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jlc108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代谢组学揭示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2021-10-14 | 阅:  转:  |  分享 
  
上海中医药大学:代谢组学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评估中的新应用(国人佳作)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导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疾病,它
会加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并发症,尤其是2型糖尿病(T2DM)。除了标准的药物治疗,也有采用非传统疗法像传统中药如药草或中药复方治疗
T2DM,尽管其药效机制尚不清楚。在这方面,许多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来阐明中医治疗T2DM的疗效基础。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药物发现和
与药物相关的天然产物研究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代谢组学在中医药治疗T2DM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个体
患者的代谢状况可能反映出特定类型的T2DM综合征,这可能为疾病诊断提供新的视角。此外,中医药治疗T2DM相关的代谢紊乱也有一定的疗
效,这可能是中医药治疗疗效的基础。因此,进一步确定中医药如何有助于代谢紊乱的逆转,如使用网络药理学或评估宿主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贡
献,也将为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潜在药物治疗靶点。论文ID原名:EmergingApplicationsofMetabolomic
stoAssesstheEfficac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forTre
atingType2DiabetesMellitus译名:代谢组学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评估中的新应用期刊:Fronti
ersinPharmacologyIF:5.810发表时间:2021.09通讯作者:肖莹和肖伟通讯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
研究所内容1.?介绍糖尿病是全球最流行的慢性病之一,2019年影响了4.63亿人。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7亿。2型糖尿
病(T2DM)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2型糖尿病的两个棘手影响,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紊乱,可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2
型糖尿病主要是环境和行为因素的结果,如久坐的生活方式和/或不良的饮食选择,往往导致肥胖;然而,一些遗传易感性有助于疾病的发病或加剧
其严重程度。这些因素导致持续性高血糖,随后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进而导致一系列代谢异常。这些条件对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新
的有效措施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改善患者管理。经临床验证的用于治疗T2DM的药物包括噻唑烷二酮类和磺酰脲类,它们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并
增加胰岛素对双胍的敏感性。这些药物激活编码肝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蛋白激酶?B(Akt)的基因。
AMPK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依赖性方式刺激脂肪酸氧化,可抑制对c-Jun氨基末端激酶的干扰和由炎症细胞因子和游离脂肪酸激
活的胰岛素作用。这些方法和候选药物靶点是降低血糖和肥胖及糖尿病症状发生率的潜在手段。4型葡萄糖转运蛋白在维持血糖稳态方面也起着重要
作用,可防止胰岛素抵抗并促进葡萄糖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Akt信号通路从血液转移到肝脏。然而,血管系统可能会因几种代谢途径的功能
障碍而受损,包括六胺途径、蛋白激酶C途径、糖基化终产物途径和经典多元醇途径。除了上述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类别(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
磺酰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也常用。然而,这些抑制剂往往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如耐药性,低血糖,水肿,体重增加。糖尿病治疗的进
展已将重点从高血糖转向控制糖代谢、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抑制胰岛素抵抗、调节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下调脂肪酸代谢等治疗方式。虽然已
经制定了许多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战略和药物,但目前的疾病管理方案还不能完全遏制糖尿病。目前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然而,许多最近批准的糖
尿病药物都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低血糖、肝肾功能损害、腹泻等。传统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症状,但不能减轻代谢综合征,这是疾病的主要并发症。然
而,传统的中草药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以为几种情况提供疗效。例如绞股蓝、黄连、丹参可同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内脏脂肪,改善高脂
