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一个月,我在北大光华MBA都学了些啥?

 小猫倩倩 2021-10-14

喵~本周推文又是“读MBA”专题。

从我去年开始考北大光华MBA到今年入学,过程一直在公众号同步,得到了很多喵粉的关注,也有不少同学提出想要喵多写一些在北大学习的见闻,带大家一起“云上北大”。

因此,我打算以后每1个月左右更新一下“读MBA”的专题~

距离9.10开学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啦,今天这篇推文来跟大家分享这个月读MBA的一些体验。主要分为学习篇、同学篇和生活篇。

1

学习篇

说来你们可能不信,虽然已经开学一个月了,其实我们每门课才上了一节课(捂脸)……主要是中间穿插着中秋、十一的节假日调休,看日子好像已经上了很久的课一样。我们MBA在职班的培养模式是模块化教学,意思就是一门课集中上一段时间,这门课上完考完再开新的一门。

目前已经开课的总共有四门课程——数据分析与统计决策、财务会计、商务英语和管理经济学。由于商务英语我达到了免修条件,因此在11月底之前,我每周末要去上另外三门课。

和读本科时期上课的体验最大的不同在于,“上课”这个过程是非常值得“享受”的。特别是因为我平日不在北京,和我们班另外几位同学一样,每周末上课都要从长三角过去,周日下了课再回家。当你刚刚经历周一到周五工作琐事缠身,硬着头皮应对项目上各种层出不穷的状况,又在周五下午舟车劳顿赶到北京,当周六坐在教室里那一刻,感觉整个人都安静了下来。

之前的种种疲惫会让这一刻的宁静显得特别有意义和价值。

老师授课的进度是非常快的。以管理经济学为例,周黎安教授一个下午就讲完了曼昆《经济学原理》的前5章内容;统计学因为本科的时候有学过数理统计,我觉得难度还好,不过老师也差不多一节课讲了《商务统计学》的前3章;会计学我虽然在大二的时候辅修过,但因为工作之后几乎没用过,早都忘光了,老师默认基础概念大家都懂的,直接开讲正式的内容,所以如果没有提前预习的话,碰到哪个术语不理解就比较痛苦。

和本科时候学习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做presentation是课程标配。管理经济学因为课时不足砍掉了最后的pre部分,每节课只要完成书面作业就好,另外两门课的首次课都要求分了学习小组。这是我觉得课程最最最有意思的地方。

由于MBA的同学来自不同行业,你时常会发现,在A课程零基础的小白,可能是B课程的大神。

平日我们都习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工作,同一行业的人在思考方式上也会有类似之处;而小组研讨则提供了“观察环境”,你可以看到不同行业的同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角度,也能学到一些别人非常棒的工作方式。

以数据分析课小组作业为例,我们小组的人员结构是一名投资人、一名CFO&董秘、一名工程技术类的创业者,还有我(广告、公关行业的创业者)。

有两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

其一是小组定选题的第一次组会。

我们平日工作的习惯是比较随意的,比如说大家开会探讨问题,定一个主题,群里发一下brief,主讲人就开始讲了;有脑暴环节,大家就各自抛idea,不管可行性,到会议尾声阶段再进行可行性分析。

数据分析课第一次小组会议之前,我想着“带着idea去”就行了,没想到投资人同学直接在群里丢了PPT,里面非常清楚地写了选题背景、调研过程(包括对老师曾经发过的论文分析,还有我们打算研讨话题的咨询公司专业报告),还总结了研究方法论,我直接震惊。

不仅仅是她对课程和作业认真的态度,还有如何确定一件事是值得研究的,以及从哪里获得专业的分析、可靠的数据,以及如何让作业不仅限于“作业”的层面,而是从更高维度进行思考(咨询公司层面),都让我受益良多。

其二是回应工作的方式。

我们平日工作的场景基本是这样的,客户要方案,我在群里给到方案,然后他们如果有疑问,问一句我会对应解释一句,没问题就开始执行,不会给到非常系统的解释;如果是平日自己团队小伙伴有分享见解,夸一下对方有想法或者回个表情包就好了。

这里我们CFO同学的回应方式我觉得非常值得借鉴。

比如说,当投资人同学在群里发了咨询公司报告的和初步选题方案的时候,在我这里“习惯的回复方式”就是点赞、大拇指、哇塞表情包;他的回应方式是给到了1.阅读资料和选题的概述2.对选题的肯定3.自己的想法。

