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影寻踪,胶济铁路青岛段11座老站今安在?

 青岛城市记忆 2021-10-14
1898年3月,德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胶澳租界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允准德国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其一由胶澳经过潍县、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其二由胶澳往沂州,及由此经过莱芜县到济南府……”德国据此取得了在山东的筑路权。在铁路两侧15公里内,德国享有开采矿产的特权,山东兴办各项工程,德人有优先承办权。1899年6月1日,德国政府颁布《特许山东铁路公司建筑铁路及营业条款》16条,明确指定将青岛经潍县至济南的铁路,交由德资组成的山东铁路公司建筑经营。当月,山东铁路公司即开始对铁路沿线进行全面勘测,德国殖民者随即着手胶济铁路的修筑工作。三个月后的9月23日,胶济铁路建设工程在青岛正式启动。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共设60个车站。胶济铁路是我省历史上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铁路之一,它见证了山东从近代到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修建方面,德国人是按照地区分段来进行实施的,当时分六个标段施工,其中青岛至胶州段是第一段,即今天的青岛段沿线,土方工程从两端同时进行。施工中除少量机械作业外,大部分工程都依靠廉价的人力,当时参加筑路的中国民工每日约有2.5万人,生活和劳动环境相当恶劣。该路段自1898年9月动工到1901年4月完工,建设周期历时两年半。
 
1914年至1922年第一次日占时期,废除了腊行和大荒两站,增加了胶东站。从此,胶济铁路的沿线车站设置保持了半个多世纪之久。在最初的胶济铁路设计乃至日占时期增加的胶东站,整个青岛段包括了青岛、大港、四方、沧口、女姑口、城阳、南泉、蓝村、李哥庄、胶东和胶州11处车站。 
 
德国在着手铁路设计时认为,山东人口密集,要尽可能多设车站,距离尽可能短一些。1900年10月至1901年10月的《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山东铁路全部的车站设施、站房、货棚、厕所和护路小屋等,都是按最简单的建筑式样建造的。这些建筑质朴实用、工程利落,给人良好的印象。计划只在铁路起点和终点,即青岛和济南府的车站建筑上要更加有特色及雄伟一些。
 
2019年2月,由日本京都大学发布了所藏的由日本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库存的大量中国老照片,这些照片的拍摄年代在1937年至1945年间,其中就包括胶济铁路青岛段这十一处老站的珍贵旧影。这其中,大部分车站与整座胶济铁路沿线的一些小站一般,被设计师设计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这些曾经守望胶济铁路的老站,除了历史遗产价值之外,也早已成为一种记忆的载体,一个时代的符号与缩影。回眸旧影,那些承载了太多故事与乡愁的老站,那些承载着沿线地区以及几代人深厚的历史情感,虽消逝许久,依旧是一道道值得回味的风景线。

寻踪百年胶济铁路青岛段的那些旧影,穿越时光,那时的老站,竟是如此美丽......  

青岛站

青岛火车站初建于1900年1月,竣工于1901年秋。是胶济铁路的起点,由德国人路易斯·锡乐巴阿尔弗雷德·格德尔茨设计,原山东铁路公司承建。在最初的城市规划里,火车站曾计划设立在栈桥一带,最终由于技术的原因而修建在现在的位置。

 上世纪80年代的青岛火车站


火车站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两部分组成,车站站房的基座为全花岗岩石砌筑,候车大厅的主入口为三座拱门,二层是六扇等距划分的竖窗,窗户上方是仿木结构山墙。候车大厅南侧是一座高约30米的报时钟楼,站前广场为一处别具风味的小型花园。
 


1991年8月,因增设胶济铁路复线工程,青岛火车站随之扩建,将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在原火车站北侧新修建了大型二层候车大楼,另在原站址向南100米处重新依原来风格建造了站房和钟楼,新钟楼增高了3米,以求与新建候车大楼的比例协调。这次扩建于1993年竣工。严格地讲,这座崭新的仿制品已经是赝品了。  

大港站


  大港站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商河路2号甲,始建于1899年。据《青岛铁路分局志(1899-1990)》记载:“初建时曾用名扫帚滩、维林、大码头,……1909年改名大港。”大港站离起点站青岛站2.87公里。车站建筑面积 978 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三层,包括阁楼,另有地下室。设站长室、行车室、售票房、候车室、行包房等。楼内有木制旋转楼梯,红漆地板,门窗为拱形。两主门以块石砌筑,主门上山花呈阶形,上开圆拱窗。 



大港站隶属于济南铁路局青岛铁路分局管辖,现为四等站。现建筑为1911年修建的第二代大港站,该站已经停办任何业务,现在为封闭的车站,作为青岛火车站一处办公地。历经百年风雨,当年的德式建筑仍保存完好,大港站也是目前胶济铁路青岛段上唯一保留下原始站房的火车站。


曾经的大港站,客流不断,货物云集。当年上百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石,就是从大港站运往北京的。如今的它,繁华已逝,落寞寂寥,仿佛在不停低诉着曾经的辉煌、光阴的故事......

