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读者问:我如何才能找到合适伴侣,拥有幸福婚姻

 孙娟的书房 2021-10-13

前几天,我的后台收到一条这样的留言:


孙老师:我正值适婚年龄,并且觉得配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并且自己的三观也在慢慢完善,能深刻体会到如果娶个三观不合的媳妇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在最短的时间判断对方三观,再去追求?谈论例如美国大选或者一些历史问题可以但一开始就聊这个不太好吧?

另外李笑来老师认为能讲道理最重要,因为三观是可以重新塑造的(当然我也尽力做到时刻讲理,这样谁对听谁的才能共同进步)那又如何才能最短时间判断对方是否讲理呢?

这位读者:

从你的留言可看出以下几点:

1、你在适婚年龄,结合大家所认为的普遍意义上的适婚年龄和你思考的问题,你应该在24岁到28岁之间。

2、你能意识到三观不合的伴侣将非常可怕,说明你善于思考和留意生活,也对自己比较负责,有一定主见。

3、你已经开始留意美国大选和历史问题,说明你的阅读能力和信息获取范围不窄。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解答问题,只有把以下的几个问题想明白了,才有可能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

1、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什么是真正的适婚年龄?

2、人的成长规律是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有什么不同?

3、决定伴侣之间幸福的是三观吗?还是别的?

4、到底什么是和伴侣之间的讲道理?

1

人为什么要结婚?
1
你结婚是为了繁殖后代吗?

任何动物,到了一定年龄寻找配偶,繁育后代,是自然现象。

人类有动物属性,所以繁殖能力发育成熟之后就会寻找配偶,但只是动物性的行为。

在民间,越是落后的地区,结婚越早,只要一个人有了生育年龄,就会考虑结婚事情。

因为传宗接代,繁衍种群,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尤其在技术水平落后的时代,这种观念越突出。

在今天,越少受过教育的人群,结婚年龄越早。

这里要提到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贫穷促进生育“

人会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价值最大的事情来做。

一个有自己事业,收入较高的白领,相对生育一个人类,他有更加值得他追求的事业。他不会将自己的人生全部埋没在不断地生育后代之中。

所以“少子或丁克家庭”的观念,往往在白领阶层容易被接受。

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其他更有价值的选择,生育后代就是他人生中的首选,所以他会更加倾向多生。

所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一旦放开生育限制,首先积极响应的必然是贫困人群。

从六普人口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妇女的平均初育年龄分别为26.47岁和24.02岁,农村妇女平均初育年龄比城镇妇女大了2.45岁;城镇妇女平均生育1.2个孩子,而农村妇女则为2.07个孩子,要比城镇妇女多生0.87个。

验证了以上结论。

2
你结婚是为了控制性行为吗?

了解人类婚姻发展史就知道,人类婚姻的出现是一种“制度化的性制度”,是因为“乱伦禁忌”而产生的制度

规定了某些特定的男子和某些特定的女子之间可以有的性关系,而排除了其他人。

在目前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这些受过教育,处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的人,已经不需要婚姻来约束个人的性行为了自己的修养完全可以控制自己。

3
你结婚时为了有人搭伙过日子吗?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甚至不久的之前,男耕女织时代,一个人是无法很好的生活的。

只有男女搭配,才有效率。男性出门干重体力活,狩猎耕种,女性在家里料理后勤,抚养后代。谁离开谁都不能很好的生活。

但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男女在工作上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小,大家都是靠脑力劳动获取生活资源的。

家庭的很多功能,例如烹饪,抚养后代,建造房屋,狩猎,制造衣物,甚至家务劳动,都由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社会机构代劳了。

所以,婚姻中男女搭伙过日子的功能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

只要你能赚到一定的钱,自己就能过的更好。

人们价值观已经越来越多元化,结婚不一定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途径

4
你结婚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吗?

自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来,男性是主要劳动力,他们的财产需要被继承。

怎么才能确认女性生下的孩子是自己的呢?必须独占性资源,限制这个女性只能和自己发生性关系。

所以,是财产私有制促成了男权社会的婚姻制度。婚姻的本质是产权制度。

5
你见到的人生模式是真理吗?

