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州古村落】道县富足湾村:馒头岭上的英雄赞歌

 陈瑜工作室 2021-10-13

【永州古村落】道县富足湾村:馒头岭上的英雄赞歌

陈瑜
 
   富足湾村,在道县四马桥镇,原山湾里有一片苦竹,叫苦竹湾,1950年改名富足湾,寓解放后丰衣足食、生活富足之意。历史上的苦竹湾村和大井头村,都叫小週塘村,现两村合并,继续称小週塘村。


   古村地处四面环山的一个中心盆地,靠山而建,村后就是一个形似馒头的山峦成了古村坚实的依靠,周围古木葱茏,古道穿村而过,村前原有的大片古民居被新建的楼房替代,村后残留的古建筑也依稀点缀着,断井残垣,砖瓦遍布。

  走进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内面的结构是完整的湘南民居建筑风格,高耸马头墙,屋檐彩绘点缀,门罩、门墩、门庐皆备,侧开门,进门进入门廊,花板和垂梁都有精致图案和浮雕动物,前为照墙、天井,左右各有厢房,后中间为堂屋,两旁为正房。


   古村左侧,全是岩石,有泉涌出,这里就是世世代代滋润村民的古井,依旧清澈见底,依旧泉水潺潺。


  井旁有庙,名叫“洪都庙”,亦称“冯督庙”,已失修倒塌,仅留遗址,至于为谁修建此庙,村里老人也说不清。在古道旁,曾有两座古凉亭,现还保留着一座,凉亭里面的《亭路碑记》石碑,清楚记载了古官道:小週塘大路左右通达粤东粤西、上下经由临蓝江永(江华、江永),石板铺的古官道从村里贯穿,一座6米古桥由整块石板架通南北。


   在凉亭旁的一块巨石上,保存着一块石刻,文字用行楷,大气稳重,内容是“玉峰高不危命工闢石,以夷斯道,有乐善者能由是而陆续焉,庶其功與,斯道相为无穷云。”落款为“嘉熙己亥中元书”,是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并没标注是谁所刻。系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村里老人告诉我,村后有一岩洞,是陈树湘养伤的地方,在老人的引领下,来到洞口,不大,老人说,以前的洞口还小,是朝上的,只能容一个人进出,走进洞内,果然很大,有大厅、神坛、上下层楼,地下河、风岩、雨岩,有仙人田、碓屋、花轿等千奇百怪,栩栩如生。洞内一个角落,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面摆放着碗筷和马灯,老人指给我,那就是陈树湘吃饭的地方。


   老人讲述着:1934年12月,在掩护红一方面军渡江中,陈树湘的三十四师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部队拼死搏斗,完成了后卫任务,而三十四师只剩下300余人。当陈树湘准备赶上大部队时,渡江线路已被敌军封锁。他们只得整合队伍,到湘南打游击战或者返回井冈山。12月12日,敌军来袭,陈树湘作战中腹部中弹受伤。受伤的陈树湘和士兵们来到这里养伤,随后,敌江华、道县、宁远三县的保安兵就蜂拥而至,猛扑而来。红军战士正组织还击时,省保安军成铁侠部队也从宁远鲁观洞方向赶来,馒头岭后面突然响起枪声。

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形势十分严峻。陈树湘当机立断,不顾两名警卫员的再三劝阻,挣扎着走下担架,命令一个班在馒头岭,另一个班抢占馒头岭对面山头打掩护,其余由王光道参谋长率领,迅速冲过敌人的火力网。陈树湘师长率两个班的战士占据馒头岭及对面岭的有利地形,有效地阻击了敌人,突围的同志们安全脱险了。


陈树湘在这里度过了5天的短暂休息时光。有当地百姓感念红军是自己的队伍,还安排一名小男孩悄悄送来红薯和中药。
  12月17日,道县保安团第一营营长何湘满山满岭搜红军。陈树湘带领警卫员等3人冲出岩洞,再次突围。最后一颗子弹打光,因弹尽粮绝,陈树湘师长及警卫员在馒头岭下冯督庙(洪都庙)不幸被县铲共义勇队围困搜捕。
   老人流着泪讲完故事,无不让听者动容,钦佩红军战士的大义凛然,为革命不顾个人安危的牺牲精神。


   老人特别兴奋,回家拿着镰刀带我们去山顶看馒头岭战役战壕,顺着杂草丛生、荆棘遍布的山路,步行几里路到达山顶,一条条壕沟,一个个掩体,眼前突然幻化出红军战士手握步枪、目不转睛的盯住山下的路,随时准备扣动扳机的神情。
    岁月已经远去了近百年历史,昔日的战壕已经充盈了绿草和野花,炮火连天的山峦已经归于宁静,那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都深深地牢记在中国人民的脑海里,那激动人心的赞歌一直在传唱,在激昂的飞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