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拙政园的一处景,误导了游客三十年

 摄影姥 2021-10-14

按:昨天发的视频因为是直录原声,不太清晰,又未作后期加工配上文字,所以今特补发文字稿。

文章图片1

拙政园中部的倚虹亭,相信游览过的人,在这里停留的时间都会比较长。因为这里有一处景观比较独特,叫“借景”,借了什么景?就是前方的一座塔。这座塔叫报恩寺塔,苏州人也叫它“北寺塔”。报恩寺塔始建于梁代中大通年间,八面九层,高76米,占地1.2亩,为江南第一塔。这这座塔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在的塔,六层以下有南宋遗构,六层以上为清代重建。正是这座塔,误导了游客三十年。

误导在哪里呢?

第一是距离。几乎所有导游,甚至包括拙政园管理处主任,在去年其官方网站播出的视频中,就称“与北寺塔的的距离是1.5公里”。果真有1.5公里吗?其实只要拿出手机,在“地图”上输入报恩寺塔或北寺塔,下方就有距离显示,精确到米。

文章图片2

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却说是1.5公里,陡增了三分之一多,有人可能是认为距离远一点,更显得这塔借来不易弥足珍贵吧!

第二个误导,是借的时间。

有些书籍,包括一些导游,说是“当年王献臣根据计成的造园理论,建造时刻意把塔借了过来,这一借就是五百年”云云……

不客气的说,这纯粹胡扯。拙政园建造时间有两种说法:明正德四(1509年)和正德八年(1513年)。计成是明代人,但他万历十年(1582年)才出生,他所阐述有关借景的园林专著《园冶》,更是在120年后的崇祯四年,也就是1631年才问世。

还有,拙政园建成完工后,文征明曾为园内的代表性景观,作了31幅画,也就是《拙政园卅一景图》,但对借景北寺塔,如此经典的一景,文征明居然没有画(倚虹亭两边的墙上就镶嵌有三十一景图的碑刻)。

文章图片3

1989年,当时的苏州城乡建设委员会,曾邀请有关人士,为解放后修复的苏州名胜撰写重修记。结集成书后取名《苏州胜迹重修记》,其中的第一篇,就是由谢孝思撰写的《拙政园重修记》。

文章图片4

谢孝思在苏州一直从事文化文博工作,解放初就担任苏南文管会主任和苏州园林整修委员会主任,也是拙政园两次重大修复工程的参与者。谢孝思在“重修记”中,对拙政园整修后的景观,虽然都有描述,但对借景北寺塔,却只字未提。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借景北寺塔,还得在几年后。

1997年,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周边启动环境进行整治,对目之所及有碍观瞻的建筑,包括电线杆,全部拆除清理。这一拆,才成全拙政园借到了北寺塔,不过这其中还有点过程。有人对照《园冶》,觉得完全符合“巧而得体”的借景要求,同时为了更多的显露出塔身部分,干脆把荷风四面亭边上大柳树都换成小柳树,于是,一例经典的借景由此诞生,这一景,也成了拙政园的标志性景观。

文章图片5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撇开上述两处误导,这里的造景手法、空间利用,也确实可圈可点堪称经典。可圈可点之处都体现在哪里?希望有机会面对面的给你慢慢道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