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明之一-翠湖、圆通山、圆通寺

 hsgzlgg 2021-10-15

       昆明,别称春城,是云南省省会、滇中城市群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三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滇池周围生息繁衍;公元前278年滇国建立,定都于此;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明末时期,南明永历政权在昆明建都。

      昆明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为山原地貌,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沿湖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享有“春城”的美誉。

       昆明是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还有世界园艺博览园和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10多条国家级旅游线路,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几年来,我们数次到云南旅游,多次在昆明驻留,2018年底,还在昆明租住两个月,走遍了昆明所有大小景点,深深爱上这座春城。

翠湖公园

      翠湖位于市区五华山西麓,是城区的中心观光点。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称“翠湖”。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多稻田、菜园、莲池、故称“菜海子”。因东北面有九股泉,汇流成池,又名“九龙池”。至民国处年,改辟为园,园内遍植柳树,湖内多种茶花,始有“翠湖”美称。“翠湖”面积21公顷,水面就占了15公顷。

现在的翠湖公园,有五片景区:湖心岛景区,以莲华禅院和观鱼楼等清代建筑为主要景观;东南面是金鱼岛,有水月轩景观;东北面是竹林岛,有九龙池(九个泉眼)景观;南面是葫芦岛,有九曲桥和云南籍人民艺术家聂耳塑像;西面是滇春苑景区,有清代的海心亭景观。

翠湖公园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和西2门、西北1门、西北2门等几个小门。

东门外侧,"看过繁华味禅悦;坐听流莺数落花"。

内侧,匾额:“翠函东旭”。

南门的“翠湖”金字体和西门一样,楹联:“湖势欲浮双塔去,山形如挺五华来”,南门是公园的正门。南门内侧,匾额:“翠湖”。

西门是个石牌坊,刻有“翠湖”金字,两侧有对联:“十里春风青豆角,一湾秋水白茭牙”。

西门内侧,匾额:“湖漾秋华”。

北门外侧,楹联:“鹤窥竹阁能衔字;鱼上莲洲欲听琴”。

北门内侧,匾额:“北涌文秀”。

从西门进,经过一座石桥“定西桥”。

就到了滇春苑东门了。

精品茶花园建于2012年,面积约900平方米,主要展示云南本土精品山茶花,同时展出各类精品盆景,园内植物花卉相映成趣,仿古建筑、回廊相得益彰,成为继观鱼楼之后的又一特色鲜明的园中园。

滇春苑是个精品茶花园一部分。滇春苑门上的匾额“霞灿鸥祥”,就是指如火如霞的茶花和白羽飞翔的海鸥,两侧的对联是明代状元、文学家、在云南居住30多年的杨慎(杨升庵)咏山茶句:“海上千枝光照水,城西千里暖红霞”。

穿过月亮门。

弧形回廊。漏窗观景情趣生,弧形折廊步步景。

幽园清雅花繁茂,处处葱茏遍花香。

甲滇亭。

“甲滇”二字,摘自诗句“山茶按谱甲于滇”。楚雄紫溪山茶花园,有一株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培植的茶花,此树为元朝至元年间,东林寺僧以野生山茶为砧嫁接而成,现树龄已逾660年。每年11月开花,至翌年5月,花期长达半年。更为奇特的是,先开红花“紫溪茶”,后开白花“童子面”,所谓一树两色花,实为紫溪一绝。明代画僧担当咏此树:“冷艳争春喜灿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边天。”翠湖公园取”山茶按谱甲于滇”一句为园内茶花园亭子命名,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意。

旁边是长廊。

当地老人喜欢在这里聊天、唱戏。

北侧是听莺桥。向北过文津桥,到北门。

海心亭。四方重檐、琉璃碧瓦的两层楼阁,二层悬挂匾额“海心亭”,一层两侧有对联:“百亩碧漪经雨洗,四堤绿柳任风梳”。海心亭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云贵总督范承勋和云南巡抚王继文所建,是翠湖公园西面的主要景观。

背面。

换个角度。

这里还有为海心亭立的石牌,可知,海心亭一定深深隐藏着许多故事。

过桥。翠湖历史文献碑廊。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明代张佳胤,清代钱沣(南园)、伊布里、师范、阮元、倪琇文,近代袁嘉谷、陈荣昌等名家的诗、词、文(铭、序、碑记)、联近五十首(篇、幅),对康熙三十一年修建碧漪亭(海心亭)以来,翠湖200多年间的沿革,四时景、物风貌及各景点的特征多有描述。这些碑刻的诗词、联、文,原来是悬挂或安放在翠湖的亭、台、楼、榭之上的,却不幸于多年间被毁。所以,现在都由我省著名书法家,如李群杰、李书芳、李世俊、孙源等先生重新书写刻石。