血症;中草药还可以通过逆转与血液黏度、微循环和氧化应激有关的异常来帮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因此,开发新型、安全、有效的天然抗高血糖药
物作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传统治疗手段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美国饮食指南和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少吃精制谷物、红肉或加工
肉类和含糖饮料,以帮助预防T2DM的发病。此外,在许多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经常服用植物药物或替代药物,以增强传统药物的治疗效果;在
这些替代品中,传统中草药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中药及其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抗高血糖作用。例如,通过消除氧自由基,它们有助于阻止血液
的高凝,抑制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抑制醛糖还原酶,调节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并有效地控制或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虽然越来越多的证
据表明,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实质性的积极影响,但中医药疗效的研究尚不完整。多年来,研究人员试图了解2型糖尿病,以制定干预和治疗
计划,以改善患者的健康。在这方面,高通量代谢组学技术最近开始为T2DM的病理生理途径提供深入的见解。代谢组学是对生物样品中代谢物的
系统分析,包括低分子量化合物,如氨基酸、有机酸、脂质、核苷酸和糖。代谢组学通常使用基于核磁共振(NMR)和/或各种质谱(MS)技术
的方法,因为这些技术不仅可以识别复杂的代谢表型,还可以整合其他“组学”策略(如转录组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数据,
以阐明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并发现疾病风险的临床相关诊断和预后标志物。代谢组学方法也被用于研究和了解T2DM。回顾最近的研究发现,许多研
究发现T2DM与代谢组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代谢组学研究可以通过监测患者代谢物丰度和/或分布的差异来洞察疾病机制。因此,代谢组学可
以用来描述糖尿病进展过程中发生的代谢异常。此外,代谢组学还被用于发现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通常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潜在的代谢途径。因此,代谢组学可以提供对疾病病理更好的理解,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Sas等人(2015)、Gonzalez-
Franquesa等人(2016)和Guasch-Ferré等人(2016)对T2DM代谢组学进行了全面综述。?2.代谢组学在2型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在中国,几百年来,传统医学一直通过个性化诊断来评估疾病,而现代医学主要关注的是治疗症状。《黄帝内经》将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减肥等归类为中医治疗的“消渴症”。根据中医理论,一种疾病状态反映了四个基本方面的任何一个或全
部不平衡。阴(与物体的物理形态有关的东西),阳(与能量质量有关的东西),气(生命的力量,使世界的形态有生气),以及人患病时处于不平
衡状态的血(气作用和激发的浓稠体液)。同样,T2DM患者也可分为虚证和实证,指脏腑气、血、阴、阳不足或过剩。综合考虑舌象、脉搏等症
状和体征,可以诊断疾病或证候,这也有助于确定疾病的病因、部位、性质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状态和预后。对任何特定疾病或证候的诊断是
中医最显著的属性,所有的诊疗方法都源于这一原则。代谢组学技术已被应用于中医临床诊断的T2DM相关证候的鉴别,为中医临床诊断的规范化
、中医理论的理解和中医实践的现代化提供依据。Xuetal.(2012)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了健康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
患者血浆样本中的脂肪酸分布。他们测量了12种脂肪酸的水平,并评估了四种脂质参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
蛋白。该分析记录了三种中医证候患者样本中常见脂肪酸的水平和分布,注意到气虚组与气阴两虚组的某些显著差异,并发现TG中不饱和脂肪酸?
C18:3和C20:2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而C20:5、TG和高密度脂蛋白是气虚湿热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对于气阴两虚
湿热,C14:0、C16:0、C18:1、C18:2、高密度脂蛋白是主要的分型信息,对T2DM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Wu等人使用
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尿液样本中的碳水化合物进行代谢分析,他们还使用?GC/MS?结合基于核隐变
量正交投影?(K-OPLS)或子窗口排列分析(SPA)对366名受试者进行了比较分析,以1)比较T2DM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之间的尿碳
水化合物谱,2)确定T2DM?患者尿糖水平与中医证候的关系,3)确定轻症或重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的特点和差异。他们发现,与健康对照
组相比,有缺陷或过度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有明显的异常。虚证比实证年龄大,符合气、血、阴、阳在老年人中比年轻人少的中医理论。
此外,他们还通过K-OPLS/SPA和学生t检验在两种综合征中发现了两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木糖和C4?sugar2。分析显示,与缺乏
综合征患者相比,过量综合征患者的木糖和C4sugar2水平升高。综上所述,辨证(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精髓,诊断主
