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楷缺少魏晋楷书的潇洒,平正是它最大缺点!

 二小书法 2021-09-16

Hi,各位书友大家好!

本文要讲的是宋·姜夔《续书谱》的第二章《真书(楷书)》。

由于原文内容较多,故分成两节来讲,下面开始讲第一节:唐楷缺少魏晋楷书的潇洒,平正是它最大缺点!

(正文约15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观点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姜夔认为,楷书写的平正才好,那是普通人的看法,也是唐代书法的缺点。自古以来楷书写得最好的,一是钟繇,二是王羲之。他们俩的书法,潇洒纵横,并未拘守平正的规矩。

钟繇三国·魏国人,被誉为“楷书鼻祖”,中国最早的楷书就是他写的,作品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等;王羲之东晋人,被唐太宗誉为“书圣”,楷书沿袭了钟繇的书风,作品有《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等。

魏晋时期的楷书多以小楷为主,有的单字只有1毛硬笔那么大,甚至还有更小的。

而且那时楷书不是官方字体,三国时沿用的是汉代的隶书,到了两晋章草、今草、行书、楷书都在官方文件中出现过。

楷书真正得到广泛使用是在唐代,那时出现的楷书家也是所有朝代中最多的。

理由‍‍

「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

理由是,唐代以书法的好坏作为取士的标准,所以士大夫阶层的字大抵有科举习气,而颜真卿写的《干禄字书》就是一个例子。

史书记载,《干禄字书》是唐代颜元孙写的一篇有关楷书(整理和研究异体字)的文章,他的侄子颜真卿于66岁那年书写刻石(碑上有“第十三侄”)。

唐代非常注重书法,但凡有个一官半职的人都能写一手好字,甚至有一个现象:官职越大的人书法被推崇的程度越高。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等书法家都身居高位。

原因

「况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

姜夔说,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四位的书法前后相接,唐人受了他们的影响,一下笔就循规蹈矩,不再有魏晋那样的飘逸气象。

唐代与魏晋的书法无论用笔还是字形和结构有区别,是事实。

唐代的书法给人的感觉就像有一个模式,使楷书标准化,而魏晋没有标准,书写者更多的是追求自然和自我的表达。

钟繇和王羲之的楷书是动态的,唐四家是静态的,这是笔者看后的感受。

「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

姜夔说,字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一,谁能将它划到一起来呢?把楷书标准化是有问题的。

事实

「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当”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

姜夔说,例如“东”字长,“西”字短,“口”字小,“体”字大,“朋”字斜,“当”字正,“千”字疏,“万”字密,笔画多的字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字宜写得肥些。

从以上内容不难发现,姜夔推崇魏晋楷书而不推崇唐代楷书,事实上这与宋代的书法环境也有关系。

“宋四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都在不同程度上批过唐楷,其中米芾批得最厉害,其他三家用隐喻批,他直接开骂。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欧、虞、褚、颜、柳的楷书就像一个模子刻的,安排费工,什么玩意儿!

他还说欧阳询的字单薄寒酸没有精神、颜真卿的字俗不可耐、柳公权是丑书恶扎的鼻祖,自柳以后世上就有了俗书。

在他心中,只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法最好,他也是推崇魏晋而不推崇唐代。

明清两代推崇唐楷。明代的“台阁体”和清代的“馆阁体”,事实上是对唐楷的进一步规范,就好像公文有一个标准格式,不按照格式写就不合格。

受此影响,今天很多人认为只有唐楷是楷书,甚至还把能不能写好唐楷作为书法家的标准。对错不讨论,因为每个人的看法不同。

好了,本节就讲到这里。

如果您对本节内容有不同看法,记得将您的意见写在文章下方。

敬请期待下一讲:魏晋楷书是唐楷不能比的,它究竟高明在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