上苔痕班驳,古意苍茫,显得格外古朴和巍峨壮观。我们一行只有一少部分人登临台顶。在台上,无意间我抓拍了一张省残联宣文部主任王成凭栏远眺照片,当晚为此填词一首《感晃恩》:

  

  塞上延绥镇,胡尘远遁。  

  高楼入云端,照面。  

  街市洁净,恍惚身京都。  

  秋风劲吹面,客北行。  

  回顾来径,重山叠障。  

  镇北台,绝匈奴踪迹。  

  老街新姿,恍又回当年。  

  见将军蒙恬,镇北枢。

  

  镇北台东侧曾有同期所建的款贡城,款贡城西部台地建有“会盟馆”,为驻守边关的官员与蒙古部落首领或使臣进行洽谈和交接文书的场所。东部较为宽阔的场地则是在定期交易日由蒙汉商旅群众搭建帐篷,进行物品交易的集市。据说城周长有600多米,占地2公顷。城池险要,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长城建筑体系。台西南有明代易马城遗址,面积约6.5公顷,是蒙汉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镇北台曾是明代长城遗址中建筑最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防御体系之一,素有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今天,镇北台孤零零的屹立在大漠旷野中。清初大文士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曾有诗赞曰“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古人描述的美景今天再也寻觅不到了。四周连一点长城的残迹都寻觅不到,倒有点像是一座曾经过的巨大的烽火台。

  

  置身这苔藓斑斑的古塞台,一种怀古之情油然而生,那一幅幅历史画卷依稀浮现在我的眼前。遥想冷兵器热血时代,边塞高台、孤城、羌笛、笳声,漠漠风沙,飘飘寒云、南去飞雁……当是何等壮观的一幅悲壮苍凉、烽火刀兵的古塞画卷啊!然而当各族和睦相处,蒙汉人民共同建立的互市又是别样的繁华热闹。当年在那雄台高耸,军卒肃立,旌旗招展,刀戟林立的肃穆场面下,“易马城”里蒙汉互市,“万骑辐辏”,蒙古牧民骑着骏马,赶着牛、羊、驼和驮着各种皮毛,各地汉人则携带大量布匹、绸缎、食盐、茶叶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使这里牛羊成群,帐包错落,驼叫马嘶,人声鼎沸,一派蒙汉贸易的热闹景象不由也浮现在我的脑海。

  

  站在镇北台顶,心头顿然生长出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感。透过垛口向南北张眼望去,看到的地貌环境差别非常大。貌似是以此台为界,将南北割裂成两个不同世界。遥望东南,那片片林网农田,纵横渠道,成行杨柳,以及那见证了古堡沧桑的榆林古城风貌、波光粼粼的榆溪河流和西沙楼房林立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历历在目。向西北望去,则是一派塞外风光,极目天涯,云山浩渺,大漠苍茫,其间,几行南迁大雁飞过,使人心旷神怡。

  

  俯瞰台下,易马城、款贡城遗址一览无余。再向远眺,则使我唯一能想起的唯有“瀚海沙”三个字,地面平坦,没有多少的起伏,一望无垠的除了沙甸还是沙甸,其间零星散落着一撮撮低矮的沙柳或几棵胡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我一直很欣赏这句诗,觉得它很有气势,但是当亲眼看见真正的“瀚海”时,还是感到震撼。回程车上,信手涂鸦在手机上写了一首《镇北台左》:

  

  一台镇北守延绥,

  半峡清水奔东流。  

  十万天兵点将处,  

  出世隐士清修地。  

  新朋故友聚今日,  

  且将清酒话桑麻。

 

 

走笔红石峡

  

  挥别镇北台,上车又行,转几个弯,约莫几分钟的光景,就到了声名远播的红石峡。

  

  正值晌午,下车时,东日刚好整冲破连续多日的阴霾困囿,瞬间霞光万道,心情也为之一振出奇的好。举目环顾,但见山门外游客寥落,除了我们这一行几十人,周遭显得悄无声息。我们站在红石峡的山门外,一边等候检票,一边感受着千年古刹的庄严肃穆和品味着这里空气的清新与湿润。

  

  从立在山门前的石碑简介中,我第一次捕捉到了关于红石峡的简单知识。据记载古刹峭壁间有明清以来开凿的石窟44个,窟内殿壁,碑石镶嵌众多。讲解员介绍说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但在“破四旧”那个特殊年代尽遭破坏,现在看到的是后来重修。摩崖石刻首尾相连,约有160多处,有题诗、记功、记游、喻景、抒怀等等,内容丰富,草、隶、篆俱全,蒙文、汉文兼有。且笔法炯异,镌刻刀法有别,因此被誉为我国露天书法艺术宝库之一。

  

  进入红石峡,那穿峡而去的碧绿的溪流,那峭壁上错落有致的石窟古刹,鬼斧神工的石刻题字,谷底清可见底的水流,构成了一幅塞上古朴清旷的优美画卷。这壮丽的画卷呵,一瞬间就热情洋溢地扑进了我的怀抱!