四方站


四方站是胶济铁路青岛站始发第三个车站,距离青岛站6.87公里,1901年4月8日,胶济铁路青岛至胶州段(74公里)通车 ,四方站也就是在这个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1923年,四方站将原运转室拆除,向南侧迁移了几十米,建了新的运转室(二层),把客运室建在楼下一层,打通了海岸路与三股线站台地下通道,客人需要经海岸路客运室走地下通道进站台,这个通道一直使用到2006年。 

 

因青岛市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海上运动项目比赛,青岛火车站需要扩建,四方火车站在2006年青岛火车站扩容改造期间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夕,曾经作为大部分普速列车和动车组的始发和终点站,后来青岛火车站改造竣工后,四方站也曾经作为动车组的终到站,并首发了和谐号动车列车,直到2008年8月8日才延伸到青岛站。


 如今,随着列车的不断提速,四方站再无旅客列车停靠,只做通过性车站使用,曾经的四方火车站已成了人们心中的客运回忆。 

这或许是老四方火车站仅存的历史了,那座标志性的四方车站二层建筑已被拆除了,底座部分现为一家汽车修理厂。


沧口站


沧口火车站,位于青岛市北部的沧口地区,距离青岛站17.37公里处,在沙岭庄站和娄山站之间(沙岭庄火车站1936年投入使用,娄山站于1958年前后建成,因为这两个火车站不属于胶济铁路初始修建的车站,所以没有在本篇文章中体现)。

车站东临四流中路,西靠沧台路。初建时的沧口火车站,只有一间平房、一座简易站台,一处小仓库。解放后,建起一座1056平方米的货物高站台、一个189平方米的货物仓库。上世纪六十年代,又增加了108平方米的候车室、473平方米的行李房…… 

因为火车站紧靠沧口海港,火车站的正门朝西,下了高高的车站路基,就是著名的“下街”,也就是现在的沧台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沧口火车站在胶济线上一直发挥作用。 



2013年12月15日下午3时10分,青岛开往烟台的K8252次列车,成为青岛西车务段沧口站的最后一趟列车。沧口站自12月16日起正式停办客运业务。沧口火车站在青岛发展的大潮中,已成为了一个历史的符号和背影,但它曾给一代代过客留下的的记忆,却是永久的。 

女姑口站


女姑口站距离青岛站25.7公里,据《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载,1899年9月23日,青岛至济南的山东铁路(胶济铁路)自青岛和胶州两地同时开工,采取建成一段通车一段的方法。1901年3月修建至城阳后,同时在沧口与城阳之间设立了女姑口车站,是其中的四等站。

青岛市城阳区档案局保存的史料记载,女姑口站鼎盛时期有大小建筑二三十处,设有候车室、售票室、运转室、职工宿舍、货运手续室及货运仓库等,站台长度近千米。车站每座房子都有典型的德式建筑风格:高坡度的楼顶,窄而长的窗户,半圆形的半圆形的拱卷……每个房顶还有一到两个烟囱。日军侵华时期,女姑口站成为重要的交通和军事枢纽,日本把掠夺来的煤炭通过火车运到女姑口港,再用轮船转运回日本。 



1994年起,由于城阳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女姑口火车站客货吞吐量逐年减少。后期的功能也只是负责铁路沿线的维护和电力供应。车站现已被拆除,原址上已经建起了一座变电站。女姑口火车站曾经承载了很多老青岛的希望与回忆,是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们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对于这座老站的彻底消失,甚至在报纸及网络上都没找到报道,很是遗憾......

曾经的车站踪迹皆无,来来回回走了许久,后来在经过多位路人确认之后,才相信,老站,真的永远消失了......

如今,女姑口站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百年铁路的文化遗存,女姑口站都会在青岛的历史上留下印迹,永远载入铁路史册。


城阳站




城阳站位于城阳河的左畔,是青岛最小的火车站,距离青岛站31公里,是即墨始发山东各地铁道的重要枢纽,也是山东铁道沿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拆除前的城阳火车站

1921年的资料显示这里还承担着6万人次的客运量。城阳站原站房也已拆除,后来使用的站房修建于1993年,候车室面积223平方米,仅能容纳200名左右旅客候车。车站面积较小,设施比较陈旧,周边配套设施落后,已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出行要求。


2015年因青荣城际铁路青岛方向建设需要,后建的车站也被陆续拆除,并在原址改建。

南泉站


南泉站,距离青岛站42.87公里。当时,站内线路全长700米,有两股半道,按技术作业性质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五级站。1949年7月12日,胶济线全线恢复通车后,南泉站仍为五级站,隶属济南铁路局青岛铁路分局青岛车务段,内设运转室、客运室、货运室、装卸队。1954年,修建南张铁路(后称盐化专用线),南泉为其起点。1961年,车站线路由700米延长到1448米,上世纪60至79年代,南泉火车站已发展为四等客货运站。1987年的旅客发送量193636人次,货运发送量214428吨。
 


