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鲜为人知的堪舆智慧

 桐源居士 2021-10-14


刘基(1311——1375),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后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信任,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基  像(来源:刘基故居)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其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

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刘基均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及至后来,人们将其视为前生后世无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能的“神人”

《明史》坦陈,刘基“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

《明史·刘基传》没有提到刘基在堪舆学方面的造诣和事迹,但《英烈传》明确提到,朱元璋定都建康(即南京)和建造宫殿,都是刘基主持选址规划。

《明实录》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命刘基等卜地,作新宫于钟山之阳。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之胜焉”

民间传说,时刘基卜筑前湖为正殿基址,立桩水中,朱元璋嫌其逼窄,将桩往后移了几十米。刘基说:“如此亦好,但后来不免有迁都之举。”果然过了没多久,明成祖朱棣就迁都北京。

刘基通阴阳术数、擅堪舆,应是不争的事实。《明史·艺文志》录有刘基术数著作四种,即《金弹子》、《一粒粟》、《披肝露胆》和《地理漫兴》。后人考证,《地理漫兴》即《堪舆漫兴》

《堪舆漫兴》书影(来源:hi.baidu.com)

自郭璞《葬书》之后,至唐、宋,中国风水理论与实践达致高峰。《堪舆漫兴》作为明朝的一部重要堪舆著作,其影响和作用不容低估。

《堪舆漫兴》对点穴、明堂、水势、龙虎、案山、朝山、水口砂等方面均有阐述,主要针对山川形势而言,几乎不谈理气,对九星、八卦、四象等内容也无涉及,是纯形峦派作品。基本条目包括:

山祖、水源、北龙、中龙、南龙、枝干、干龙、枝龙、支垄、垄龙、支龙、旁正、粗嫩、长短、真假、贵贱、祖山、少祖、父母、胎息、孕育、出身、开帐、剥换、过峡、枝脚、梧桐枝、芍药枝、蒹葭叶、杨柳枝、驻跸、行止、背面、宾主、奴从、余气、三落……

其中,《堪舆漫兴》论述道:“昆仑山祖势高雄,三大行龙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态度,精粗美恶产穷通。南海长江鸭绿江,黄河四路水汪汪,界来三干分南北,消息机关在此藏。”

刘基认为,中国境内山脉有三大行龙,“祖宗”是昆仑山。水源有“四路”,分别是南海、长江、黄河和鸭绿江,这三大行龙和四路水源决定了中国的风水格局。

刘基提倡,寻龙要认清干龙、枝龙,分辨真假、贵贱、粗嫩;要懂得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不同;要区分生龙、死龙、强龙、顺龙、逆龙、进龙、退龙、福龙、病龙、劫龙、杀龙等不同的山脉形态,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值得重视的是,《堪舆漫兴》全书以诗句的形式,对风水理论进行高度的概括和系统阐述,讲求提纲挈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推广意义。该书归纳全面,可谓面面俱到,但不必讳言,由于缺乏实操方法和案例分析,加之理论建树欠缺,削弱了其学习价值和借鉴作用,难予读者以深刻启迪,名大于实。

因其盛名,明清风水界托名刘基的伪作纷纷出世,刘基亦被冠以杨公风水传承人的名号。其中,《古今图书集成》“杨筠松《青囊奥旨》”,附有刘伯温写的序,序中言《青囊奥旨》为杨筠松“传家之奥旨”,由“门人曾文遄撰合成篇”

杨筠松《青囊奥旨》有关著述书影


刘基的序,应属伪作。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时删去不录,将《青囊奥旨》的“旨”改为“语”字。如是处理,事出有因。

《四库全书》提要曰:“《青囊奥语》旧本题唐杨筠松撰,其序则题筠松弟子曾文辿所作。”①(曾文辿,《古今图书集成》作“曾文遄”。)

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不足,无损刘基作为堪舆圣手的地位。这从其参与的多地选址规划中看得出来,亦可于其归藏之地管中窥豹,得见其实操真章。刘基墓留存于世,体现了刘基的人生智慧,也予世人提供了一处值得反复回味的堪舆实例。

刘基自选墓地如何?

2019年11月17日,《人文中国行》摄制组一行赴浙江省文成县进行了综合考察。

行走山间

和许多历史名人一样,刘基对生养、培育他的故里充满着眷恋。他功名得遂时回家,官场失落时回家,自知不起时回家。南田、武阳,是刘基的精神寄托和身后归所。

武阳村东向边缘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是刘基的读书路,长约40华里。

《刘氏宗谱》载:“元泰定丁卯(1327),公从郑原善字复初先生读书石门洞”。时刘基17岁。刘氏后裔传云:“先祖曾从羊肠小道去石门洞读书,极少从岭根坐船经青田至石门。”

立武阳村头,走陡曲小路,东去、北上,是刘基少时爱走的路线。后人修建的武阳三亭,留下过刘基频密的身影。

中年后的刘基,履历渐宽,足迹遍及南田。武阳村东南,百丈漈头漈天然石平台,因百丈瀑声如雷,潭面雾气翻滚,人莫敢近,只能在此处观瀑。相传刘伯温22岁中进士后,26岁官江西高安县丞,30岁时被弹劾归。居武阳老家5年,曾数次至此处观瀑,每到必坐崖前沉思。

头漈,漈高192米的潋流直漾,声如怒雷,相传30里外可闻其声。刘基曾感慨赋七绝云:“悬崖峭壁使人惊,万壑长空抛水晶。六月不辞飞霜雪,三冬还有怒雷鸣。”

