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平子•品诗9首《揉成一团》《殖民地》《疫情期间的斯诺克》《月亮》《未寄出的信》《芝加哥夜景》《扇子》《牵手《苏格拉底在广场上》

 星之原 2021-10-14

注:排名不分先后,按时间顺序


黄平子读忘川《揉成一团》

———磨铁2020年度最佳诗歌100首

揉成一团

忘川

风把云揉成一团
把树揉成一团
把一个个人揉成一团
风把黑夜里的黑和昏暗揉成一团
 
一团又一团像云一样升起的
是隔壁丈夫的呼噜
年轻的妻子把一床被子揉成一团

黄平子读诗:“风把云揉成一团”,风吹着云。“把树揉成一团”,风吹着树。“把一个个人揉成一团”,风吹着人。风太大,太冷,人缩成了一团。以上是从天上写到地下。“风把黑夜里的黑和昏暗揉成一团”,这是从白天写到黑夜。“一团又一团像云一样升起的/是隔壁丈夫的呼噜”,承第一句,承最后一句。隔壁丈夫的呼噜声,只有妻子才听得到。“年轻的妻子把一床被子揉成一团”,丈夫熟睡着,妻子却睡不着。夫妻还年轻,为什么要分房睡?“年轻的妻子把一床被子揉成一团”,怕不仅仅是因为天冷吧?长夜漫漫,多么难熬。2021年10月6日7点29分




黄平子读苇欢《殖民地》

———磨铁2020年度最佳诗歌100首

殖民地

苇欢
 
嘈杂的街上,她掐了电话
耳边响起
那个名校毕业的理工男
曾对她说过的话
 
“你以为你比得过飞机吗”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玩意儿吗”
“除了生孩子,你有别的用吗”
 
像电影独白突然被扩音
整条街道瞬间归于沉寂
 
他在她的身体里拓荒多年
像一块经历过反复抵抗与暴动的
殖民地一样
她独立了
黄昏的落日下,她坚信
全世界殖民地
必得解放

黄平子读诗:“嘈杂的街上,她掐了电话”,嘈杂的大街和烦躁的心情相呼应。一个“掐”字,写出了“她”的愤怒。“耳边响起/那个名校毕业的理工男/曾对她说过的话”,“名校毕业”,强调“理工男”的身份。“理工男”的嘴里,估计吐不出什么好话。“'你以为你比得过飞机吗’/'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玩意儿吗’/'除了生孩子,你有别的用吗’”,“理工男”的侮辱三问,一问比一问伤人。这还是曾经的话,“理工男”说了这样的话,“她”还忍着,刚刚电话里的话,不知道有怎样的恶毒了。“他在她的身体里拓荒多年/像一块经历过反复抵抗与暴动的/殖民地一样”,形象的比喻,可怜的遭遇。“理工男”有什么魔力,让“她”欲罢不能?“她独立了/黄昏的落日下,她坚信/全世界殖民地/必得解放”,“她”的地盘“她”作主。就像别人无法帮助“她”“解放殖民地”一样,“她”也无法帮助别人“解放殖民地”。“她”的坚信是没有用的,因为生活中还有很多“扶不起来的阿斗”。2021年10月6日9点48分



黄平子读乌城《疫情期间的斯诺克》

——《新世纪诗典》3838

疫情期间的斯诺克

乌城

64:14
白球已经走到位
再下一个黑球
大鲨鱼奥沙利文
将在威尔士公开赛决赛
第七局实现超分
但是
黑球还没打
观众们的掌声却已响起
早了点儿
心急了点儿
凯尔特庄园的观众再等一下
会显得更文明
这时
电视解说员提醒了我
现场没有观众
是负责播放掌声的工作人员
把掌声播早了

2021-2-22

黄平子读诗:“64:14”这是比分。“白球已经走到位”,意味着下一杆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再下一个黑球/大鲨鱼奥沙利文/将在威尔士公开赛决赛/第七局实现超分”,斯诺克单杆理论上最高分为147分,黑球7分。再下一个黑球,大鲨鱼奥沙利文的得分将为64+7=71分。台内理论上剩余最高分为:147-71-14=52分。如果台内剩下的分全部给对手,对手理论上得分为:14+52=66分。我是斯诺克门外汉,不知道这个超分是不是这样算出来的。“但是/黑球还没打/观众们的掌声却已响起”,观众们的确是“早了点儿/心急了点儿”。“凯尔特庄园的观众再等一下/会显得更文明”,这掌声不仅涉及到文明,还涉及到意外。乌城写的不知道哪一届的威尔士公开赛。我百度了一下斯诺克意外事件,就有奥沙利文大师意外丢球的视频。“这时/电视解说员提醒了我/现场没有观众/是负责播放掌声的工作人员/把掌声播早了”,揭谜:原来是疫情下有趣的一幕。打斯诺克需要心静,估计没有观众还会更好。我喜欢看综合格斗,没有观众的综合格斗,效果就差远了。2021年10月7日10点01分



黄平子读魏诗童《月亮》

——《新世纪诗典》3839

月亮

魏诗童

晚上
回家的时候
我看见天空
在给我吐舌头

2021

黄平子读诗:这是七岁小朋友写的诗。诗中有拟人,也有比喻。这个拟人是天空,这个比喻当然是月亮。魏诗童写的这月亮不是满月。满月太圆,不像舌头。小朋友爱吐舌头,所以才能由月亮想到舌头。七岁的小朋友估计也还不知道拟人和比喻。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魏诗童笔下的月亮有满满的动感和喜感。2021年10月7日20点



