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从3000卷王羲之真迹中,选出17件,编成一部草书“神帖”!

 灵芝才子 2021-10-15

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较为独特的地位,草书曾经也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就像篆书是秦朝的通行字体,隶书是汉朝的通行字体一样。

到了魏晋时期,草书乃是文人士大夫之间日常交流的主要书体,所以我们今天见到了晋人尺牍绝大部分都是草书。草书与篆书和隶书不同的是,草书的艺术发展空间要远远高于篆隶和楷书。

草书是在极为严苛的“草法”(规矩)当中,拥有巨大的创作空间,是最能发展个性的一门书体。所以我们常说,评价一个人书法的境界高低,往往看的是他的草书水平。

而对于唐代之后,楷书成为通用书体的时代,学习好草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对于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来讲,“打通五体”是其必备功夫,所以写好草书便成为了每一个书法家所必备的一项技能!

唐太宗在《帝范》当中谈过一句话,他说: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仅得乎次!

这句话被后人普遍应用到了书法的学习当中,要想学好书法,需要向高明的老师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倘若跟水平一般的老师学习,就算学得再好,也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在唐代贞观年间,由此从梁代之后的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钟爱,从民间大量搜集和购买的王羲之作品共有3000纸,而唐太宗将其中王羲之从永和三年到生平5年,这14年间书写的最精彩的17封书信,编成一册。成为当代的“煊赫名帖”。

这件作品就是被后人奉为“书中之龙”的《十七帖》。

《十七帖》在中国草书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相当于行书中的《集王圣教序》。它是一部草书教科书式的存在,全篇总计943字,是后世学习草书最为重要的范本。

《十七帖》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内在气质的中正平和,在历代的经典名帖当中,值得终身学习的作品,必定不是有着极强个性的作品,而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作品,这种作品境界极高,学习者能够千人千面,能够最大限度在继承的同时发挥出自己的个性来。

而《十七帖》便是这样的作品,此作“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朱熹语),在笔法上变化万千,在结字上韵味无穷,后世草书中的所有技法和变化方法,都能在《十七帖》当中找到依准。这是一部草书“神帖”,令后世学习者无限敬仰

可惜的是《十七帖》存世仅为刻帖,对于后人研究其内在笔法存在障碍,所以对于后世学习者而言,需要一件对于此帖理解极为透彻的墨迹本作为对照临摹,方有奇效。

后世临摹此帖者颇多,大文豪苏轼曾经临摹过,精神气韵与晋人气脉相近,但用笔和结字之法,个性太强,不宜学习。

元代人康里巎巎也有临本传世,但是康里简化了《十七帖》的用笔方法,也不值得提倡,此外,大书法家项元汴、董其昌、王铎等人也都临摹过此帖,皆不能尽如人意。

而如今最佳的一部传世墨迹临本,乃是明代的朱大有所临,将《十七帖》从气格到笔法,从结字到章法,无不与右军契合,他临摹的《十七帖》,可谓是千古第一临本。

朱大有在书法史上地位并不显赫,但他一生痴迷于《十七帖》,将此帖临摹出了晋人神韵。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当你对照王羲之的《十七帖》原帖,再去审视朱大有的临《十七帖》的时候,就好比一位高明的老师为你细细讲解一般,如此学习,方有事半功倍之效。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大有临《十七帖》

图片

明朱大有临《十七帖》

(29.2x432.62cm)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朱大有《临十七帖册》纸本草书

十二开 每开均29.2×3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十七日先書。郗司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已具。示復數字。(郗司馬)。吾前東。粗足作佳逸民之久矣。方及此。似耶。無緣言面為歎何能悉。(逸民帖)。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舅可耳。至為簡隔也。(龍保帖)。今往絲布一端。示致意。(布衣帖)。計與足下廿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後。但增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常冀夏秋。或得足下耳。比者悠悠如可言。(積雪帖)。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服食帖)。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六日帖)。瞻近無緣。省告。但有悲。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當來居此。喜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不居京。此既辟。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也。此信旨具示(瞻近帖)。天鼠膏治耳聾。有不。有驗者乃是要藥。(天鼠帖)。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可令必(朱處仁帖)。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也。想復懃頤養。吾年垂耳。推之人理。得厚幸。但恐前路欲逼耳。以要欲一目汶。非常言。足下但。以俟此期。勿謂虛言。得果此。一段奇事也。(七十帖)。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遠惠之至。(邛竹帖)。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廣異聞。具示。(鹽井帖)。胡母氏從妹平安。故在永興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諸理差。勿勿。來示云。與其婢問來信不得也。(胡母帖)。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和帝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又精妙。甚可觀也。彼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可得不。信具告。(講堂帖)。往在都見諸葛。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令人遠想慨然。為爾不。信示。為欲廣異聞。 (成都帖)。知彼清晏歲豐。又所出有。一故是名。且山川形。何可以不目。(清晏帖)。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殿中將軍。前云。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足下下寮。意其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及。(虞安吉帖)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惟一小者尚未婚耳。此一婚。便得至彼。今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致委曲故具示。(女帖)云周有。高尚不出。今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君平、司相如。皆有後否。(周帖) ——右軍書法。生平最喜臨摹。至十七帖。尤深嗜篤好。十年及百卷。自幸神情相肖。無拘孿。丁亥秋。重過古延。偶一臣社翁携此冊屬書。宿雨初霽。涼飆。心手俱閒。遂。摩朱大有識。

局部放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朱大有 (1515—1534)字伯亨,号二峰,号摩诃山农。云梯朱氏十一世孙,朱凤长子。生于正德十年,幼时聪惠过人。九岁时,有客人过访,以雪梅命题,大有曰:“舞六出之,奇占百花之魁。”客人击节叹赏。稍长入泮,闻理学名家邹守益在宁国讲学,徒步从之。任职南都时,有人欲行贿拉拢关系,大有正色曰:“士正谊明道,未及事君而挟欺以往,可孚?”固却之。时择选士子入贡(即可获得做官的资格),学使欲以大有为选,大有请曰:“葛某老且贫,生不愿先之,”竟让给葛先生。嘉靖甲午年(1534)复应贡选,遇疾,五月二十五日卒,年仅30岁。妻段氏,子四,长一桂,太学生,任玉山县丞。次一松,次一柏,次一梧,廪生。

万历六年(1578)五月,大有以子一松贵,诰封朱大有《赠朱一松之父进奉政大夫》,曰:“通今学古,弗显其身,式谷贻谋,克昌厥后,尔子服官,郡贰行矩,茂宣歆佩,廷纶益弘家祚。”朱大有,列入清代《宁国县志·儒林传》。

宋拓《十七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澍临《十七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十七帖》拓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羲之《十七帖》

郁冈斎墨妙

(28.94x365.36cm)

图片

宋黄伯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縛,不求法脱。所渭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淫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

赵孟頫临《十七帖》卷

台北故宫藏

(29.37x432.94cm)

图片

赵孟頫临王羲之《十七帖》,清新淡雅。

我们现代很多人临王羲之的《十七帖》都写的太过于生硬,尤其是起笔的位置,写的非常的刻意,其实这不是写字,而是在画字。赵孟頫这幅临作,写的就非常的自然,看起来行云流水,加上用墨比较淡,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可以作为学习王羲之《十七帖》的一个参考。

图片

米芾曾說:

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对于书法态度的严谨。

书法是“难事”,古人尚且临习不辍,何况我辈乎。你说呢?


图片

—《END》—

 图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