悬挂“荷静风恬”匾额和对联:“城市别开仙佛界,楼台妙在水云乡”的茶馆(过堂)。

 迎面有匾额:“鱼观堂”

 观鱼楼,二层楼阁。二层悬挂匾额“观鱼楼”,有清代黄奎光写的名联:“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一层悬挂匾额“春醉蓬莱”,楹联:“翠竹不沾花外雨,红鱼划破水中天”。

 观鱼楼前是放生池,池边四周有多个亭榭,如“一湖明月”亭。

   “海天看鹤”亭。

“春浪秋歌”亭

“与银河通”亭

晚香亭。楹联:“赤鲤跃碧波,吞却三分明月;红莲开翠海,托来一瓣馨香”。

 “濠上观鱼”亭。

 这些亭榭通过回廊连通,漂亮的令人心旷神怡。

从观鱼楼可直接到莲华禅院内。从观鱼楼对面的多个亭榭回廊。还有个杨慎题写“人间幽境”的院门,有对联:“茶烟满宝写墨竹,花雨一帘观白鸥”。

莲华禅院,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工部右侍郎蒋予蒲、迤南道刘钰及昆明人士倪士元、倪琇在湖心岛兴建,原有五龙祠、吕祖殿、观音殿、关圣殿四重殿宇,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院。同治六年(1867年),清载淳皇帝赐“妙莲涌现”匾(现在没有了)。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莲华禅院。民国时期(1934年),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再修莲华禅院,改殿宇为戏台(称为龙云戏台),形成了现在的四合院格局,并在院外新建了三层八角琉璃塔亭。

坐西朝东的禅院院门,有林则徐题写的“莲华禅院”匾额,清人凌士逸题写的对联:“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道出了翠湖的特点:水中有荷花、金鱼,堤岸有杨柳、楼台。

坐北朝南的龙云戏台,悬挂匾额“风雨云龙”,有对联:“楼阁复旧观又喜见花鸟娱人湖山恋我,嫏嬛真福地好共读神州古籍海国新书”和“明月笙歌红烛花,春山书画绿杨舩”。

龙云戏台对面和东西配殿和南面的殿堂现在由“拾翠精品滇文化中心”管理,成为商铺,出售云南陶艺、民族刺绣、非遗手工艺品、老树普洱、特色小吃等,完全没有寺院的痕迹了,商业味十足。

亭塔。

湖心岛位于翠湖公园的中心,是公园的精华所在。湖心岛四面有东南(金鱼岛)、东北(竹林岛)、西南(葫芦岛)、西北(滇春苑)四个岛环抱。湖心岛上有三大清代古迹:碧漪亭(湖心亭)、观鱼楼和莲华禅院,以及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亭榭。

碧漪亭,也称为湖心亭,是阮堤(南北走向)和唐堤(东西走向)的交汇点。碧漪亭与海心亭、来爽楼,都是云贵总督范承勋和云南巡抚王继文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建成的。飞檐碧瓦的碧漪亭有对联:“风雨动鱼龙,龙池碎翻红菡萏;丹青映楼阁,天光倒浸碧琉璃”。

碧漪亭周边有“闲趣”。

后面有长廊。

  湖对面看长廊。

“锁翠”亭。

匾额:“水流云在”,楹联:“留鸥不住任鸥飞,待春归来听春歌”  。

游船码头。

昆明市民真休闲。

两道长长柳堤呈“十”字交汇于园心,把全湖分而为四。南北横堤叫“阮堤”、是道光年间云南总督阮元仿西湖“苏堤”美韵修筑。 通往南门。

“翠湖春晓”和燕子桥。

东西纵堤叫“唐堤”,于民国年间修建。经三角花坛,通往东门。以纪念1913年至1927年唐继尧执政期间,改造翠湖的功德。

翠湖海心亭附近,以前是片空地。1904年,建水曲溪富家子弟蒋楦,从家乡来到昆明闯荡,他买下了这片地方,开设照相馆,命名为水月轩。水月轩里有个大花园,绿柳成荫,曲径通幽,又点缀有鸟兽、亭台和石桌凳,略往里去,便是一栋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楼上照相,楼下陈列照片,供人参观或歇息。水月轩百年沧桑,原有建筑几无痕迹,仅遗1919年唐继尧所建的连通金鱼岛的铸铁栏杆小桥。