要依靠看、听、问、摸脉等对人体症状的整体观察,而不是微观的检验。代谢谱是检测T2DM患者生理和病理变化特征的一种高度敏感的手段。此
外,在复杂的中医生理系统中,剖面图可以阐明“证”的概念。与使用单一代谢物作为生物标志物相比,使用所有代谢物评估人类健康更全面,因此
更准确。Wu(2012)等的研究表明,代谢谱在中医证候深层机制研究中的整体应用是合理的。辨证、辨证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对揭示证候
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反映了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可能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和中医证候的识别,从而实现中医临床诊断的标准
化(图1)。图1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3.代谢组学揭示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中医
的指导原则是使用各种传统的中药来治疗消渴病,许多经典的方剂已经在几千年的从业人员中代代相传。治疗T2DM最常用的中药方剂为黄连汤(
HLD)、葛根交泰丸(GGJTW)、芪健合剂。通过不断的实践、经验和观察治疗,中医药在调节糖脂代谢、抗胰岛素抵抗方面形成了相对现代
药物的优势和特点,治疗效果温和但暂时稳定。例如,金芪降糖片已被证明可以改善糖的摄入、脂质代谢、胰岛素信号转导、炎症和氧化应激。糖宁
通络片可减轻肝变性,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然而,在治疗的同时,患者必须采取健康的饮食习惯,情绪和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其他生活
方式的改变,以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为了探索这些多层面干预的机制,许多研究应用了代谢组学方法,并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发现。表1总结了各种
实验策略和代谢组学结果,包括生物标志物和相关的代谢途径。表1来自中药在动物模型中降低血糖代谢组学研究的信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
素有两个:一是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另一种包括神经递质和荷尔蒙。胰岛细胞通过这两种因子的协调和整合,在不同的生理状态
下维持一定的稳定分泌状态。2型糖尿病会导致代谢产物如脂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之间的不平衡。这些失衡可以通过代谢组学检测到,以确定早
期疾病的生物标志物。70多年前,人们发现细胞分支链氨基酸水平升高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有关。Newgard?等人对74名肥胖受试者和
67名瘦受试者进行的代谢组学研究,证明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过多与心脏研究队列中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率相关,并且还揭示了谷氨酸盐和
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强相关性;较低的谷氨酰胺:谷氨酸比率预示着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研究表明,过多的游离脂肪酸(由磷脂分解代谢导致)可能
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此外,Liu等人(2010)对健康受试者、T2DM患者和餐后高血糖患者的血清脂肪酸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发现
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和亚麻酸水平升高是T2DM的关键指标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历史悠久,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代谢组学与中医
整体概念相一致,在评价中医治疗T2DM疗效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代谢组学通过分析T2DM患者样本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检测机体的代谢
状态,揭示糖尿病并发症的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以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一般而言,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改变T2DM相关的一些代谢紊乱
(如糖、脂代谢),通过恢复关键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促进代谢网络重组,这可能是中医药治疗T2DM的主要机制。此外,其他糖尿病生物标志
物的发现将对糖尿病药物的开发具有突破性意义(图2)。下面,我们总结了几种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草药和潜在的?T2DM?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图2代谢组学揭示了中医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葛根是黄芩的干根,具有抗炎、抗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葛根的主
要生物活性成分为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对T2DM患者的累积研究表明,黄芩苷可减轻胰岛素抵抗并抑制糖异生
。黄连,黄连的干燥根茎,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是小檗碱、黄连碱和巴马汀——在中国已被用于治疗腹泻数千年。现代研究表明,小檗碱还可以
显着降低血糖和促进胰岛素分泌,但其在缓解?T2DM?症状方面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然而,通过对正常大鼠和T2DM大鼠的血浆和尿液代谢
组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者发现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相关通路。多项研究确定了8种可能与T2DM相关的代谢物,包括胆酸、去氧胆酸和甘
