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曹兆才:上海朱家角古镇及课植园游记

 新用户9326cauu 2021-10-15


上海朱家角古镇及课植园游记

文|曹兆才


2018年2月7日我们安徽明光老知青,黄安康夫妇、刘芬英夫妇、曹兆才夫妇、李崇烈、过钊明,在新春伊始风和日丽的日子,相约朱家角古镇及课植园一日游。

已有几个月未曾见面的老朋友相逢江南古镇,激动的握手拥抱嘘寒问候。也许这才是老知青们特有的深厚情结。

过钊明先生的阿妹过云霄(70届),原下放在明光三关公社插队。返沪后居住在朱家角附近。她知道我们到古镇游玩,兴高彩烈地来迎接,有几十年未见面的知青朋友。她依稀记得叫出我们的姓名,互相端详回想着年青时的面容,唉,只是脸上写滿了昨天的憔悴和悲凉。


课植园又名马家花园建于1912年。园主马文卿耗银三十余万两,历时十五年始得建成。整座花园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当时的西洋建筑文化,有机糅合而成,中西合壁的庄园式私家花园。园内分课园和植园,“课植”二字乃寓意,课读之余不忘耕植,反映中国百姓耕读持家的平和心理。

课植园通过精心打造于2008年底正式对外开放。重点园区占地面积15亩,凝聚了“课植”园的精华和田园文化。

课植园座落在涌泉桥河畔,河水碧波微微起伏。乌蓬船张灯结彩在河中荡漾摇摆招揽游客。课植园内,假山连峦树卉叠影,石桥蜿蜒溪水淙淙。厚厚的积雪披裹在四檐腾空翘首的四龙戏珠身上、復盖在清代古建筑宽敞的屋面,阳光照射银光闪闪眼花缭乱。我闭上眼睛迸住气息,置身于归向大自然的世外桃源之境。


迎贵厅厅堂建筑十分考究,雕梁画栋工艺精细。两旁雕花落地长窗,地铺印纹水磨砖块,拼成各种花样图案。迎贵厅向东为书城,可进入藏书楼,楼有两层供读书之用。真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迎宾厅南侧,有一条长约20多米的碑廊。镶嵌有明代文人,文征明的《游西山寺十二首》、祝枝山的《梅花诗》、唐寅的手札及周天球诗等。依照其真迹雕凿笔兴正浓,字体苍劲有力浑然大气。

紧靠荷花池旁的稻香村为园林区。亭台楼榭翠滴成荫。种植有桃、李、杏、枇杷等各种果树。还有紫薇、香园、罗汉松、古松翠柏等。

一旁绿油油的疏菜园四季常鲜。看啊,用枯黄茅草盖的圆坡顶朱家角柴窑(农家厨房),蔑制竹篮扁筛、木制高沿锅盖、土墙烟囱硬灶、压榨磨面石碾等。原始简朴飘香四溢,纯乡村版制作。陆明娟、程有英模仿在灶台上比划着,忙碌不仃煞有其事。

中午在涌泉桥畔的水云阁酒楼,举行迎新春知青团拜聚餐会。窗外船影搖弋歌声飞扬游人如织。大圆桌摆上糕点糖果品茗香茶,谈笑风声喜气洋洋。让我们欣慰的是:过钊明兄妹相遇并和我们欢聚一堂,增添老知青的内涵,悲喜交加不堪回首。今朝有幸再次相逢已是银发苍白一声叹息。

丰盛的菜肴有:盐水草虾、马兰头香干、三黄鸡、酱爆螺丝、蚌肉豆腐、双菇面筋煲、红烧蟮筒、糯米汤圆等。刘芬英老大姐致词说:“从1969年2月4日到今天2018年2月7日,我们到安徽明光上山下乡已经走过49周年了。从风华青年到花甲之年,我们依然把知青的荣誉视为一生最壮丽最珍贵的史诗记载。在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我们大家举杯庆贺。”


举起这杯酒,难忘昨日泪。此时此刻我惦念着还有二位如今和农村老大娘一模一样的女知青,郑玫卿和东紫红(校友户友),她们至今仍留守在松山生产队。看来是永远难归返城回沪的茫茫之路。谁又会想到的是:我们到农村时,还没出生的孩子,已经是国际大都市,职场精英时尚前卫,沪语口音一模一样的新上海人。想到这里唏嘘不已,我流泪了。

大清邮局在朱家角老街上,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903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信局、外国邮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不同阶段。他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有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上的缩影。

门口一人多高的墨绿色老式圆形邮筒,日晒雨淋斑驳残旧。两大块厚实藏青色棉布帘上,印上油漆白字:“大清邮政”的原貌。双手撩开棉布帘,见灯光暗淡无声无息,帐房柜台一应俱全。仃靠在廊坊外的木船,是顺沿水路运载信件邮包的唯一途径。

我和黄安康说:“记得下放农村,夜静深沉是想念家人的时候。劳作了一天身心疲惫,低头趴在木箱上,油灯混浊黯淡,泪滴有声,湿润信纸墨糊渍迹。”在写信在诉说,在神情严肃地汇报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心得体会。不说忧伤、不说彷徨,把悲情留给自己。一封来往的信件要周折三个星期左右才能收到。就这样等着盼着……什么最痛苦难言,这就是。

朱家角老街上,石库门建筑风格的童天和药号,五个金粉楷书墨迹,凿刻在门楣上,笔锋刚正字体严谨。童天和药号创立于晚清三年(1877年),秉承百年传统采办地道药材选用历代验方传授至今。
跨过高门槛,扑面而来一股浓烈的中草药味道,清香苦涩丝丝甜净。柜台后是一排排上下小格子抽屉,每一个都贴上红框标签,标注里面放的药材名称,一目了然一丝不苟。上方顶端放着一排排带盖青花纹瓷罐,里面是名贵药材。店堂内顾客盈门,求医问药寻治良方。

我小时候家住永嘉路附近。有一家中药店铺,拿着药方柜台交付。半天时辰就配煎好汤汁装在小保温瓶里,像今天的快递小哥骑上自行车免费送药上门服务。还记得店堂中央挂着对联,上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下联:“宁肯架上药生尘,”横批:“天下平安。”

近几个月我一直陪着亲戚到某大医院检查治疗。医院大楼门口醒目悬挂大幅标语:“严禁医药器械代表进入医院科室推销产品。”每个门诊楼层贴着:“严禁医生收取红包”的广告语。哇,无语纠结。

每一次老知青相约,轻拾岁月漠然行走在时光的长河里,看尽天高云淡繁华锦瑟,这边风景独好。

每一次老知青相约,童心未泯人生驿站沉浸在喜悦里,阳光向上光影留声,遥望余晖晚霞静好。

每一次老知青相约,心印相守蹒跚扶携,尝尽酸甜苦辣遭逢坎坷,看淡世事沧桑,一路清风洒脱美好……


江南古镇一日游结束了。过云霄阿妹一直陪送我们到17号线朱家角站地铁门口。拍照留念恋恋不舍。

老知青们,下一次相遇吧,下一次相遇就在明天。

上图为本文作者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