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丨余 艳:银杏岗秘语

 新用户9326cauu 2021-10-15

余艳

银杏岗秘语

低吻过湖面的风,裹挟着清与冷越过陆地吹散村庄袅袅炊烟。静静的山岗上分散着几十户人家,斑驳的白墙、破损的青瓦房屋在环山的林间若隐若现。山岗下稀疏搭建着一些简易的木头帐篷,大片的花生田、油菜田、玉米田和水稻田需要被农人精心看护。几叶停靠岸边的渔户,船头上蹲着洗刷的妇女,不久的日子后水面就会结上一层薄薄的冰,船上的住家会趁着每年的这个时候翻修一下渔船,动荡的时局使得货船早早搁浅在河滩边,肚皮朝天兀自晒着太阳,不见有人过问。

淮河以南的这个冬天那么冷而棉花收获那么少。一个意外晴暖的冬日,四姑娘坐在自家小院子里,怀抱着竹蒌纳了一整个下午鞋底儿,眼瞅着日头悠悠地斜斜下坠即将隐没,小立领花袄包裹下的瘦削身躯不禁打了个寒颤。她正要起身烧火做饭,突然听见土墙外一声闷响,可能又是饿晕的流民昏死在路边,她猜想着。转身回屋取了一小把夏收冬藏的干花生和一碗热水,收口的黑棉裤腿前后交替一路小碎步,重心不稳地向院门走去。

打开院门探头张望,果然发现一个衣着单薄的少年灰头土脸地昏躺在墙边,背着包袱。一碗热水喂下,少年有了温热的气息。待少年苏醒过来,已是翌日清晨。脚踝破溃处已被敷上了看不出成分的草药糊糊。少年环顾四周,这应该是一间偏房,仅容得下一张小床,土墙,年画,木窗,粗圆的横梁高高悬在房顶贯穿隔壁的一间屋子。少年把包袱搂在怀里,他说这里面是一件军装,红星、八角帽、哥哥穿过的。哥哥牺牲了,他要追随哥哥的脚步,去追上红军的部队!少年眼神闪亮,那是一支真正带领我们前进的部队,走到哪里哪里就能看见光明。

三天后,村口石门下,少年一再向送行的夫妻俩鞠躬,他穿着重新填充了棉花的袄子,带上了一包花生、白果。四姑娘嘱咐白果不可一日多食。少年不知道的是,背包里此刻还多了一双白底黑面的布鞋。四姑娘偷偷手量了少年的鞋子,照着脚型剪了鞋样、鞋面,三天的时间里细细纳精心绱,密密的针眼齐齐的走线像农耕的田垄整齐地萌发出绿芽,破土而出新的希望。夫妇俩挥手告别小战士,走吧,早日赶上咱们的部队!小战士大踏步地走了,在中国每一个普通的村庄、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每一个渴望当家作主信念坚定的普通百姓都近乎于相似,而彼此亲近照拂。这一点,银杏岗不会给那个小战士多留一丝特别记忆。