氨胆酸,甘氨胆酸可能通过激活TGR5抑制炎症。胆酸和去氧胆酸阻断了甘胆酸与TGR5的结合。其他三种化合物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
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主要参与炎症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另一种化合物,黄嘌呤,能促进尿酸的产生,尿酸与几种糖尿病并发症有关。
研究表明,葛根和黄连提取物可通过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和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对T2DM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HLD最早见于《伤寒论》,
主要用于治疗阴气不足。另外两本古籍《医记》(明一别录)和《本草解经》(本草经集注)也提倡使用黄连方剂。1500多年来,人们发现了有
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方剂,并在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中首次记载。HLD由黄连、干姜、甘草、桂枝、人参、半夏以及大枣组成。Pan等(
2020)报道,HLD可以有效调节T2DM患者影响的各种代谢途径中的多种化合物水平。通过HPLC-MS,他们发现HLD可以调节多种
化合物的产生,如胞嘧啶、苯丙氨酸、葡萄糖、左旋肉碱、苯丙酮酸、甜菜碱、柠檬酸和马尿酸,这些化合物参与二羧酸和乙醛酸代谢、苯丙氨酸代
谢和三羧酸循环。这些代谢产物都与糖、脂代谢有关,糖、脂代谢受HLD影响。GGJTW由葛根、黄连以及肉桂组成。交泰丸由后两种药组成,
最早是在明代经典医学著作《韩氏医通》中作为治疗失眠的一种药提出来的。葛根素是葛麻姆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已被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的治疗。葛根素可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细胞。在中国,GGJTW因其有效的抗高血糖作用而被用于治疗糖尿病。然而,直到使用基于超高效
液相色谱结合定量飞行时间(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了37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人们才对其潜在的代谢机制有所了解。这些生物标
记物大多数参与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包括增加牛磺酸和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胆酸、甘胆酸和牛磺去氧胆酸的产量。这些代谢物水平的显著变
化表明了GGJTW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及其可能的代谢机制。芪健合剂含有四种中药,每一种都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材:黄芪;葛根;
鬼箭羽;黄连。黄芪于1753年由CarlLinnaeus在其著作PlantSpecies中正式描述,在中国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
泛。黄芪具有降低血脂和血糖、消除水肿和氧化应激的作用,对糖尿病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特别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它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例如,Gao等(2018)使用1H-NMR评估芪健合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样本中不同肝细胞类型的代谢组学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其药效学。受
芪健合剂影响的主要代谢物如下:异亮氨酸、胆碱、亮氨酸、缬氨酸、甘磷酸胆碱、柠檬酸盐、肌醇、甘油、鹅肌醇、三甲胺正氧化物、戊二酸、乳
酸、三甲胺正氧化物、丙氨酸、葡萄糖、醋酸盐、高丝氨酸、肌苷、3-羟基丁酸盐、谷胱甘肽、牛磺酸、烟酰胺、黄嘌呤、甘氨酸和腺嘌呤(表?
1)。四种代谢物缬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可能介导抗高血糖作用。结果表明,芪健合剂可通过降低上述4种氨基酸水平来调节氨基酸代
谢。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分解代谢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也就是说,血清中这三种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增加可促进胰岛素敏感性。丙氨酸、天
冬氨酸和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参与了T2DM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由此可见,支链脂肪酸代谢途径和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生物合成途径
与T2DM密切相关,证实芪健合剂治疗T2DM的潜力。?4.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代谢组学研究的进一步展望?4.1中医药治疗2型糖
尿病新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代谢组学可以显示中医药治疗引起的代谢紊乱的逆转,而网络药理学可以帮助确定中医药如何促成这些变化。网络药理
学采用组学技术来检测不同的分子(基因、酶和代谢物),并通过与特定数据库的比较来注释它们。具体而言,中医网络药理学从系统角度和分子水
平研究中医,将研究范式从目前的一个靶点、一个药物模式更新为一个新的网络靶点、多组分模式。该方法专门用于优先选择与疾病相关的基因,预
测草药化合物的靶谱和药理作用,揭示药物基因疾病共模关联,以高通量的方式从草药中筛选协同多化合物,并解释中药的组合规律和网络调控作用
。基于网络的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有效识别T2DM中药配方中的关键成分,并预测潜在的分子靶点。下面,我们总结一些典型的例子。经方葛根芩连
汤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较好,由葛根、黄芩、黄连以及甘草组成。网络药理学方法被用来测定GGQLD方中潜在的抗糖尿病成分。进一步的体
