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述永州故事】一代颠狂醉僧、草圣怀素之谜

 陈瑜工作室 2021-10-13

【讲述永州故事】一代颠狂醉僧、草圣怀素之谜

图/文   陈瑜

   在中国书法史上,提起草书,不能不提怀素,提起怀素,不能不提起永州。是永州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婀娜多姿的山水灵秀成就了中国空前绝后的书法家。

怀素(725-?)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他的草书称为“狂草”, “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他是一个酒鬼,喝酒、吃肉从不守法门戒律,总是在松涛与千泉万瀑巨大的轰鸣声中开始写字,执意把疯狂与冲动推向完美的艺术境界;他又是一个僧人,号称“只读经书不参禅”。 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

谜一:怀素是自愿出家还是无奈出家?

有一种说法,《高僧传》记载,怀素的曾祖父钱岳,唐高宗时做过纬州曲沃县令,祖父钱徽任延州广武县令,父亲钱强做过左卫长史。怀素生得眉清目秀,自幼聪明好学,做事少年老成,甚得父母钟爱。因此人人说他“学必成功,才当逸格”。怀素十岁那年,“忽发出家之意”,急得双亲唉声叹气,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所谓”猛利之性,二亲难阻“。既然自愿出家,为何不守清规戒律?因为大唐帝国经历的巅峰时代,人文经典盛世的辉煌,早已注入他幼小的心灵,伯祖父惠融也是一个僧人,大书法家,他深受其影响,他也要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清净佛门境地成就一名书法家。自愿入佛门,但不为佛,只为书法,执意将自己推向狂草皇帝的宝座。可见他的聪明与雄心壮志。

也有说法,怀素出生时,正是大唐强盛而衰的时候,18年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家里贫穷,只好到寺院出家,打理佛事,抄写经文,聊以谋生。怀素出家并不自愿,而是迫于无奈,曾在其《自叙帖》言到“幼而事佛”。这只是一种表象,没看懂怀素的内心深处。

谜二:怀素在哪出家?老家在哪?

怀素的家在哪?是个谜。一说在书堂寺附近。清光绪二年《零陵县志》卷三《寺观》载:“有书堂寺,在零陵县城西,唐僧怀素初居此,有碑,字剥落。寺后有井,名怀化井,为僧洗砚处”。怀素最早出家是在零陵城西二十里的书堂寺。书堂寺,历史上属于零陵郡的辖区,现在属于永州市零陵区之北的冷水滩区岐山头村。岐山头村冷水塘水井边有一块清代的《南无阿弥陀佛》碑刻,上有书堂寺和怀素的记载。村内现保存下来的清代《张氏通谱》甚至还记录了书堂寺的基本建制。在村中的田野里高耸着一座建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的字塔,取名文秀塔。此塔是张氏族人为培育文风,举全族之力所建。《文秀塔铭》也沿袭历史记载:“然塔建则美创,而命名宜善。因书堂寺古称文秀山,溪有小堆,水环溶漾,逶迤数里而下,意其为扶舆磅礴之所结而成者欤?兹循其址基,监以字塔,庆竣之际,欲肇锡以嘉名”。记录说明书堂寺就在附近的文秀山上。据史料记载,其实此塔始建于汉明帝时期。该塔于唐代曾经倒塌过一次,后经草圣怀素大师去京城卖字化缘回来后重修过一次。现存的塔是嘉庆年间重修的,实际上已经第二次重修的塔了。书堂寺原有三座殿堂,分上下三进房。寺周围十余亩田为寺供田,寺边古树参天。1949年,书堂寺里的菩萨被毁,和尚还俗,书堂寺就被毁。寺旁还建有一口水井,当地人称其“捞钵井”。传说当年怀素修建好书堂寺和文秀塔后,随之想入蜀修经,寺中和尚们苦苦相留,于是怀素便将钵掷入井中,说如能将井水淘干捞出钵他便留下。但井水汩汩涌出哪能淘得干,待和尚们回过神来,怀素已飘然而去。

