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塑造

 正心正举 2021-10-15

文丨穷冬 · 主播丨大超

这段时间正值东京奥运会,四年一度的全球盛事,受到的国民关注度也是极高的。相对于之前的几届奥运会中,国人对金牌的执着追求,对失利运动员的批评指责。今年的一些项目上未拿到金牌的运动员们哭着向国人道歉,大家却不再一味指责,反而夸赞他们很优秀。

这种改变,也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出现了“中国为什么不再唯金牌论”的话题。众多网友的回复中,比较统一认可的便是国人有了文化自信,不再需要金牌来让世界认识重视中国。

文化自信这个词对于国人来讲,可以说是很熟悉了。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人对自己文化的一种态度认知,一种价值观。

中国人文化态度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看法其实经历了很大的转变,主要包括文化自负、文化阿Q、文化反思、文化自卑以及文化自信。

文化自负: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满自大,这种主要表现为“天朝上国”、“华夏为尊”的中原意识与大国意识。

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对自身的文化都是非常自满的。这也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强大的国家实力相关,周边国家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学习,让中国对自己的文化非常有信心。特别是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一直处于领头大国的地位,所以面对外界开放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和新制度,中国并没有很在意,反而是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政策。

文化阿Q:由鲁迅的阿Q精神而来,指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我安慰与精神胜利,是一种心理暗示。

明朝时,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文明进入中国,对当时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冲击。只是在天朝上国的意识下,产生了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法,提出了“西学中源”的说法。文人学士如徐光启,皇帝学者康熙,都认为西方的算术应是中国流传于外,加以精进。这种说法其实主要是平衡心理受到的文化冲击,面对瞧不起的西方蛮夷,大国必然不能认输。

文化反思:对自身文化态度上的反思反省,一种自我批判。

这主要是在大国眼中曾经落后的西方、日本等国家的侵略带来的政局变动与社会动荡,引起的对自我文化的反省与向先进学习的态度。因为不得不面对已发生的事实,而选择了开眼看世界,于是有了“维新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积极地学习行动,以待中国改变。

文化自卑: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怀疑、拒绝和否定的态度和心理。

这主要是受到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半殖民统治、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迫害,让我们不由得怀疑自身文化的价值,是否适用于眼下和未来中国的生存与发展,甚至怀疑中华民族的血脉体质是否低人一等。于是,出现了彻底的反传统文化的“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除旧,以及近现代产生的“全盘西方论”,外国人身份高人一等的思想观念。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对自身文化保持足够的自信,才能在世界之林中,深入地底扎根。新时代中国的建设必然要立足自身文化,国民需要文化自信,才能积极达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从何处来?

既然新时代要求中国要有文化自信,那面对曾经被欺压侵略的历史,中国的文化自信又从何而来?

国家实力的增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思想的建设要有物质奠定基础。从1949年之前拼命地守卫国土,捍卫民族尊严,所有人都在战斗,救亡图存。1949年之后,刚结束战争的中国,积贫积弱,思考的是生存发展。改革开放后,追求经济建设,与世界接轨。十八大后,中国的经济稳步增长,科技领域也有诸多突破,军事国防力量更上一层楼,综合国力日渐强盛,与美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近。

军事力量保障了国家安全,安全之上才有说话的机会;经济建设带来了国民饱暖,饱暖之后才有探索的时间。制度理论道路上取得的成就,让国人对自身文化更有底气。

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历史:

中国道路、理论、制度上的自信,其本质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大陆上,诸子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繁荣。而后统治王朝选择的儒家文化,逐步培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文人学士,强调“仁政”的统治思想,也教导中国人民尊师重道、孝长敬贤,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而中国人的儒文化也伴随着雅文化,对礼的重视。中国是礼仪之邦,对礼仪有着严格的要求。大到祭祀,小到招待,这些让中国人不忘祖先,敬畏自然,也尊重他人,一直保持着一份优雅和热情。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的许多科学技术,如算术天文和四大发明,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如苏绣、蜀绣、京剧等等。这些文化在今天也是极受欢迎,被外国人赞叹,为中国人自豪。

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原丰饶的物产,让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在处理很多问题上大度包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欢迎他者的参与融入,一方面是吸取其它文化的精华。

世人皆知唐文化的多元与开放,欢迎各个国家的到来和学习,也由此将中原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日本现今的一些文化还是源自中国,韩国更不例外。

而中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不管是乱世诸国还是大一统王朝,比较一致的特点是他们选择了融入中原文化,甚至放弃了自身文化。典型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对汉话和汉族朝廷制度的学习等。

而在其他文化的引进上,中国的学习能力非常突出。

近代改革求新求变,国人积极虚心向西方发达国家请教发展之道,孙中山等人在日本学习,李大钊等人引进马克思主义,洋务运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科学技术理念的向外探索等。

中国在这诸多的尝试中,探索出中国的未来。中国有了一条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都结合了中国国情。所以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包容性,能让我们一直处在学习借鉴的路上,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拨迷见智

文化自信的正确塑造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必然,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文化自信的来处已明,归处又该在哪?我们又该怎样塑造呢?

明确文化自信的概念:对于自身文化的内涵我们要明确,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要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免走入误区。如当初的“女德班”,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子,骗取钱财和输出文化糟粕。

把握文化自信的边界:凡事都要有度,自信也要有界限。中国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稳定有序。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能走出界限,变成自负或自卑,从而不顾及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如一些现代歌曲的怪异戏曲化,一些地区对“迪士尼”的追捧,不符合审美和市场的自然会被淘汰,而对外一味的追捧也丧失了特色。

结合时代与市场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一直是重点,要结合时代需求与社会发展,用新技术新形式,来展现传统文化内涵。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就通过5G+AR技术将虚拟与现实连接,呈现出大唐盛世梦幻繁荣的景像。像《仙剑奇侠传》、《剑侠情缘三》等古风游戏的侠文化宣传,也让年轻人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更深。李子柒通过短视频拍摄农家田园生活,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也是一种新颖的宣传方式。这些文化宣传既对内宣传加深国人理解,又对外输出引起他国注意,表现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