今天,在世界各地仍然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婚姻形式。

一妻多夫制在很多国家依然存在。

尼泊尔一个名叫NIY Nyimb的山村至今就还盛行着一妻多夫制,村庄的女人几乎人人都拥有2个或以上的丈夫,最多的女人拥有7个丈夫。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女孩嫁给一家当媳妇,这个家里有很多的兄弟,那么这个女孩就是所有人的老婆。

12岁的新娘塔瑞拉就同时嫁给了洛伯桑家的五兄弟,他们年龄分别是26、22、21、15、5岁。

就拿生孩子来说,但凡是女子嫁过去之后,就要给自己的每一位老公生孩子。 

嫁多少个,就生多少个。 

分不清孩子是谁的,就由妻子决定每一位孩子的父亲是谁。

还有一种,女女婚,富裕家庭的女人娶另外一个女人为妻,不是同性恋,是为了财产不外流。

在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为了解决无子女性没有后代接续财产及家庭传承的问题,「女女婚」传统允许一位没有儿子的女性,迎娶另一位年轻的单身女子作为「妻子」。

被迎娶的年轻女性会在新家庭中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工作,允许她去外面借种,负责为新家庭生儿育女。

出生在新家庭的儿子则会拥有家庭的姓氏以及财产继承权。

而孩子的生身父亲无权过问,也没兴趣过问。

另外,在发达国家,单身生活的人口数目庞大。目前在美国,有超过50%的人,选择单身生活。也有很多人是离异、再婚。

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达2.4亿,结婚率连续10年下降,2019年,全国登记结婚的夫妻只有947万对,离婚的就有415万对。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自2010年起,城镇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乡村人口,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从重体力的农田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尤其是女性们,在城市中有了更多赚钱的机会,假如没有爱情和尊重,女性完全用不着再忍受婚姻中的压力了。

离婚率和单身率的升高实际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依靠自己生活。

看了这么多婚姻模式后,就发现,一夫一妻制并不是人类生活的真理,甚至,是否结婚都不是必要的。

没必要一定按照别人的模式过自己的人生。

2

什么是适婚年龄?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的过去,繁殖作为人类生活最主要的事务,结婚就是为了生儿育女,开枝散叶。

所以,人们把最佳生育年龄叫做适婚年龄。

但繁殖生育,是一个人作为动物的本能,是动物层面的功能。

人类发展到今天,一个受过教育,有思想追求的人,早已超越了动物性。

所以,这时候的任何追求,不应该以动物阶段的标准来做决策。

 我们除了吃喝拉撒,性爱,繁殖之外,还有精神追求。

任何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对婚姻的标准是找一个能够在精神世界相互陪伴的伴侣,而不是动物性的合作繁殖的配偶。

我们希望互相在精神世界支撑,在人的世界里共同成长,一起前进,不只是为了交配生殖。

所以在这个需求下,今天的人们,真正的适婚年龄应该是精神世界的成熟,而不是生殖系统的成熟。

事实上,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精神世界正待完善,只是生殖系统成熟了而已。

二十多岁是交配繁殖的适龄期,不是寻找精神伴侣的适龄期。

如果你很想有个孩子,又追求精神的契合,就要对自己的生殖年龄稍微有些妥协,最好能在生殖能力和精神契合两个方面找到一个平衡。

例如,有的人宁愿错过生殖最佳期,哪怕生孩子晚一些,也要等待一个精神契合的伴侣。

而有的人,只想着生殖一件事,所以只考虑生殖最佳年龄找到配偶。

看你的需求了。

所以,明确了自己结婚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繁殖后代吗?还是为了约束自己的性行为?是为了有个人和自己搭伙过日子吗?还是为了和别人一样,过相同的生活模式?

还是为了有个精神伴侣,共赴此生?

必须把自己结婚的意义想明白了,再考虑下一步行动。

所有不幸的婚姻都是因为无脑随大流造成的。

3

什么是人的成长规律?

很多人婚后多年,如果夫妻不和,一般会骂一句:“老娘当初瞎了眼,怎么看上你这个混蛋!”

其实,当初眼没瞎,只是人变了。

人变了也没错,任何人都会变的。

问题是,两个人都在不断成长,变老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天觉得不契合了,只是因为变化的方向不同了。

要么一方快速前进,一方原地不动;要么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生活在一起必然很痛苦。

问题是,当初觉得好好的,怎么后来就觉得不契合了呢?