里面有群众跳舞。

1985年11月12日,红嘴鸥第一次飞临翠湖,1992年,“翠湖嬉鸥”列入昆明新十六景;1995年纪念海鸥进昆十周年,在水月轩安置“翠湖嬉鸥”大型石刻碑记;1998年又在水月轩新建以海鸥为主题的不锈钢雕塑“翔”。

 2005年海鸥入昆二十周年,雕塑“海鸥老人”落成,水月轩已成为西伯利亚红嘴鸥莅临昆明城的纪念园。这位老人每到冬季来临就会到翠湖公园来喂到这里越冬的红嘴鸥,也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叫吴庆恒,是一位十分勤俭、简朴的老人,他宁愿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也要从城郊赶到翠湖来,只是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每月三百多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了,可见,这是一位对海鸥有着不同情感和无私爱的老人。后来,“海鸥老人”走了,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义的感人故事。湖边上现在多了一个青铜雕塑,让人们去感受人与红嘴鸥的情怀,更留下了人们去追逐的回忆。

翠涌亭。红柱金顶,对联是:“雀舌龙泉,邀来天上三分月;楚河汉界,原是人间一局棋。”

石刻“翠湖戏鸥”。

沈从文题字。

老人乐队每周末到金鱼岛义务演出。

会中亭。楹联:“四季云楼分翠色,百重英气接湖光”。

葫芦岛,即西南岛,聂耳砂石雕像是1985年建成的。看到聂耳雕像,耳边仿佛又传来了国歌的旋律,“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让人振奋。

雕像旁,经常有群众的音乐表演。

通往西2门的九曲桥。

三角花坛向北是竹林岛。

昆明自来水历史博物馆是在1915年开始筹建的昆明第一座自来水厂泵站原址上建成,是以昆明自来水历史为主题的小型博物馆。把九龙池的水压上五华山,过滤后供昆明市民饮用!

展览通过历史图片、文字、图表文献资料和原泵站遗留保存下来的昆明历史上最早的自来水生产设备。

展示从1915年创办自来水到1950年解放初期,昆明自来水的历史发展过程。

竹林岛。虽然面积不大,但绿意葱葱,竹林密布,幽静迷人。微风吹过,竹叶轻轻舞动,颇有《卧虎藏龙》中场景一般,充满着东方禅韵。

 九龙池。

      如今的翠湖之美,又增添了雪白的红嘴鸥,从头年11月到次年3月,成群地从遥远的北方飞到这儿过冬,一年一度,从不间断。

“翠湖观鸥”已成为昆明最热门的景观之一。

我先后不止拍了200张。  

其中三张较满意的。

之一。

之二。

之三。

“文津桥”为三孔桥,跨湖至北岸。

     “文津桥”北面是北门,邻云南大学。

圆通山

       圆通山位于昆明市区东北角,占地26公顷。因山色葱翠,巨石盘亘,古称螺蜂山,据说元祜7年(1320年),云南省左丞阿者思在螺蜂南麓的南诏补陀罗寺旧址创建圆通寺,故改名圆通山。为昆明八景之一。历来为登高赏景胜地。
       圆通山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在山上种樱花、海棠。现在樱花、海棠已具较大规模,总占地面积达18000平方米,云南樱花有480余株,日本樱花200余株,垂丝海棠1200余株。每当阳春3月,数千株云南樱花、日本樱花和垂丝海棠竟相开放,红白交映、灿若霞海。甚是赏心悦目。

       圆通山的樱花多为云南樱花,是由原生腾冲、龙陵一带的苦樱桃演变而来,2-3月开花,先花后叶,花为重瓣,花径2.5厘米左右,7-9朵形成伞状花序,簇拥成团,色为深粉红。
       著名散文家李广田先生于1963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著名散文《花潮》,留下了“春光似海,盛世如花”的名句,使“圆通花潮”更加享誉海内外。但是,他写的花是垂丝海棠。

       李广田,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1957年任云南大学校长,并兼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整理傣族传说《一滴蜜》、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 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1968年11月2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10月平反。感斯人斯文斯事,一叹!

