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殉情

 江北大汉 2021-10-14
殉情的事儿,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但一般而言,多是女人为男人——自己的丈夫而殉情。同时,一旦殉情,那么,她们便有资格获得“贞节牌坊”,地方志也有可能载入她们的事迹,进而成为官府和民间均高度肯定与颂扬的道德模范。然而,十分耐人寻味的是,在古代,似乎很少有男人为女人的殉情的。这是为什么?我以为这是因为在过去时代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极不平等的,而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总是喜欢为女性下套,诱使她们不惜为男人献身——殉情,以满足男人死后身边也要有女性相伴的需要。所以,对于这样的殉情我是不以为然的。
事实上,在古代中国,男人为女人殉情的也有,比如说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角焦仲卿就是这样。在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开头有则小序,简略地交代了故事的梗概:“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而焦仲卿的母亲为什么要将媳妇遣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觉得刘兰芝“举动自专由”——喜欢特立独行,更可能是因为她跟很多做婆婆的一样,生怕媳妇将儿子从自己身边抢走,她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在这场婆婆与媳妇争夺一个男人的战斗中,最初的胜利者似乎是焦仲卿的母亲,因为在她的高压之下,儿子作出了让步,将刘兰芝休了。
假如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夫妻感情本来就存在罅隙,焦仲卿的母亲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添了一把柴草那也就算了,可惜的是这本是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妻,他们的感情“比天高比海深”。所以,被遣归的刘兰芝“自誓不嫁”;而当家人逼迫她,让她改嫁的时候,她毅然选择了殉情:“举身赴清池。”刘兰芝走了,焦仲卿也无意苟活,于是他在听闻刘兰芝出嫁的那一天,“自悬东南枝”——殉情了。这样的殉情是不是有些不同寻常?
201510月中旬的某一天,当我徜徉在安徽庐江县汤池镇的金孔雀相思林——昔日相传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发生的地方的时候,我在努力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汉代,像焦仲卿这样的大男人为女人而殉情的有几个?当时的人们又是怎样看待他们的举动的?从《孔雀东南飞》中结尾部分“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的诗句来看,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死唤醒了这两家人的人性和感情,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他们对既往所作所为的反思和懊悔;而两家人之所以能够这样做,也一定与那个时代,儒家思想还远未一统江山,成为国家意志有关。男人为女人殉情自然也不是有多难为情的事,而是感天动地的事儿,能够为很多人理解和接受的事儿。
儒家思想的源头在孔孟那儿。孔孟对于女性的轻视是显而易见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是很有力的证据。但是,后代将女性打入另册、极度鄙视与歧视女性,则是“后人”的发展。而之所以要将女人与男人区别对待,应该与那个时代普遍强调社会等级的大背景相关——既然人要分三五六等,那么,男人和女人自然也就该拉开些许等级距离。所以,作为低贱的一方的女性为男性殉情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事,而男性假如为女性则是让人十分不齿的事。——在汉代之后,我们听说过多少与焦仲卿刘兰芝相类的故事?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还能够找到这样的故事吗?
因此,我们不难断言,今天我们看到的儒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思想未必是一回事;男人与女人不平等的地位也不是自古而然,而是有一个发展与变化的历史过程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统治者的需要:在一个属于专制与封建的社会里,强调等级,那是为了强调秩序;强调秩序,那是为了稳定;强调稳定,是为了江山坐得更稳、更牢。
所以,徜徉在相思林中的我的脑海里,“殉情”二字挥之难去。在这一刻,我抬头上望,看到的是是开阔的蔚蓝的天;我低头俯视,看到的则是从我的脚下淙淙流淌的,不知最终奔何而去的汤池河水。而对这水,一番认真观察之后我又有新的发现,它从山中出来的时候,相当清澄;但是,一路下行,水质逐渐变得浑浊;数公里之外,已经不堪入目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