刘基是在观瀑台看风景、赋诗消遣吗?既是,也不是。

精通堪舆的刘基,通过对百丈漈瀑布、亢五峰吉凶水口的比较观察,再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定然已看出了“使人惊”的风水玄机,而预有准备。

过峡

《青田县志》,刘基墓位于西湖乡石圃山中支山脉山腰间,墓右前为坟前村。墓坐西南朝东北,为简朴之土茔,仅用鹅卵石依山筑为扶椅式。1985年筑围墙,内占地812平方米。边有刘基六世孙刘启节、十三世孙刘郑臣附葬墓。墓前有一土岗,似龙珠镶嵌于地,墓前分别有9支山峦汇贯,正中又有品字形笔架山,故俗称其墓地为“九龙抢珠”

《明史·列传第十六·刘基》记载:

“初,基言瓯、括间有隙地曰谈洋,南抵闽界,为盐盗薮,方氏所由乱,请设巡检司守之。奸民弗便也。会茗洋逃军反,吏匿不以闻。基令长子琏奏其事,不先白中书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

当时,青田和平阳交界有个叫“谈洋”的地方(今属文成境内),盐贩聚集,社会秩序混乱。刘基多次奏章设立巡查以维持地方治安。胡惟庸据此诬告刘基“争夺王气墓地以图王业”。朱元璋被谗言所惑,竟下令取消刘基的俸禄。刘基为表自己的清白和忠诚,带着长子赴京向朱元璋请安自责,闭口不谈自己的冤屈。虽免杀身之祸,却因此忧愤成疾。朱元璋赐文相慰,遣仗护归故里。刘基在家疾病加重,居月余后,于洪武八年(1375)四月十六日逝世,终年65岁。葬于南田石圃山麓之夏山。

刘基墓墓前有石碑一方,上刻“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碑前有田,形似墨砚;又有品字形山丘,状如笔架。

纵览穴山,俗称九龙山的九条山脉延伸至此,穴前小土丘形似龙珠。刘基墓背倚石圃山,前朝亢五峰,后有九龙,前有五峰,似应九五之数。

刘基择地别具一格,眼光独到。从这个角度上,抛开胡、刘个人恩怨不说,胡惟庸据此诬告刘基“争夺王气墓地以图王业”,其实不算冤枉。也难怪刘基陡然遭此变故,始终保持沉默,宁愿吃哑巴亏。为表清白与忠诚,他带着长子赴京向朱元璋请安自责,闭口不谈自己的冤屈。刘基深知,这等事情,只会越描越黑,时间是最好的药方。

不过,即便从风水上分析,刘基也还是冤枉的。备受世人推崇的刘基墓,名过其实,山脉虚有九五之数,徒有王气之名,墓地勉强可入上格级别,贵近八座、五府,还够不上“图王业”。

刘基墓太祖山为洞宫山脉主峰黄茅尖,迢远不述。

刘基墓势大局散,形实不足。言其龙脉来自黄茅尖,属溢美之说,真正的祖山是为大仰湖。

……

石圃山面东北排立,山下众脉齐出,其数凡九,长短、大小不一。尤以四脉长大,六脉正靠峰顶。

刘基墓摄像图

长大四脉之前,恰有珠形小山微微隆起,势若(此处缺四字)。刘基墓结(此处缺二十五字)。

……

在可能的条件内择其善者,是智者之为。石圃山其高至最,大尽于东,除了五角仙峰刘集早已堪定的阴阳二宅外,刘基墓址已属南田上上之选。虽不言唯一,但亦委实难得。事实清楚表明,精通堪舆、自择归藏的刘基,真切体现出了超凡过人的智慧。

刘基墓上,青草萋萋。刘基去世前撕毁坟墓图的故事,说的是洪武八年(1375)三月,刘基回到南田,已是病入膏肓。一天,子刘琏、刘璟呈上有石马、石狮、石将军把门,条块石铺成的三进三圈坟墓图。不料,刘基看过坟墓图,却一把将其撕得粉碎。他劝诫儿子说:“墓字上草下土,若用石铺,怎么生草?古人造字,大有讲究,人不能靠造坟墓立牌坊流芳百世。试想,张良、诸葛武侯墓又在哪里?”于是,按照刘基的遗训,刘基墓上不砌条石块石。

凭一己之力、绝顶聪明,刘基生前卜定寿藏,并克服险阻,成功入葬,弥补了祖上大吉风水的漏洞,有效遏制住随之而来的大凶,被传为佳话。在坟墓选址、营筑、保护的问题上,大明军师的识见确实高于常人。

刘基墓

认清刘基墓的风水价值,对了解刘基的堪舆智慧,则还是不够。

南田刘氏宅墓,以武阳祖地为根本,这一点没人比刘基更清楚。自选墓非王侯之地,相信刘基亦心知肚明,其意欲何为呢?

大吉常伴大凶。

刘氏武阳宅居、刘集墓、刘廷槐墓三地一脉,三代同病一源,财丁堪虞,风险已现。尝思其过,居安思危,这是一种智慧,更为因势利导所必须。

刘基墓右砂有力兜收,连绵而出,水口关拦趋紧。其重大而关键的作用,不在于予刘氏祖地锦上添花,而是纾困解难,防微杜渐。

刘基以极大的勇气,携其全家、拼尽全力确保如期归葬自卜寿藏,一定是发现了什么,预感到不测,而早作谋划,精密部署。

天佑刘家。刘基最终顺利葬入心仪之地,这是刘基之智使然,亦是刘氏之福由然。

以上内容除考察照片外均出自桐源居士新著《千年堪舆——冠世文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