为纪念他,引用《花潮》全文,配我拍的美图。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
  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

  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别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真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

       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

       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

     “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

       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

       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么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

       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洋气得很。

       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

        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惊呆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

       喜欢照相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人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

       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

       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

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

还有桃花什么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天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么也顾不得了。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

       他们正在吟诗谈诗: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另一个吟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又一个说:“还是不好,虽然是诗圣的佳句,也不好。”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也是杜诗,好不好?”   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

   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比前年好,解放以前谈不到。”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有人说:“明天作文课,给学生出题目,有了办法。”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著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涝沱,而是斜风细雨。”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 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樱花7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
      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所以生活就更需要用心的去经营!

        今天运气好,是樱花开得最旺之时,又不是节假日,人也不多。“樱花七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七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所以生活就更需要用心的去经营!当地人说2008年樱花开得最好,后来,雪灾至今,一直没恢复元气,所以说:当年运气真好。

2018年12月到昆明旅住二个月,2019年元旦重游圆通山。

只有少量桃花开放。

       在樱花林附近,就是动物展区。1953年建园时,展出的动物仅有6种共7只;1999年增至228种,2634只。动物区分大型、小型、鸣禽、飞禽、水禽等动物区。其中不仅有云南的珍禽异兽,如西双版纳的大象、野牛、棕颈犀鸟、勐腊的虎、黑尾蟒,滇西北的小熊猫、滇金丝猴、长臂猿、金钱豹、叶猴、瑞丽江边的孔雀等;还有国内稀有动物,如金丝猴、东北虎、雕等;更有国外来客,如澳洲袋鼠、食火鸡、美洲狮、非洲斑马、长颈鹿等等。

我们只看孔雀。

  

  


圆通寺

圆通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前临圆通街,后衔圆通山,与昆明动物园毗连,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圆通寺坊表壮丽,林木苍翠被誉为"螺峰拥翠"、"螺峰叠翠",一直是昆明的八景之一,如同一座漂亮的江南水乡园林。从建筑学上讲,它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圆通寺正门位于圆通街,进入寺院越向里走,地势越低,这在我国寺庙建筑上是较为罕见的"倒坡寺"。从唐时南诏国在此建"补陀罗寺"算起,圆通寺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是中国最早的观音寺,比浙江普陀山的观音道场还早100多年。同时,它也是现在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名。云南省和昆明市的佛教协会都设在这里。圆通寺由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三大教派的佛殿组成,以大乘佛教为主。到这您不必跑很多地方,就可对佛教三大教派的殿宇一览无遗。


圆通寺正门位于圆通街。

圆通寺正门。

正门匾额:“圆通禅寺”。

正门背面

 九龙屏风。

进入圆通寺的大门是菩提大道。地势一路向低,走下坡路,这在我国寺庙建筑上是较为罕见的“倒坡寺”。两侧各一座御碑。

  右侧的《圆通寺记》碑

左侧《重修圆通宝殿碑记》碑

普提大道。

下台阶,中间是石雕十朵莲花,下方书写:“菩提大道”。

“圆通胜境”牌坊。牌坊高约10余米,用优质沙石为基座,东西两端立护墙,三门用粗可合抱的四根巨柱支撑,柱子南北两面用上窄下宽的巨石加固,石上刻狮子、仙鹿、花饰、图案等浮雕,生动活泼;坊上彩绘金龙、彩凤仙鹤等吉祥物,高处还有南极仙翁,福禄寿三星等人物,正面24尊,背面20尊。整座牌坊造型精美、比例匀称,巧妙的将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坊上正中(两面)题“圆通胜境”四个珠圆玉润、气势非凡的楷书大字,十分引人注意;这四个字长3.64米,高约1米,传为沐天坡所书(但也有人认为是吴三桂所书)。据记载,这座牌坊是吴三桂于康熙七年(1668)所建。现在世人公认。圆通寺内此胜境坊上的四个大字和大殿上“圆通宝殿”四字,堪称大字楷书之杰作。

这座牌坊是吴三桂在清朝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命人修建的。原来,圆通寺的山门就在这牌坊处。吴三桂命人修这座牌坊时,将山门移到现在所在的地方。

牌坊上部的木雕与下部的石刻融为一体,群龙在彩云间翻滚,时隐时现,狮虎在高山深涧,或奔或卧,栩栩如生。

匾额:“圆通胜境”系启功书写。右侧竖写:“大清康熙八年嘉平既望”;左侧竖写:“平西亲王吴施建”。牌坊上的人物,都属于道教,而非佛教, 这也是圆通寺多教融合的体现。 