四姑娘之所以已经嫁为人妇还被乡邻四里亲切地称作四姑娘,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她原是外地一大户人家的第四个女儿,身形最为瘦小相貌最佳,梳着眉心刘海儿,衬得圆脸儿更加饱满。年幼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女孩儿的脚丫被布条残忍约束,耳边没完没了的抽泣,胸口作呕着永远消散不去的腐烂血水气味。姐姐们都顺利裹了足,大姐更是咬紧牙关为了日后能嫁给门当户对的人家一裹再裹力求完美。但四姑娘却没有像三个姐姐一样逆来顺受。五岁的她,反复问着天真无邪的问题,为何不能让脚长大?为何父亲和伯伯们的脚都可以长大?为何?为何?面对女童的质疑,父亲讳莫如深地走开,妇人们悄悄捂住了她的小嘴。到她这儿得不到合理的答案便倔强抗拒到底,裹足仪式反反复复进行不得。直到母亲含着泪用树棍打折她的脚踝,坡了脚、哑了嗓、耗尽力气,勉强裹成。重心不稳的女孩们从此再也不想走出家门,她们端坐在闺房,奉着三从四德的训诫,捧着奢简不一的嫁妆,等待含苞欲放。十五岁这年她的父母给她寻了邻村的富庶人家,但四姑娘另有打算。1928年,一个乡庆的傍晚,一名青年趁着举村欢庆的欢娱嘈杂掩了口鼻,在村口枝繁叶茂的楝树下套好马车掩于石林。待按计划将她从偏门背出后一路狂奔,乘车而逃,独独留下一树盛放正酣的紫蕊白花,四姑娘按着扑通的心脏慌张地来不及去闻第二口花香。这个青年是隔壁私塾先生的小儿子姓张名敬德,两人年纪相仿脾气相投,四姑娘家虽是大户可是全是女儿,女子无论如何是不准念书的,敬德就偷偷教她唐诗宋词,不知不觉中都已长成大人……两人一路向东,私奔千里不敢停留。尽管风餐露宿也绝无悔意,直到渡过一条宽宽的河岸,他们不知身处何处。上了岸,走进一片绵延的树林,黄绿相间。不远处,一个长辫子少女正挎着篮子捡拾着什么,她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注视便直起腰冲着四姑娘一个友好娇憨的微笑,接着跳上更高的山坡。她在拾成熟落下的银杏果,四姑娘惊讶的发现少女脚上布鞋的尺寸是正常的。秋风吹过,吹动额前的刘海儿,一把把银杏的小扇子旋转着飞舞下来落在四姑娘的肩头、脚面,她孩子气地捡起落叶细细端详叶片的正反两面。这里女人不裹脚,男人女人都需要劳动才能把肚子填饱。地里耕作的女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四姑娘说不走了。留下来的四姑娘和张敬德隐姓埋名,改当地大姓杨姓。没有仪式,也没有见证,四姑娘将长辫束于脑后,两人过起了耕种养殖捕鱼拾果的农家日子。四姑娘尤其擅长纳鞋。她痛恨让女子们不寒而栗的裹足,纵然她的双脚已不可复原,她仍把脚的感受当成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她的针线活如果不敢称第一,这村里没有哪家好姑娘巧媳妇儿敢称第二。她给经过留宿的游击队员们连夜缝补过鞋面、裤脚。碰到合适鞋码的战士她会把做好的布鞋悄悄揣进他的行装。有个跟着四姑娘学习纳鞋的巧媳妇发现了这个秘密,一传十,不大的村庄都知晓了。有些热心的女子便会不经意留下一些粗棉线或是布块,布鞋的制作便不会因为缺布少线而耽搁许久了。外地来的四姑娘变成了本地人四姑娘。富家小姐四姑娘变成了独立自强的四姑娘。唯一不变的是她平整的衣着,亭亭的身姿,脑后一丝不苟盘着的乌黑发髻,一如既往地凭借双手去缝补、创造、反抗、争取。那一片半山腰处的开阔空地逐渐扩充丰盈起来,四姑娘观望着这些树苗像端详属于她的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孩子。人与树,与天地,与因果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与其说她充满母爱胸怀不如说她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战士。

1937年12月从南京方向逃难的成群难民带来残酷的消息,日军的炮火已全面向中华大地点燃。银杏岗三面环水,难民逃生至此往往冒着溺死的危险,大部分人都是咬着牙强行渡河以求一丝生机。村里当家的男人们纷纷冒着枪林弹雨隐藏在芦苇丛边接应望河兴叹的难民。岸上的村民行动迅速且内心坚定。四姑娘带来的利川马是驮运的好手,强健的身躯甩着栗色的马毛穿梭在长长的乡道上、山路间,不仅帮助部队运送物资补给还帮助伤病员的接送。战时的天空没有蓝色,硝烟滚滚虚张声势后它必定散尽。人在,家在。她和妇女们挽着胳臂,在炮火间歇时常常仰望着直立的树群一直望向远方,在片刻宁静之时发出喃喃感叹,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战火焦灼中他们俨然一夕成为新手战士以笨拙的拳脚和薄弱的战斗力量捍卫着主权,这份同仇敌忾曾誓与银杏岗共生死。四姑娘告诉她的子孙,再未曾听过比这更美的誓言。

1950年的银杏岗沉浸在土改的喜悦中。每一个平静傍晚的来临,一户户一盏盏煤油灯相继点燃。柔软昏黄的光点如同夜幕中闪烁的星,烛影抖动着次第点亮这座小小的山岗。其中一户,一个窄窄肩膀、齐耳短发的女人身形被投影在墙上,墙壁上贴着庄严的毛主席画像。蹭过头油的细针油滑至极,淑英快速地将棉絮塞进鞋面的夹缝中,均匀安置每一丝棉絮的所在。正值盛夏,反复摩挲的棉鞋上沾满她手心的汗水。她恨啊!她以为战斗的号角不会这么快吹响,她的丈夫应该可以带上这双棉鞋再走向北方的战场。就快完工了,加快的针脚歪歪斜斜昭示着它匆匆诞生的命运。
淑英用手背抵抵酸涩的鼻子走出院门,又是一年金秋十月。山岗上此刻铺满落叶犹如汇成金色的河流,汇成一首离别的歌,吟唱在淑英的心头。召集的军令下得如此火速,她依然清晰地记得没有什么像样的行李,丈夫匆匆收拾好行装——两件布衣一件马褂两条长短灯笼裤。穿好部队派发的新式解放军军服,精神焕发地向着家相反的方向大踏步前进。战争结束,等我凯旋归来!山岗上回音很大,一句简单的告别穿透树干、砖墙、竹篱传过来,淑英乖巧地点着头拉着大儿子狗娃的小手站在门框前忍住泪水向丈夫挥手告别,另一只攥成拳头,掌指关节因过度用力而微微发白。