  

  这时候,身边的文友,这里曾经是“秦时长城汉时关”的古战场;曾经是宋代西夏李元昊政权的屯兵要塞。明嘉靖十一年,时任兵部尚书的唐龙(1477—1546)曾“屯兵红石峡,斩将黑山城”;嘉靖二十五年,兵部侍郎兼总督三边军务的曾铣(1509—1548)也曾在此谋划收复河套大业。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是陕北一处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景点。峡谷东西对峙,峭拔宏伟。峡内榆溪河水流湍急,林木苍翠,群花竞艳,景色极其优美。东崖为雄石寺,西崖为书法石刻。在东西石壁上参差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几十处石窟。西岩峭壁的书法石刻尤其著名。

  

  穿过宽仅盈尺的峭壁栈道,在一座石桥上抬眼北望,但见榆溪河聚积而成一面波光粼粼、浮光耀金的天然湖泊,一股清流溢出湖面,穿石而下,飞瀑湍流,水石相鼓,轰鸣如雷,不愧有“水帘飞雪,石洞栖云”之称。伫立桥头,感受着波涌浪翻,云滕雾罩,颇有“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气魄。登临洞窟,又觉冷风扑面,凉爽宜人,暑气顿消,历来被誉为西北奇观。洞口上方镌刻“蛟窟龙窝”四个大字。那苍劲有力的摩崖石刻,醒目耀眼,耐人寻味。

  

  我和文友王国栋率先越峡而过,到达峡底的榆溪河滩,并在那里洗了手,合影留念。当时心底冒出一个念头:采风作业就叫“我在红石峡洗过手”吧。

  

  陕北不仅有惊涛拍岸、咆哮奔腾的九曲黄河,有蜿蜒起伏、枯骨断残的万里长城;有莽莽苍苍、一望无际的丘陵、大漠;更有山绿水清、雕梁画栋、底蕴深厚、宛如画卷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合二为一的红石峡。感谢省残联、省作协与榆林地方相关部门,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这个群体有了一年一度的采风活动与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机会。此刻,和省文学基金会负责人王芳闻,张彩虹等文友闲坐山门,品味红石峡,不由心潮澎湃,感怀莫名。

  

  红石峡在塞上,但又有别于塞上;红石峡有沙,但那是被清流冲刷干净的河沙;红石峡有山有树,但却是浸润在水面的山和树。红石峡还有石洞、石刻、栈道,有佛有桥有角亭。于是,同样的风,拂在身上,便有了别样的感觉;同样的空气,在鼻端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其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北宋。这里地形险要,历代兵家据此屯兵筑寨;先人凿窟建寺,劈山开渠,兴修水利;文人墨客藉此题刻,咏诗抒怀。于是,红石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就十分的丰富,十分的迷人。毫无疑问,它是奇山秀水、石窟古刹、长城要塞、水利设施合为一体的精华。

  

  离开红石峡的时候,远望对岸,但见峭壁折射出一种古朴的赫红、那种厚重又苍凉的色调,契合巍峨耸立的红石峡,格外雄伟壮观,如刀削斧劈,似鬼斧神工,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周围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花草灌木,仿佛为红石峡戴了一顶巨大的花冠,随风飘舞,分外妖娆。苍凉中不乏生机,生机中不失厚重。一条清流远淌,幽静而辽远,侧面飞瀑的水流声清脆悦耳。对此良辰美景,我们不由都纷纷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造化的神奇。

  

  作者简介:袁延峰,陕西延安市人,中共党员,陕西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乡情》《乡情记忆》《档案映像》《燃烧的智慧》《鼓神》《袁延峰散文选》等图书9部,获各级各类奖项50余次,荣誉称号8次。同名电影文学剧本《鼓神》筹拍中。现供职某行政机关。

往期阅读↓

散文随笔 

北有照金 / 刘新中

丰子恺:闲 居

王一凡:女  贞

小  说  

艾氏病风波 / 刘 发

诺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短篇小说《囚笼》

莫   言:拇指铐

写作课

王安忆:拆解类型小说七种一一对应当下严肃文学的问题

十四位作家的写作规条

8位世界著名作家的创作心得

1175314756@qq.com(须首发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