其实,每个人向哪个方向变化,和他的人格底色以及智商有极大的关系。

每个人的基本人格在童年时期已经大致定型,只是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但人格,就像一颗正待发芽的种子。

比如,每个人由于先天基因差异,生命早期经历不同,决定了她们是不同的种子。

这颗种子,发芽,出苗,成型,结果极慢。

在以往社会科技不发达的社会,人们的寿命不长,大多数人十几岁就投入社会谋生,参与竞争,人格特征体现的比较早。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加深,人们在进入社会的准备期也延长了很多,大多数人读完大学才开始进入社会,而很多人甚至需要读完硕士才进入社会。

所以,人在二十多岁三十岁之前,其实一直处于人生的准备状态,这颗种子发芽了,没有社会阅历催生,没经历过事,人格特征体现的较晚。

这个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小苗,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一颗果树?还是一个灌木丛,或者是一颗麦子?还是月季花?甚至,大多数人连自己即将长成什么东西都不清楚。

两颗小苗子在一起,都是刚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没经历过真正的生活,对人类很懵懂,对世界很懵懂,对自己也很懵懂。

大家都没什么明确的的想法。在这个阶段,大家只要玩的开心就行,只要基本的生活习惯没有严重的冲突,就能相处。

所以,这个时候,除非性格非常怪异的,其他大多数人普通人,和谁相处好像都行。

但是不同的人格特征总会在后期的生活打磨中,在自己的成长中,逐渐的显化,成熟、定型。

三十多岁以后,自己也看清楚自己是个什么人了,也看清楚了对方是个什么人。

有可能你长成了一棵果树,他长成了一棵灌木;

有可能你长成了一匹骏马,他长成了一只地鼠;

双方如何共同前进,互相体贴呢?等那时候,互相都看不懂对方了。

所以,在双方都还是小苗子的时候,就选择伴侣,还期待两个人未来永远同频共振,比买彩票中大奖还难。

这就是为什么,我个人支持人最好在三十岁,甚至三十五岁以后再结婚。

因为此时大家基本都已成熟,是棵果树还是月季花都一目了然。

只要自己不糊涂,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类型的伴侣非常容易。

虽然人格有很多种,但基本分为两类。

这两大类,就像人类社会的两个极端,很难相处,三观基本冲突。

即:成长性强的和成长性不强的。也就是对应理想型还是世俗型。

你可以观察一下三十五岁以后的人们,乃至那些四十多岁的人们,人和人之间的区别非常大。

有的人一生都在进取,学习。

视野也比较开阔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智慧,思维明晰,气质也越来越脱尘,光华尽显。

无论人际关系,还是事业版图,都越来越打开了。

虽然皱纹爬上了脸庞,但精神世界越越来越澄澈高远。

无论他们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从不在小事上太执着。

他们总是会审视生活,也一直在追求人生中超越物质层面精神意义。

越是有思考能力的人,成长的越充分,越完善,也越个性鲜明。

他有自己明确的、独特的想法和观点。

他们非常有趣,但却不能契合所有人。

而有的人呢?在三十多岁以后,精神逐渐萎靡。

眼神暗淡无光,气质变的油腻,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模模糊糊,混混沌沌。

他们没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观点,也许有的人很好相处,却无法深度交流,时间久了最没味道。 

甚至有的人整天困扰于人际关系的艰难,一张嘴全是生活圈子中的琐事,目光望不出3厘米以外的世界。

这两个人群之间,从三十岁开始,他们就分别走向了反方向。

所以随着年龄加大,他们之间有道巨大的鸿沟,并不是缓慢过渡的

由于认知到后来基本相反,他们会互相厌恶。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十五岁之后,很多往日的朋友,同学,青梅竹马都分道扬镳了。

决定这个区别的,是早期对生命的动力。

动力从哪里来?由智商而来。

如果一个人早期,智商够用,能从阅读,体验中获得乐趣,那么,就会激发起他对多样信息,对知识,对探索世界的渴望。

这个渴望,会在日后促使他不断的主动学习,阅读,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他能体会到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阔的愉悦感,这个愉悦感又会激发他更有兴趣去获取更多信息,思考更深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提升了,思考能力训练了,视野也打开了。

对生活的认知,决断,都是由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那部分人启发后,自己思考得出的。

