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的一段经历

 多多云端 2021-10-16

长大之后,很多刚刚认识我的人都会说,你的性格蛮开朗的,看事情不太容易悲观,有话就说出来了,这性格我喜欢。每每听到这里,我其实都想说,谢谢你的认同。

其实我小时候不是这样子的,很容易走进自己的胡同里,出不来不说,还会在想别人为什么不理解我呢?很容易一个人就在默默的生闷气中。

这样的日子久了,我就生了一场大病,家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子。找了当地很有名的老中医,家里有偏方,专门治这个病的。医生诊断完,就问我,你是不是很容易生闷气,默默的在心里生气,这样子是不好的,以后要说出来,要往积极的方面想。

年幼的我并不是太能理解这个意思,但每每遇到自己不能控制生气的时候,就会想想其他方面,可能这样子我会好过些,我可不想再得那样子的病,好难治(当时父母都以为我快活不成了,母亲会悄悄地流泪)。

其实我也不知道,人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直到我读到了《内向生长:心智成熟的四个习惯》书中的一段介绍,我恍然大悟:



如果我们可以针对全世界的人做调查,找出我们对别人发怒的理由,不管是手足争执、夫妻冲突或职场里的歧见,一定都可以归于以下三个原因之一:


1.其他人“应该知道”你想要什么,当他们不知道时,你就生气了。


2.你做事的方式是对的。当别人显然做错事时,你就生气了。


3.当人们做错事时,他们有责任去补救,把事情做对,而且是现在就要去做。

尤其是第一条,我是不用躺下来,都是会中枪的。回想自己容易生闷气的原因,大多都是和要好的朋友,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情况。在自我的认知范围内,自己太容易认为别人会知道你在想什么,而其实别人不知道你在想什么。矛盾或者冲突就产生了,不愤怒,不吵架,不冷战的结果就是自己一个人在那里生闷气,最受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换句话来讲,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需要去关注其他个体的方方面,自己真的需要什么或者想做什么,表达出来可能是最佳的方式,毕竟现代人类的脑电波不是互通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状态也不是一直在的。

有的时候,愤怒真的是在所难免,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的愤怒贴上合适的标签。一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给自己贴个标签,把自己的理智和愤怒、生闷气等不符合自己正常人设的情况区别开来,帮助我们用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级的能力搭上线。

我觉得作者的建议更棒:



要能忍一时之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察觉到造成瓶颈的假设,并用比较准确的替代方案取而代之。


1.在他人“攻击”的背后,是希望你能理解。


2.你可以选择要如何认知与选择。

---《内向生长:心智成熟的四个习惯》读书心得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