《山东铁道旅行指南》(1923年)记载:南泉人口约有一千,成一农村,此地之人常食地瓜,故产地瓜颇多。这里的老站房也早已不复存在。 
 


1990年7月,南泉站更名为即墨站,1994年老站拆除,在原址西边一百多米处建立了今天的即墨站。


蓝村站



蓝村站位于即墨蓝村镇,距离青岛站52.35公里。胶济铁路青岛至胶州段建成时,经即墨的线路21.73公里,设南泉、蓝村两个站。当时,蓝村站有两股半道,按技术作业性质属中间站,按业务性质属客货运三级站。蓝村站曾经是胶东地区重要的枢纽站,1956年建成的蓝烟铁路与胶济铁路在此交汇。


蓝村主产供用青岛的栗子、花生、花生油等物资。1921年,蓝村站拥有年一万吨的货物吞吐量。1955年5月1日搬到了新站,后来老站房还被当过教室等使用。


李哥庄站


李哥庄位于胶州东北部,其东南隔桃源河与城阳相望,东北与即墨毗邻,是大沽河入海口最近的一个乡镇。李哥庄站距离青岛站约57.39公里,修建胶济铁路的时候,由于胶州湾周边多为盐碱地或湿地,所以从城阳到胶州土地太软,没有办法修铁路路基,所以绕行蓝村再到胶州,这样在李哥庄修了一个火车站。根据1907年8月17日的《青岛官报》所记载,是年,由李哥庄车站开始向青岛输送产自山东内陆的家畜,这些家畜在总督府设于台西镇附近的屠宰场宰杀后,或用于出口,或供给青岛市区所需。
 

李哥庄火车站在2007年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中被拆除。

遗憾的是,这座百年老站却在2007年底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时被拆除,原址只剩下一段当年的台阶。如今,李哥庄车站已经更名为“青岛西站”,原先的四等小站也被扩建为双向二级五场混合编组一等站,并成为了蓝烟铁路和胶济铁路的交汇点。

 建于1984年的青岛西站站房

胶东站


胶济铁路最初通车时,在胶州境内,除了胶州(胶县),还有李哥庄、腊行、大荒三座小站。从青岛至胶州之间在1901年4月竣工通车推算,应为同时所建。(腊行站和大荒站在第一次日占时期被取消,增设胶东站)
 
胶东站距离青岛站64.83公里,位于胶东村的北面。相传明朝由陈姓立村,靠熬盐为生,因周围荒芜,芦苇丛生,取名陈家荒。据村东石碑记载,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改为大荒庄。因属胶东车站驻地,1964年将村名改为胶东。虽是一处小站,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客货运输还是很兴隆的,那时胶东村的耕种地不多,所以有许多男劳动力都坐着火车到青岛去干建筑。80年代后,火车站的客货运输渐渐减少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火车站就取消了。
胶州站


胶州站距离青岛站73.1公里,1901年4月1日,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胶济铁路由青岛修至胶州,4月8日这一段竣工通车。最早的胶州站为德式小楼,上下两层。一楼西边是运转室和站长室,中间是过道和通向二楼办公室的楼梯,东边的第一间房子一分为二,南半间是售票室,北半间是行李室,再往东的一间是候车室。



1936年8月改为胶县站。胶州曾是重要的商埠,素有“金胶州”之说,很多高密、诸城、胶南、莱西、平度人都来胶州做生意,火车站里每天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建国初期老站拆除后在原址上又建了一座两层的车站,1988年12月车站恢复胶州站名称(在现今遗存的老建筑上,还可以看到“胶县车站”字样)。车站目前也已经弃用,这座后建的车站旧址也于2012年6月20日被列入胶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胶济铁路百余年,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史。这些老站,除了历史遗产价值之外,也早已成为一种记忆的载体。承载着沿线地区以及几代人深厚的历史情感。德国最初修建的铁路,现在大部分已随时光的流转而消失,青岛段所辖的这初始时期的十一处车站,除了大港站保留较为完整之外,青岛站虽然形似,但已不是原装,其他车站都已基本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了。
曾经胶济铁路最初的那些老火车站,已经或正在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后人也只能从文字或者图片里知道曾经有这样一座座的车站,在影像记忆或文字记录中,找寻这些存于青岛铁路发展史上的老站。

资料参考:刘逸忱《早期大港车站的历史影像 》
                王   栋《女姑口火车站,轮轨之间的百年时光》
                王   栋《李哥庄火车站》
                李   明《青岛火车站的百年故事》
                慕启鹏《胶济铁路调查③青岛段:尴尬的历史痕迹》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