这是个良性循环。

如果一个人智商不够,早期,看不懂书籍,没能从书籍,电影,多样信息中体会到愉悦感,那么就提不起兴趣探索未知的世界。

人的注意力总要有安放的地方,当精神世界未开发出来,肉体感官和生活层面的事务提前补充了愉悦感,那么,就会在追求物质层面越走越远。

对生活的判断和认知,都是模仿他人,也就滋生了从众心和攀比心。

他已经走在这样一条路上,按照以往的经验,人生的愉悦感体验来自物质层面的攀比炫耀中。

他的意识中,根本没有眼里看不见的东西,思想,哲学,不可能有更远处的想象力。

人的认知逐渐形成狭窄的闭环,人会习惯于在世俗的层面过日子,想不到任何高于生活的东西。

如果说善于探索,学习的人,脑子里的东西是古今中外,人类中最聪明的那部分人留下的思想精华影响的。

那么不善于学习的人,脑子里的东西就是媒体,商家广告,周围人们影响的。

几十年积累下来,有的人的生活,思维都越走越广阔。

而有的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固步自封,成年后思维固化,更走不出自己的认知局限,只能越来越窄。

最后导致,两种人的认识深度,格局,认知方向,相差巨大。

在现实中体现的就是三观不合。

一个能独立思考,一个容易被洗脑;

一个想不断进取,挑战未知,一个只想追求功名利禄,等待退休;

一个关心一切生命,一个只崇拜权威声音。

所以,不同的人格稍微有差别,其实不影响彼此懂得和沟通。

但如果一个喜欢探索和学习的理想型人,和一个不愿意探索学习的世俗型人在一起,必然会彼此不和谐。

4

成长力比三观更重要

人们总是说,三观各有不同,但不同的三观都没错,你只要能包容不同三观,和三观相近的人深度交流就够了。

其实,这句话不严谨。

三观是分对错分层次的,只是拥有不同三观的“人”没有错,因为这不是他们自主选择的。

人的三观都是被动形成的,人的理解力和经历造就了他的三观。

你不能责怪一个低智商的人不愿意上进,因为对他来说实在太难了,他真的不能通过学习体会快乐。

他在奋斗中没有过积极体验。怎么体会你所说的成就带来的快乐。

也不能责怪一个没出过门的人,认为家门口的土堆是世界第一高峰,他没见过,又不是认不出。

其实,三观是分对错的,越接近事物真相的三观,越正确。

所以你会发现,视野开阔,有阅读习惯的人,即使认知深浅不同,但起码三观是在一个方向的。

三观冲突只存在于爱读书并思考和不读书不思考的人之间。

当然,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

如果一个人只读网络小说和漫画,基本和没读书一样。

读思想类性的著作和不读书的人之间,认知有天壤之别。

所以你要是想找到一个同频共振的人,首先要评估一下自己的成长力。

你是否爱读书,爱读哪个类型的书?什么事能激发起你的兴趣?

两个人最好成长的能力差不多,前进的速度差不多。

不然,无论对方太优秀,还是太笨拙,只要和你有差距,时间久了大家都累。

如果你智商高,悟性高,又热爱学习探索,那么,你就像一个身体矫健的健跑者,成长的速度飞快。

如果对方智商不高,领悟能力差。他也许也尽力了,但走的很慢。

或者他发现走路对他来说太难了,不如停在原地快乐,他就可能不走了。

你们在路上看见的风景完全不同,他坐在山脚研究灌木和石头,你登在山腰极目远眺满目风光。

用不着过多久,你们的认知就会有巨大的差距,甚至相反。

所以,三观只是表相,决定两个人是否幸福的,是学习力和悟性相近, 步调一致。

在人生的道路上向前走的时候,两个人的脚力相当,彼此相差不太远。

人在二十来岁还没有长成,如何判断他是否有悟性?