外抗糖尿病试验表明,一个预测为Ge-Gen中的抗糖尿病成分,4-羟基香豆素,可以增加RIN-5F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改善3T3-L1
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说明网络药理学策略是鉴定中药方剂生物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的有力手段。复方连葛颗粒由黄连、葛根、丹参、海藻、白藜
芦醇以及牛磺酸组成。Xue等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复方连葛颗粒降血糖的24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小檗碱、葛根素、丹参酸A和黄芩苷,涉
及9个靶点和111条代谢途径。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技术,预测了连葛颗粒主要活性成分的降血糖靶点,揭示了其多途径的作用模式,为
探索复方连葛颗粒的降血糖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线索。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黄芪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Li等发现了13个T2DM
关键靶点,发现黄芪可以通过上调酪蛋白激酶活性,保证脂质代谢的正常调节,增强胰岛素抵抗,从而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来治疗T2DM。研究者
随机选择了几个关键目标进行定量实时?PCR?验证,结果表明网络药理学分析是可靠的,通过该过程确定的目标值得验证。综上所述,这些研究
证实了结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医药影响的T2DM相关代谢通路的可行性。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一联合方法可能成为发现中药生物活性成
分并阐明其治疗T2DM作用机制的有力工具。4.2?肠道菌群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近几十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已成为中医疗效的一个组成
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微生物群在?T2DM?治疗中的作用。T2DM的受试者可以根据产生短链脂肪酸丁酸盐的肠道梭状芽孢杆菌(Ros
eburia和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数量减少被区分。短链脂肪酸是肠道微生物产生的最重要的代谢物
之一,因为这些代谢物可以通过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的活性,促进各种激素的分泌,刺激迷走神经,从而影响宿主葡萄糖胰岛素稳态。最后,另一种
产生脂多糖的重要代谢物,革兰氏阴性菌已被确定为胰岛素抵抗的触发器。葛根芩连汤治疗T2DM等常见代谢性疾病由来已久。Xu等发现,黄连
素和葛根芩连汤同时治疗显著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整体结构,丰富了许多丁酸产生菌,包括Faecalibacterium和Roseburi
a,从而减少了肠道炎症,降低了血糖水平。苦参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著名中草药。最近有报道称苦参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介导宿
主微生物代谢轴调控T2DM患者脂类、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氨基酸的代谢。因此,在T2DM患者中识别潜在的肠道微生物相关靶点,以进行中医针
对性治疗是可行的。图3应用代谢组学评价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以期开发新的抗糖尿病疗法结论2型糖尿病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
题,在中医体系中被视为“消渴”,相关中药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由于其复杂性,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科学依据和系统特点很难解读。在系统层面上,代谢组学与中医有一定的趋同,可以为揭示中医本质提供有用的工具。代谢组学可以系统地探讨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阐明中医治疗的积极作用的总体分子机制。既往研究表明,代谢组学有助于区分不同的T2DM综合征。此外,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可通过中药治疗得到缓解,体现了中药的抗高血糖作用。研究表明,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与实验药理学相结合,进一步识别中药中生物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为2型糖尿病新疗法的开发提供参考(图3)。代谢组学的新兴应用阐明了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途径,这将有助于识别新的2型糖尿病生物标志物,并开发新的抗糖尿病疗法。此外,代谢组学与中医的结合有望弥合中西医之间的鸿沟,有助于解释中医的本质,从而可能引发未来医疗保健的一场革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研究者通过将代谢组学方法整合到中医药中,已经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潜在T2DM生物标志物,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缺乏通用的分析平台和成熟一致的操作方案,大部分未进行标准的分析,很少有经过临床验证。因此,有必要拓展代谢组织的研究内容,改进技术方法,完善数据库,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操作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代谢组学技术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其他多组学的联合应用,弥补代谢组学本身的不足,从研究内容上实现全面高效的临床应用,加快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献花(0)
+1
(本文系jlc1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