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亚军: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思考

 水利天下 2022-02-26
【编者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本公众号创办的座右铭,也是奋斗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推文质量、品质放在第一位,精挑细选。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宗旨,为更好地丰富平台内容与专业水平,力求打造水利行业精品公众号平台之精神,【水利参阅】开办【百家论水】专栏,专栏集各位专家智慧,进行热点解读、独到见解、沙龙研讨、案例或经验总结、分析等原创分享。本期为第2期,与诸位交流、分享。





一 作者简介



刘亚军老师近照

者:刘亚军,男,1953年出生,北京人。现任国际水生态安全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北京能源协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企业协会智慧水利分会专家组副组长。



二 文章全文



“在几百年内,人们困守一定的气候、植物、动物和文化,以及某种缓慢形成的平衡(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脱离这种平衡,一切都会成为问题。”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

“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物”,是地球上物种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的生动诠释秦岭太白山有许多国家珍稀植物,自然生长在海拔3,000米左右适宜的环境中,具有很悠久的生长历史和很高的药用价值。红豆杉是秦岭的保护植物之一,它的果实以鲜艳的色彩吸引鸟类啄食,并随鸟类粪便散播到广泛地区繁衍生长。这种自然现象维持着动植物链条生存与平衡。




自然界生态链条一个环节断裂,会造成一系列物种的渐次消亡。为了净化水源,减少污染,净化水质,我们在江河湖库中投放大量水生生物,如鲢鱼、鲤鱼等,用所谓“生物手段”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环境,或许短期见到了一些成效,但实际上却人为破坏了水体自然生态系统,打乱了水、水生物、水植物、水物质成分之间的自然平衡,失去了水体自然调节能力,长期看可能会造成生态损毁的严重后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形成和谐稳定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黄河入海口滩区是个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这里有湿地、农田、水滩、盐碱地,甚至还有沙漠。若是人为地治理掉黄河滩区沙漠,改造了盐碱地,消除了水滩、湿地,使黄河入海口滩涂变成单一而不是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将会怎么样?

黄河入海口滩涂是生物多样性的系统

“上帝创造每一片土地,都会赋予其存在的意义”。
黄河,不仅仅是一条独立的河流,而是地球大生态系统的一环、一个组成部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也好,枯水期、丰水期也好,黄泛区也好,滩涂也好,改道也好,溢洪也好,绝不单纯是黄河自己的意志决定的,也绝不仅仅是某年份降水多少、支流来水量大小等几个简单因素形成的因果关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或许是大自然内在机理的平衡与调整。主要原因是由气候、降水、地形地貌、植被等极其复杂的自然影响因素造成的。而人类的非文明生产生活活动则加剧了这一过程。

黄河入海口盐碱滩涂上生长的碱蓬草

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是大自然在一定条件下的动态演化,也是造物生命力的显现。数千年、上万年后,由于水土流失,剖蚀着厚厚的黄土层,渐渐削峰填壑,或许黄土高原将不再是高原,而成为次高原或平原;而中下游地表淤积增高,土层加厚,地形地貌会发生极大变化。流域内的主河道、各支流会根据地形地貌的变化分流改道,流域内的物种也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适应性地改变自己。


大约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还是热带与海洋,从考古发掘出 土的化石文物可以窥见这一“沧海桑田”宏伟的自然变迁。这是大自然“道”的 结果。


大自然循环变化,寻求自我平衡。我们保护恢复黄河上游水土流失,治理 黄河,其作用仅仅是在有限范围内减少和补偿人的社会活动所造成的危害,向自然生态环境争取更适宜的生活与发展条件,减缓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演进过程而已。


自远古始,动物界,比如恐龙、大象以及已经消失了的那些物种,它们无力去“改造”自然,“治理”河流,只能顺应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随着气候、河流、植被与生态环境的改变而迁徙、变异。很多物种因无法顺应自然而淘汰消失,一些新的物种则诞生。生存下来的物种逐渐适应了变化后的自然环境,不断进化,繁衍生息。这就是物种与自然矛盾共生的历史。


而我们人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却能够在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养育自己的同时,通过“治理”、“改造”、“修复”局部所处自然环境,满足自己持续生存发展的空间和需要。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了解和遵从自然,敬畏自然,在承载力、包容力允许的边界范围内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开展生产生活活动,才能够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依存,延续人类历史。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我是自然主义者。在大自然神秘的力量面前,人的能力实在是太渺小和微不足道了。当你以某种方式改变了局部的自然现象与自然状态,看上去似乎是人类战胜了自然,驯服了自然,但大自然必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反馈回来,也许我们感觉得到,也许我们感觉不到,也许会是一种全新的、人类还没有认识的自然形态。当人们意识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毁,已然危及人类生存的时候,重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社会对于自己的“救赎”。

周天复始,乾坤循环,顺天应人,道法自然,也许讲的就是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道理。

今天的“百家论水”专栏系列就到这里了,期待各位下期再见。

作者:刘亚军
编排:薛国强

【百家论水】专栏与您真诚相邀



本公众号设有【百家论水】专栏,诚邀各位专家投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