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种选择

 多多云端 2021-10-16

在我家宝刚刚可以听懂大人说话的时候,邻居和家人们最喜欢问他的问题是:小家伙,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小家伙不太太容易转过圈来,会顺着大人的引导,回答;喜欢爸爸。接着,大人又问:小家伙,你喜欢妈妈还是爸爸?小家伙会紧接着回答:喜欢妈妈。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问宝这个问题,他会很坚定的告诉我们:我喜欢妈妈。爸爸听到后会装作心碎状,宝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但这真的是他的答案。

再过一段时间后,再问宝这个问题,他的答案就改变了:喜欢妈妈,都喜欢。他知道可以做第三个选择,就是都喜欢。但又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初衷,喜欢妈妈,爸爸我也喜欢。

到了现在,他喜欢恐龙,也喜欢地铁,每天都想着法子缠着我给他买大大的电动恐龙和好多好多的地铁玩具和地铁轨道。我问他,恐龙和地铁只能选一个,你想买哪个?他则会回答说:先买个地铁回来吧,下周再买个恐龙就可以了。

这么小的小家伙都知道第三种选择了,而我们成年人却常常忘了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其实有第三种选择。我常常在无意间在草稿纸上随笔写下来的字,我自己觉得写得很好,但是我一旦认真开始写字的时候,却发现怎么写不出那种味道来。这可能是我在随意写字间的放松心情和特意写字时的郑重其事造成了我在“好看的字”和“一般的字”之间的距离。我何尝不想将自己的字一直保持在“好看”的状态,但似乎这两者之间相距了好远。我可能需要在这两个选择之间找到第三种选择:尝试将自己的状态放松,让自己的字体保持形状,多多练习,维持住,不再让自己的字体变形。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也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存在。我喜欢学习PPT的制作,想通过一个优秀的PPT作品能够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准确而又完美的呈现出来,也学习了不少的PPT制作法则。但一旦回归到工作本身当中,总给自己找各样的理由,觉得工作型的PPT就是了了了,不要太在意。两者之间的冲突常常让我觉得自己的状态一直离线中。直到年初,我才慢慢尝试给自己找到第三个选择:让自己慢下来,把自己用到的PPT进行完善修改,用自己所学的技能来体现。别人是否欣赏,总归自己是可以体会到和看到,而且自己的业余爱好和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联系了起来,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第三种选择了。

可能这就是采铜老师在《精进1》中所说的:“在看似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选择之间,你还以有很多的中间选择,你可以大胆地重组你的时间,让理想与现实兼顾而不冲突;你可以找寻 两个选择之间的连接点,把能力嫁接过去;你也可以对他们做出创造性的改造,让它们互相影响,使你的工作更像你的爱好,你的爱好更像你的事业”。

我们需要不断地在二选一的选项中,细细的听自己的内心说话,找寻这两个选项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能力,爱好和事业能够找到完美的第三种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