第二年五月中旬,山花烂漫,蝶舞翩翩。淑英在村医的帮助下诞下一名女婴,取名开璇,寓意“凯旋”。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没有人知道。淑英的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地折返在难行的山路上,定期看看闺女是否缺衣少粮。她自豪地谈论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仿佛她也参加了这场抗击法西斯的战役。闺女你好好守着家,一切难处有娘。娘多自豪啊姑娘。中华男儿打胜仗,多打胜仗。四姑娘虚眯着眼捻了捻线头,穿针引线的活儿她最近是愈发不得要领了。女儿听着母亲的教诲,乖巧地接过针线,我懂的,娘。有国才有家。她找准针眼,棉线哧地一声穿过。再长的针线终有用尽之时,女儿已做好准备,不管是人归,还是魂归。

一,十,三十,六十,九十。古老的技艺被一辈辈人传承,一直做到第九十双布鞋的时候,璇儿的父亲回来了。那是一个薄雾缭绕清晨,几个妇女挽着袖子错落蹲在河湾边浆洗着衣什。呀!对岸的大姐瞥见远处的一小队渐行渐近的行人,她咋呼着是不是村里的兵回来了。淑英转过身望着来人的方向伸长了脖颈,梗在原地,待能够将来人的脸看清,她嚯得站了起来,手一松,手里的棒槌和衣服通通掉下河。两人眼中噙满的重逢泪水刹那便已决堤。

开璇啊,开璇,父亲把三岁的璇儿高高举过头顶。同村去了一百五十一人,归来十三。淑英放声大哭,这几年她一直不敢哭,中国人认为亲人离别的痛哭是不吉利的,要么掩面而泣,要么强忍泪水。她小心地用指腹感受着这些徽章上凸出的麦穗、长城、天安门、五星红旗、战士……细数着这些金黄色和红色交相辉映的徽章背后的故事,直到她把这枚浮雕着金色和平鸽的五边形红底徽章一并包入层层红布妥善保管,她这才斗胆、放心地大哭起来,徽章上凸显“和平万岁”的金色大字透过红布熠熠发光。


淑英搀扶着丈夫来到他们年年捡拾白果的银杏林,这林子是不是没有变化,她问。丈夫的右腿在回乡不久便旧伤复发每况愈下。他一边缓缓地走过树林一边向她和儿女们描述着上甘岭战役中五十九次与美军反复争夺阵地的战事,诉说朝鲜冷得吓人的冬天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点滴。说着说着他不能再继续,面容痛苦。淑英用布满茧子的手掌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布鞋以各种可行的方式悉数转送给各地的战友和遗属。

跨过银杏岗下宽宽的河水,再跨过一道山屏是一条贯穿半个中国的京沪线。淑英想二女儿的时候会爬上山岗顶上的大银杏树下,直起佝偻的腰背,迷茫地望着望着仿佛就能隔着群山听到火车开过的隆隆呼啸。都说秋天的骄阳似老虎,烈日下一群长袖长裤包裹的铁道工人沿铁轨线缓缓行进。斜跨着军用水壶,体型瘦高的开璇扛着长长的铁锹,边走边低头进行着检查。草帽下眯着两只眼,潮湿的碎发粘在鬓角,耳边甩着两条粗黑油亮的麻花辫,汗水刚钻出毛孔就被蒸发于巨大的热浪之中。身体中蒸发的盐分让她觉得脸上有些刺痒,有些恍惚,有些晕眩。今天是她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建设大铁路浪潮的第六个月零三天。十九岁的她,充满活力与激情。她们这队的任务就是排除管辖路段中的各种险情,抢修故障路段,对铁道进行日常养护。早晨,揣着干粮碰着露水从三界站出发,傍晚,热浪渐熄、北斗冒头,早已清空了所有储备,饥肠辘辘、困累交加地返回,每天步行总长二十多公里。这长长的,望不到终点的铁路线像极了家乡种满花生的田垄。埋着金色的希望和丰硕的果实。她想起母亲淑英的话,巾帼不让须眉,我的孩子从来不喊苦不喊累,你们的父亲永远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恢复高考后,铁道部积极组织培训班,职工们每日在工作结束后涌入学习班里,重新拿起书本钢笔。像一颗汲取养分渴望早日饱满的花生,开璇疯狂得补习着各种文化知识,她最感兴趣的就是火车构造和机械原理,像那些活力四射的男工一样,她立志做一名神气的火车司机。1979年,经受住了党组织的考验,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有技术、有理想、有抱负的铁路人。