黄平子读吴冕《未寄出的信》

———磨铁2020年度最佳诗歌100首

未寄出的信

吴冕

亲爱的
我最近总是睡不着觉
麻木的样子有时候像一类动物
我有理由憎恨这样
有的人活着只是生存
有的人因为生存上瘾
我两者都不是
这正是问题的源头

我想你已经忘记了
夏天我们共同见证过的神秘
也许你怀疑过它的存在
当然了,那是属于我的神秘主义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上帝

这两年来,有很多次机会
我把名字写在白纸上
于是有的成了协议
有的成了诗
协议锁在保险箱
我写给你的诗
留在一张粘着你口红的餐纸
没有署名

高中时
被男孩强暴的噩梦
是不是还在折磨你
抑郁还会在夜晚发作吗
你有过那么多次
想死的念头
我后来也有过
不过转瞬即逝
我在那个瞬间才真正理解了你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
是为了在死前
不惧怕死
一如我们孩童时
胆敢去悬崖边
偷老鹰蛋

黄平子读诗:在信渐渐消失的年代,吴冕写了一封《未寄出的信》。写信,是因为有话要说。未寄出,是因为寄信不妥。一封未寄出的信,代表一颗矛盾的心。第一小节,写“我”的失眠和麻木。“有的人活着只是生存/有的人因为生存上瘾/我两者都不是”。第二小节,追忆“夏天我们共同见证过的神秘”。这是什么样的神秘?不知道。唯一的答案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上帝”。第三小节,追忆两年来“我”与“你”的恩恩怨怨。“我把名字写在白纸上/于是有的成了协议/有的成了诗”。这是一段托泥带水的感情:“协议锁在保险箱”,“写给你的诗”“没有署名”。第四小节,两个抑郁症患者的所谓相互理解:“你有过那么多次/想死的念头/我后来也有过”。“你”因为“高中时/被男孩强暴的噩梦”而抑郁。“我”呢?是不是因为爱上了一个曾经“被男孩强暴的”女孩?第五小节,写人对死亡的恐惧。“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是为了在死前/不惧怕死”。2021年10月7日20点08分



黄平子读吴雨伦《芝加哥夜景》

———磨铁2020年度最佳诗歌100首

芝加哥夜景

吴雨伦

客机飞掠
密歇根湖畔的芝加哥
在两千米的上空
飞掠
一幅极简主义画作

光影 线条 微弱点缀的
文明
空无 漆黑 无限延展的
自然

黄平子读诗:前些天看华少的飞行轨迹,我惊讶说这是用飞机画出的荷花。今天看到吴雨伦的《芝加哥夜景》,倍感亲切。如果说漆黑的夜空是一块画布,那架正在飞掠的客机就是一副移动的画。极简主义作品主张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那家客机正在夜空飞掠。不同的观察者自然会有不同的建构。诗的第二小节是吴雨伦看到的画。“光影 线条 微弱点缀的/文明”,说的可能是那架飞掠的客机。“空无 漆黑 无限延展的/自然”,说的可能是漆黑的夜空。密歇根湖是北美五大湖之一。芝加哥是美国的第三大城市。密西根湖和芝加哥城市之上的夜空肯定是独特的。诗的第一小节句式错落有致,第二小节句式工整。2020年12月2日20点46分
这首诗《新世纪诗典》推荐过,我写过留言,现在把它贴过来。2021年10月7日20点14分



黄平子读毋毋类《扇子》

———磨铁2020年度最佳诗歌100首

扇子

毋毋类

扇子在我手里摇了几下
被扔在床上
就像在床单的一角作了幅画
有山水、小岛和楼阁
徐徐的微风
似乎正从那里缓缓吹出

黄平子读诗:“扇子在我手里摇了几下/被扔在床上/就像在床单的一角作了幅画”,这是床单为纸扇为画。一个极随意的动作,一个极奇妙的比喻,一个极脑洞的想象。“有山水、小岛和楼阁”,这是扇中的画。“徐徐的微风/似乎正从那里缓缓吹出”,这是画外的扇。2021年10月7日20点25分



黄平子读鬼石《牵手》

——《新世纪诗典》3840

牵手

鬼石

在路灯的帮助下
那相邻而居的两棵树
每晚都要牵一次手
有时候是整只手拉在一起
有时候只勾一根小指

2020.4.15

黄平子读诗:鬼石的这首诗,有点儿鬼气。两棵树借助路灯的帮助,每天晚上都要牵一次手,是不是有点吓人。不过路灯的光源都是固定的,怎么会“有时候是整只手拉在一起/有时候只勾一根小指”?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了舒婷的《致橡树》和艾青的《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不管是艾青、舒婷、鬼石,笔下的树都是树,也都不是树。2021年10月8日7点23分
黄平子读西毒何殇《苏格拉底在广场上》

———磨铁2020年度最佳诗歌100首

苏格拉底在广场上

西毒何殇

苏格拉底在广场上
拉住那个行人问
“我们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那人没有犹豫
大声回答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黄平子读诗: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总爱在广场上发问。众所周知,现在全国都在创建文明城市。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学问太深,总爱捉弄人。众所周知,作为普通人,哪里有什么终极追求。大家的追求就是我们的追求,政府的追求就是我们的追求,领导的追求就是我们的追求。问题虽然复杂,回答却很简单。2021年10月8日7点38分


作者简介:黄平子,男,70后,教师,在《新世纪诗典》、《磨铁读诗会》、《诗快报》等发表作品。写作是一种编码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解码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