一般情况下,这个年龄已经有了一定阅读基础,还在持续着阅读爱好,涉猎范围逐渐转向思想类书籍,对世界上任何未知的事情都有强烈的兴趣,悟性一般不差。

5

婚姻中如何讲理

需要满足一下三点:

1、愿意沟通。

2、逻辑清晰。

3、不强求对方认同。

社会中流传着一句对婚姻中的谬误: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

其实,这是对现实的错误判断下得出的错误认知。

毕竟,以往人们大多数的婚姻,不是父母包办,就是年少懵懂的时候结合的。

成年后,双方能步调一致的没几家,但是生活的久了也有了感情。

所以我们谈起中年夫妻感情,更多的是谈恩情,亲情,很少谈爱情的。

当双方三观不同,认知差异巨大的时候,无法真正沟通讲道理,但又不想使家庭破裂。

于是只好给自己找个理由:讲情,还有感情维系彼此。

另外,中国人对“讲道理”非常有误会,把谁说服了谁,当做讲道理。

所以才会说,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其实,讲道理不会损害感情,正确的讲道理会促进感情。

真正伤害感情的是争输赢。

双方都逃避深度沟通,也伤感情。

人和人之间之所以能合作,能融洽,不是因为两个人之间对某些事的看法和思维方式完全一致,而是因为大家都有“交往理性”,才实现的。

“交往理性“是一种规范,约束双方,不是只讲一个人的道理,而是大家一起把道理讲通。

不是谁听从谁,谁服了谁,不是争输赢,而是通过认真沟通之后,一起把道理梳理明白。

大家对梳理明白的道理心悦诚服,而不是对其中的某人心悦诚服。

双方通过理性沟通解决问题。

比如,该不该让孩子上很多辅导班,赢在起跑线上这事,两个夫妻发生了争议:

丈夫说要散养,妻子不同意。

理性的夫妻会尽力对话讨论。

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目前社会的竞争机制来分析。

双方可以一起查资料,做采访,拿到数据做为依据,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该怎么对待。然后在讨论中权衡利弊。

无论最终是否能达成共识,但这样的沟通方式一定是最有可能的。

但是,生活中,我们却往往看到这样一幕,一谈孩子教育问题就吵了起来。

丈夫会说,我是一家之主,孩子教育我管!

妻子会说,我和孩子接触的时间长,我才有发言权

其实这已经脱离了问题本身。

一些家长,为了不吵架,只好职能分工,孩子教育的事妻子说了算,丈夫不插嘴。

但是,一个人的想法毕竟有局限,没有经过双方研究讨论的教育方法,未必对孩子有好处。

看似表面和谐,其实并不是达到真正的共识,这是没有意义的妥协和宽容。

真正理性的夫妻,绝对不会为了家庭表面和谐,而不认真研究面对的问题。

至于两个人都能认真的共同讲道理,彼此心里才不会留下隔阂

才会在一次一次共同为一件事讨论分析中,更加懂得对方,尊重对方,两个人之间的纽带也更加紧密。

如果没有理性,那就是成王败寇的野蛮

“你算老几?你得听我的!“

或者会无原则的妥协让步

“好的,我不和你讨论了,你说对就对吧。”

或者是“大人不见小人怪”的恩赐

“我不和你一般见识。”

当对方懒得和你讲理时,其实就是在蔑视你的心智能力。

任何一个有自尊的人,都受不了这样的蔑视,时间久了,内心如何不委屈?

然而,并不是谁都可以讲道理。

只有两个情绪稳定,思维清晰,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具有基本的常识的人之间,才有讲道理的可能。

结语


综上所述,你需要考虑的是:

一、我到底为什么要结婚?我最看重那一点?现在是不是我结婚的最好时机?

二、要看清楚自己的学习力和成长力,寻找一个和自己人生脚力相当的人。

三、决定一个人是否讲道理,只要看她智商是否够,是否有逻辑思维能力,是否有一定的常识积淀。

真正失败的婚姻,不是离婚,而是双方互相厌恶,却无法离婚,在彼此的消耗中,浪费完自己所有生命。

婚姻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人活着不是为了结婚。婚姻是给人生锦上添花的。

真正好的婚姻,是两个人在生活上,精神上互相扶持,互相成就,互相带对方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使婚姻重的每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婚姻的目的是幸福,而不是长久。

幸福的长久才有意义。糟糕的长久是自欺欺人。

真正的成功是人生的光明。

能给彼此幸福,就在一起互相成就;不能幸福,就彼此放手,海阔天空各自自由。

以往文章可做参考:

真正好好说话是:高情商懂尊重,低情商争输赢

为什么说,两会专家提出“一妻多夫”?完全行不通。

经济学家提倡“一妻多夫”?来看看社会学家怎么解释人类婚姻制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