四姑娘一生不知纳了多少双布鞋,也不知种下多少棵银杏树。即使是在失智的晚年,她摸到棉线就条件反射般的搓捻起来,树皮般枯瘦的右手摸索着寻找她使用了一辈子的锥子。锥子一头是木头手把,一头是粗粗的铜质锥体,岁月给它镀上一层怎么也擦不亮的锈蚀。璇儿时常捡拾刚刚飘落下来的新鲜落叶,用小竹扁装满满一扁儿放在姥姥终日躺坐的摇椅旁,这些通体金黄的银杏叶子一下把沉沉的屋子点亮,璇儿知道,面无表情的姥姥内心是欢喜的。四姑娘享年一百零三岁。走得很安详。很静。一片落叶的重量。当家的,你一定得把红军的密信送到!注意安全,我和孩子们等你。当家的登上渔船,划往河口远处,却再也没有回来。不知是银杏岗人守护着银杏林,还是银杏林守护着世世代代的银杏岗人,这一小块在中国地图里难以辨寻的敦厚岗林躲过了历史的种种浩劫,五星红旗覆盖下的银杏岗依然完整地保持着它原始的风貌与印迹,岁月鎏金生命力亘古绵延。
没有与四姑娘见过一面,却一直在听她的故事;没有与四姑娘生活一天,却成长于同一片不老的银杏荫蔽下;没有办法体会四姑娘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义,却知道她的深爱一直不曾离开。扫一扫落叶,在四姑娘的墓碑前献上一碟白果,太姥姥我们回来了。晓敏是银杏岗成长的八零后一代。走出家乡,在高楼大厦水泥森林中患得乡愁的疾病。学成归来,她带着新时代的致富方案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当她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柔软的脚感。那是田鼠、野兔与蚯蚓的共同杰作。她常年奔波在城市沥青路面上的利器——切尔西皮靴此刻踩踏在这沙石草木铺就的天然道路上显得多么粗鲁。这非同凡响的亲切感受再一次放大了她对家乡的眷恋与依偎。覆盖在泥土上的密集落叶一定是经过了天使之手,水分还停留在金黄的叶片里,美丽通透,感人如初。这个女孩穿着最喜欢的裸色衬衫套装,返璞归真到透明。脖子上却系一条大红色针织围脖像她心中那团燃起的火。她自由地穿梭在林间,一下融入金色的树林消失不见,徘徊时又像一颗红色的星星陡然乍现。细细察看这一株株、一排排似熟悉又陌生的参天大树,枝条伸展,叶片层叠茂密,扇叶随风摆动,悄然生长安然自得的姿态深深敲打着她的心。她想象着,留着眉心刘海儿的太姥姥、一心想着大家重于小家的姥姥和拼搏奋进的母亲都曾站在这金黄的银杏树下拾果或者踩着厚厚的落叶缓缓地走过,她发觉,深爱是延续的。

历史没有云淡风轻,往事厚重,不断提醒今朝再接再厉。架桥通路,网络覆盖,大规模的银杏科技产业园建成投产后第一批银杏叶提取物被用于制药企业。各式初深级加工银杏产品会相继开发,它们将通过火车、汽车甚至飞机载着银杏岗顽强拼搏的百年秘语被运送至全国各地。银杏岗在变,银杏岗又一点没变。日升月落,花开花谢,经由无数双白底黑面的布鞋一寸寸一厘厘耕耘过的银杏岗土地,而今迎来了各式球鞋、皮鞋的探访与问候。

一日不成银杏林,这个故事必须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尽管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多姿多彩,只不过是春绿秋黄,循环往复,静默的银杏树始终保持独有的姿态,踏实的银杏岗人也始终勤耕细作坚守如初。可能,每一代银杏岗人的故事只能由每一片脉络清晰的叶子静默诉说吧。

主     办:明光市作家协会

地     址:明光市图书馆二楼

            《明光文学编辑部

邮    编:239400

电子信箱:minggwx@163.com            

给读者的一封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