“圆通胜境”牌坊左侧。鱼尾龙身象征着 “鲤鱼跃龙门”。

“圆通胜境”牌坊右侧。狮子雕像象征着 “事事如意”。

“圆通胜境”牌坊背面。

 普度含识石刻。普度含识即普度众生。后面是龙华宝殿

龙华宝殿前广场,龙华宝殿也称“天王殿”,供奉着弥勒佛和四大天王。

匾额:“龙华宝殿”。

弥勒佛。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

背后韦驮将军。上方匾额:“三洲感应”。楹联:“住童子地而护法, 现宰官身以降魔”。

天王殿后桥直通八角亭殿。

八角亭殿位于放生池中心,南北有三孔拱桥相联,暗含佛教“普度众生”的妙旨,同时又把天王殿、八角亭、圆通宝殿沿寺院中轴线连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整体,与两侧的水榭曲廊一起,组成别具一格的全国罕见的“水苑式”建筑群。池里有盆,盆中有莲。

俯视全景。

八角亭殿东侧匾额:“慧日高悬”。楹联:“自有佛法以来,无不皆仰大士寻声救苦; 欲渡众生至尽,惟如所说普门随应现身”

八角亭殿西侧匾额:“广修供养”。楹联:“圆满十方,观千手眼而济渡;通达三世,具大慈悲以舟航”。

八角亭屋脊上的吻兽达到八个,檐角下挂着具有佛教特色的风铃。

东禅院原有30间房,西禅院有20间,禅院倾坍后,改为宽阔的临池长廊。

不过现在已经利用起来,一侧为佛家子弟讲经堂,一侧为卖佛门器物和工艺品的小商场。

湖心亭有拱桥相联。八角亭二层匾额:“佛谷云深”一层,门两侧楹柱镌刻的是一副藏头对联:"观以无心何来何去何自在,音非法相是空是色是圆通",“观音”两字。此殿的地位,当为体现本寺特点的主殿,这里四面环水,犹如大海,而观音原居海岛,故此布局很符合经典教义。

周围是曲径回廊,玉雕栏栅,每个小柱子上都立有石雕的瑞兽。

石雕的瑞兽千姿百态,笑容可掬。

瑞兽。

瑞兽。

瑞兽。

 八角亭内佛龛中的檀香木雕的24臂观音(为千手千眼观音简化造型)站立在莲座上,头顶阿弥陀佛,左右各十只手分别执不同法器。

佛龛背面是缅玉雕的“镜瓶观音”。

八角亭南面二层匾额:“国土庄严”。

一层匾额:“度一切苦厄”。楹联:“不生不灭不垢净不增减,度十方苦是名诸佛;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相方见如来。”。

过三孔桥是圆通宝殿。圆通寺由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三大教派的佛殿组成,以大乘佛教为主。

广场正中有汉白玉香炉一尊。

圆通宝殿是中心正殿,重檐歇山式建筑。圆通宝殿面阔五间,总高15米,南北进深20米,东西宽28米,面积560平方米,粗梁大柱。飞檐斗拱,巨大的重檐屋顶由20多根粗可合抱的大柱支撑,壮严凝重,气宇非凡。

圆通宝殿南侧的八角亭。

圆通宝殿西侧的木鱼。

圆通宝殿西侧的厢房。

圆通宝殿东侧有普光明殿。

圆通宝殿东侧的云钟。

圆通宝殿琉瓦飞甍,梁柱粗壮,斗拱华丽,彩绘绚烂,气势宏阔。二层匾额:“圆通宝殿”。 一层内联:“履净法界,获胜善根”,集弘一法师字。外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启功书。

大殿中门内联:“梵宇耀滇池,水月清华,广度鱼龙登正觉;”

“人间成净土,香华微妙,好因闻见证圆通。”此系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所题写。  

外联是清布政史刘鸿祥题写的以“圆”、“通”二字为首字的楹联:“圆如满月丽天,靡幽弗显,广照大千世界,觉路同登,休论珠火为眉,清莲作眼,但如选佛场,莫非罗汉”