   一说在绿天庵附近。怀素离开了书堂寺,就来到了一座寺庙——绿天庵。绿天庵之名,是怀素自己所取还是后来文人雅士所称,无人能知。但这些寺庙却是不可能容留不守佛门清规、而当时又无任何名望的穷和尚怀素的,加上自己痴迷书法,沉溺纸笔翰墨,整天乱写乱画,被驱离寺院。因为其书法“不师古”,“不得法”,处于正统书法之外,遭受来自于世俗的白眼。城内寺庙不能容身,只能在城外的东山东麓,搭建属于自己的家。因为贫穷,根本无法购买纸笔,怀素就用木头制成木板和圆盘,在木板和圆盘上练习书法。时间久了,盘板都磨穿了。怀素又在自家附近,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芭蕉长成,绿荫匝地。他就用芭蕉叶练字,怀素用蕉叶练字数十年,写坏了的毛笔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怀素都将它们埋起来,人们称之为“笔冢”。绿天庵的旁边有一个小石池子,是怀素经常洗砚的,时间长了,池子常常是黑的,人们称之为“墨池”。绿天庵、“笔冢”、 “墨池”,估计都是后来的文人雅士所命名。绿天庵的刻苦学书生涯,特别是芭蕉叶滑润、不易着墨的特点,促成了怀素后来那种灵动疾速、忽断忽连、乍干乍湿的笔触和点画。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怀素34岁,零陵偏僻狭小,满足不了怀素对书法精进的要求,于是他就离开零陵在外游历,辗转于永州、衡阳、长沙之间。在游历期间,求书者络绎不绝,成为名震江南的著名书法家,得到各界名流、名人的盛赞。处士朱遥听说少年和尚草书有名,从远处赶来衡阳,拜访怀素,并赠诗道:“衡阳客舍来相访,连饮百杯神转王”。“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怪状崩腾若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于今年少尚如此,历睹远代无伦比。……”永州太守王邕也亲自登堂拜望怀素,赠诗道:“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余仞。此中灵秀众所知,草书独有怀素奇……我牧此州嘉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怀素怀素不可得,廾卷临池转相忆。”

    怀素虽然取得了书法创作的非凡成就,但他还不为当时书法正统所接受,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于是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他41岁那年南下广州,拜谒当时“工草隶,又工楷隶”“名噪一时”的广州刺史徐浩。怀素此行,其意在向徐浩请教笔法,使自己的草书能得到徐浩的认可而扩大自己的名声。精美的书法受到了当时在洛阳的吏部尚书、书法家韦陟的激赏,认为怀素的书法“当振宇宙大名”。他后又他拜草圣张旭的学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邬彤为师,书艺大增。

  怀素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到了当时的国都长安。他是同张谓一起到长安的,张谓当时由潭州刺史卸任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一到长安,怀素读了大量的“遗编绝简”,观赏了历代书法名迹,结交了很多书画家、诗人、学者、著名文臣武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阅历。由于他身怀绝艺,又得到张谓等人的推崇和引荐。由于一批名人的推崇引荐,怀素的书名轰动京城,掀起了一股怀素书法浪潮。

  唐朝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细致观察怀素写书法的情景:“怀素颠,乃是颠。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翕若长鲸泼剌动海岛,欻若长蛇戎律透深草。回环缭绕相拘连,千变万化在眼前。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檐隙。掷华山巨石以为点,掣衡山阵云以为画。兴不尽,势转雄,恐天低而地窄,更有何处最可怜,褭褭枯藤万丈悬。万丈悬,拂秋水,映秋天;或如丝,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锋芒利如欧冶剑,劲直浑是并州铁。时复枯燥何褵褷,忽觉阴山突兀横翠微。中有枯松错落一万丈,倒挂绝壁蹙枯枝。……又如翰海日暮愁阴浓,忽然跃出千黑龙。夭矫偃蹇,入乎苍穹。飞沙走石满穷塞,万里飕飕西北风。狂僧有绝艺,非数仞高墙不足以逞其笔势。”

  唐末五代画僧贯休《观怀素草书歌》评价怀素“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朽”。

怀素由零陵一个小县连纸也买不起的穷和尚,一跃而轰动朝野,名震天下,成为继张旭之后最享盛誉的草书家。上流社会肯定,社会各阶层广泛赞誉,他看到了自身的价值。经常口出狂言,不盲目崇拜古人,对书圣王羲之也说三道四。还置佛门清规于不顾,经常大盘肉,大壶酒,尽情享用,一日九醉,狂放不羁。人们称他为“狂僧”。

谜三:怀素卒于何年何地?

一说怀素卒于大历十二年(公元785年),享年61岁,怀素在京城长安一呆就是五年。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离开长安南归。东行到洛阳时遇到了颜真卿。颜真卿与邬彤同是张旭的高足,向怀素一一传授了书法的真传。怀素书艺又大有长进,得到了颜真卿的称赞。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怀素的书法几乎达到顶峰,《自叙帖》应运而生,书法上大彻大悟,既是对历史的超越,也是自我内心的超越。  

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怀素向浙江东南云游,写下了《四十二章经》帖。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怀素时年61岁,又回到家乡。随后就去了零陵某寺,圆寂而终。

一说怀素卒于贞元十五年,享年74岁。怀素晚年书艺已是誉满大江南北,社会名望大增,家乡也理解了怀素的颠与狂。贞元9年(公元793年),怀素书《圣母帖》,时年68岁。因怀素年老体弱,旧时的朋友多已故去,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看淡了人情变幻,动了回乡的念头。在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回永州写下《小草千字文》,文风陡变,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字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随后去了四川成都宝园寺从此他万念俱飞,当年(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患风痹病,圆寂。无从查考。

  怀素是一个和尚,一代草圣,尽管年轻时的轻狂有伤大雅,但到晚年的成熟肯定认准了人生路,长期诵经,也参透了经书的人生道理,万事皆空,一切归无,云游是他的所好,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何时而来,何时而去,自然不是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