还比如,有一次投资人同学在群里问了三个问题,我觉得问题1和3我都没异议,就只回答了第二个;他的回应方式是1.2.3回应清楚每一个。

非常清晰、明确,且有温度。对于问题的发起者或资料的分享者,会产生对方“是个认真且靠谱的人”这种印象,觉得他有认真阅读而不是敷衍回应的,而且有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时刻让我觉得非常美好。因为平日在工作中我都是负责人,都是我在教伙伴们怎么工作,也没机会看到“比我更好的处理方式”,这些时刻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大家都太厉害了,好在数据分析阶段终于有了我发挥光和热的机会。作为一名理科生+程序员家属,我们的那个选题从数据库导出的异常数据太多,当大家正在愁几千条数据怎么采集下来并且清洗的时候,感谢来自刘丞的技术支持,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用Excel的VLOOKUP,电脑会超级卡,且其中有一些涉及行列转置的处理也比较麻烦)。并且还简单绘制了粗略版本的图像大概看了一下趋势,等上完课学了回归方程再来拟合。

管理经济学也是一门十分有趣且打开格局的课,听周黎安教授讲课,时常有想要“哇塞”的时刻。不过这个写起来篇幅太长,以后可以专门开一篇文章。


2

同学篇

我属于社交十分不主动的那种人,至今还没认全我们班的同学;且因为平日在外地,很多活动对我来说时间不是非常合适。

这个时候我就安慰自己,“作为一名社恐患者,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迈出非常大的一步了”;以及回想起一年前申请MBA的时候辅导老师对我说的话,“虽然你32岁去读MBA会比27岁读收获更多,但现在去读可以加快你达到下一阶段的进程”。

不过,尽管在“很不主动”的情况下,我还是结交到了一些关系要好的新朋友,并且链接到了我所在行业的同行。

比如说“学习篇”里写到的投资人同学,她是我的室友,之前有一次她从长沙机场人肉帮我背了茶颜悦色到北京;每次周末订住的酒店都是她在上心;上周末我生病外卖进不来学校,她还专程下楼帮我拿药。这些细节让人好感动。

还比如,有几位每次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占座的女同学,跟她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好像回到了大学时光。

以后的活动我会试着再多结交一些有趣的同学,到时再来和大家分享~


3

生活篇

关于生活篇,我只想说,北大的家园食堂真的太太太好吃了,甩沙塘园800条街,已经打败了国网食堂成为了我心目中食堂届的NO.1(以前国网食堂是我心中的NO.1,现在它要屈居第二了。想当年让我纠结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舍不得公司食堂)。

平日经常去参加各种饭局,各种昂贵的菜肴吃多了只觉得油腻且味道单一,还是清清爽爽的食堂深得我心。

二楼的素菜窗口食材新鲜、口味清淡,炒出了食材本身的味道;藕粉冲的均匀不结块,还有果干和坚果碎,非常适合作为餐后甜品;特别是家园三楼的奶茶,用料扎实,是用真实的奶和茶叶做的而不是粉末冲水兑的,果汁也非常好喝,堪比外面三四十一杯的鲜榨果汁,价格才只有外面的一半。

唯一比较头疼的就是每周要从长三角往返,坐高铁奔波还挺疲惫的,车票和酒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主要是频次太高了,每个月至少要住8天酒店、坐8次4小时以上的高铁(加上高铁之外的路程,差不多单程6小时以上),稍微多出来一点成本,乘以次数就会变成一笔不小的开销。

目前我们这些外地同学在测试各种提升舒适度+降低成本的方式,我也正在日常工作中寻找一些可以在高铁上做、且不会降低效率的工作。

下周四预告:

本周末亮心私塾开学,我要去上今年第一次丁老师的课啦~(还不了解丁老师的同学戳:躺平了7个月,我终于从“咸鱼”状态中走出来啦~

我今年找丁老师想解决的问题是:1.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2.找到能让自己公司/个人收入多个0的底层。希望自己可以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能够跟随丁老师和同修们一起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启发,可以帮喵点个“在看”,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我们下周四14:00见~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如果加过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假期的一些想法碎片

02 | 分享一种令我惊叹的生活态度

03 | 北大开学啦!记录毕业5年后,重新成为学生的第一周

04 | 分享一个神奇的体验~

05 | 分享两个最近的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