“通喻慈航泛海,无往不达,普渡亿万众生,菩提共证,岂必金花著面,万字横胸,始知转轮王,即是如来”。

殿内主佛两侧有有明清时期龙柱一对,高达10米,雕青、黄二龙,舞爪裂须,作欲斗状。这种代表皇帝的符号出现在寺中,这在其他“大雄宝殿”内实属罕见。

殿内供奉有清光绪年间精塑的三世佛(中间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东边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西边是“仟佰亿应身释迦牟尼佛”)坐像。三尊大佛通高六米,须弥座高1.1米,莲台高0.8米;大佛背后钟罩形的背光屏,光芒四射。法身佛两旁立迦叶(东边),阿难(西边)尊者,高约2米。同治十年,大水淹没寺院,佛像损坏。光绪年间重修佛像时,将大殿供奉的主尊改成了“三身佛”,但是,大殿并没有按常理改为“大雄宝殿”,仍然保留了“圆通宝殿”的名称,而且台前还站着观音菩萨的侍从,善才童子、龙女。所以就出现了观音殿供如来佛的奇观。圆通寺本为观音道场,观音寺怎么能没有观音?于是,观音菩萨便住进了大殿前的八角亭。

塑有站立的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殿东西两壁中层塑“二十四诸天”上层塑“天龙八部众”。北壁东西两端是“四大菩萨”;东后角侧面是“十八罗汉拜观音”;东后角正面是骑青狮,手执金莲花的文殊菩萨。上方有“空山拈来”等匾额。

左侧。上联:“圆融无碍,似流水行云,紫陌红尘,皆入清凉佛境”;

下联:“通达唯明,悟真空妙有,黄花翠竹,莫非般若法身”。站立有伽蓝菩萨,即关公。西后角正面是骑白象、手执如意的普贤菩萨,西后角侧面是以道明和尚、闵公为胁侍的地藏菩萨。

整个东西两壁和正中的"三身佛",形成“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格局

大殿背面。

匾额:“无尽藏”。《兰亭集序》中有句“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上联:“大街上人来人往尽为两字活计”

下联:“古刹内僧止僧作都是一事因缘”

圆通宝殿后面有一石阶,石阶台下刻一龙头,龙头下是一石钵,两旁有幅对联:“寺幽鹤衔字,僧定龙归钵”。

拾阶而上我们就看到了有两只神兽守护着的一座造型精美的泰式佛殿“铜佛殿”。

佛殿前种着芭蕉,具有浓郁的东南亚佛寺风格,这座佛殿坐落在“咒蛟台”旧址之上。造型新颖精致,外观纤巧、流金溢彩。

殿内有1985年由泰国友人赠送的铜佛一尊,这一尊佛像为鎏金铜佛,佛像体态安详、线条流畅,具有南传佛教佛像的特点,这尊鎏金铜佛高3.13米,重4.7吨,体态轻盈,手臂浑圆,曲线流畅、面貌端庄,充分体现了南传佛教(上座部)佛像特点,与圆通宝殿的释迦牟尼塑像,形态各异,显示了佛教两大部派间的差异。

匾额:“铜佛殿”,楹联:“衲霞屏下蛟栖幽谷洪害鸭池,螺峰山前佛镇潮音普济昆州”。

殿内还有描绘释迦牟尼成佛的“削发出家”、“菩提悟道”、“初转法轮”、“涅槃妙境”的“佛传图”。

这是我国内陆目前独一无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  

殿旁小景。

  

殿后有一座假山,增添了一份 江南水乡的意蕴。右侧可见一座刀劈斧削般的山崖断壁,崖下泉水淙淙,崖上有摩崖石刻,名为“纳霞屏”。据专家考证,圆通山的山体属于丹霞地貌,而此处崖壁也呈现出多种色彩,每当朝霞、夕照辉映崖壁之上,好似彩霞附着其上,故得名“纳霞屏”。

放生池。

“衲霞屏”,康熙已巳年 沈阳范承勳题。

“秀拥五华”  

 “湖光山翠佛衣来,千仞云根老碧苔。倚徒孤亭迟月上,神龙忽拥夜珠回”。清康熙年间云南巡抚王继文书

石牌坊

“观音岩”,门额:事有定数,两侧石刻对联:总统千山齐登次部,督题万佛共到庵堂。

摩崖石刻

清人所创的张三丰造像碑

石虎。

关公像。

赢南秋色。

月石亭

济公、吕洞宾。

下山,沿东路返回。

普光明殿是一座藏传佛教殿宇,里面却是藏传佛教供奉殿,也叫密宗殿。

里面却是大日如来,即释迦牟尼的法身,旁边分别是宗喀巴和莲花生两位大师。这是藏传佛教黄红两大流派的祖师,这样的排序,那怕在西藏也是少见的。

返回大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