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编访谈 |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完善人格是核心

 tigerliu2020 2021-10-16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未来需要整体规划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形成横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纵向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大中小幼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俞国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系统研究指出,完善人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促进道德认知是基础、设置课程是关键抓手。本期访谈将邀请俞教授分享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关系、各学龄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和关键任务,以及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图片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委员

以人格发展为核心,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何妍:俞教授好!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国家、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构建成为发展方向和趋势,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时代的外在要求。作为较早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您提出可以从人格发展的视角考察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格局的构建,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思考?为什么说完善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

俞国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格局的构建,从人格发展的视角考察是有规可循的,发展心理学的“人格发展观”是实施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不同学龄段的个体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尽相同,典型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煮饺子”过程,整体上呈现出阶段性爆发的特点。从人格发展的观点看,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性变化规律与个体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谋而合。埃里克森认为,与个体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类似,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推进的,同样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每个阶段皆有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均要经历一场心理社会困境的考验。困境会导致发展危机的出现,也意味着发展机遇的来临,危机的成功解决会使个人和社会之间产生平衡,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进入下一阶段的顺利成长。反之,则容易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

从毕生心理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来看,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在不同阶段把握恰当的促进要素,选择适合发展的、可替代发展的可实现发展的最优化。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个体人格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为核心,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形成“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有序发展,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均达到心理发展的最优化。

幼儿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根据毕生发展理论,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个体的人格发展也遵循这个规律,请您按照从幼儿、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发展顺序,分别介绍一下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和目标任务。

俞国良:我们先从幼儿阶段说起,幼儿通常指3-6 岁的学龄前儿童。幼儿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影响中逐步展现出个性或人格的“花纹”,其中最明显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整体上看,幼儿自我意识的各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是逐渐成熟的。具体来讲,自我概念和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还不会描述内部的心理特征;自我评价能力比较差,评价时往往依据外部的线索而非独立判断、聚焦于个别方面而非多个方向、主要涉及外部行为而非内心品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而非理性思考;自我体验逐渐出现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在活动过程中容易表现出冲动性并缺乏坚持性,到幼儿晚期个体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此外,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亲社会情感和行为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社交性,同时也变得更合群,更懂得与人交往的社会规范,羞耻感等内在道德情感也慢慢发展出来。

何妍:基于幼儿的人格发展特点,这一阶段幼儿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围绕主要目标和任务,幼儿园和家长应该在哪些方面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

俞国良: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幼儿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获得“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否则个体就会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创伤和挫折,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幼儿阶段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在这一阶段要把握并平衡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家庭和幼儿园等重要的微系统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围绕发展的主要任务,着重培养幼儿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树立自尊和自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幼儿人格获得最优化发展。第一,家园双方应同心协力,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要塑造幼儿的情绪稳定性。第三,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提高幼儿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合作交往,不断适应新环境,扣好心理健康的第一粒“纽扣”,为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小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体和心理进一步发育,活动空间和场所不断扩展,交往对象增加,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这些都推动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总体上,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构成儿童人格的各个成分有什么发展和变化?

俞国良:小学阶段,小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但并不是直线发展的,表现为渐变上升的趋势。首先,从自我概念来看,小学生的自我概念产生了分化,由原来对个人的整体认识转向具体领域的认识,如对自己社会能力、认知能力的认识等。其次,从自我评价能力来看,小学生开始更多地使用内在特质评价自己,虽然这仅是一个发展趋势,但其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再次,从自我情绪体验来看,小学生的自我情绪体验逐渐深刻而复杂,且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最后,从自我控制来看,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发展从低年级向高年级呈现线性增长趋势,且女生的自控水平在初始状态和后续的发展速度上均高于男生。此外,小学生人格系统中的亲社会性在该阶段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大致呈现二次增长的变化规律,在3~7 岁时发展最为迅速,而后增长变缓,11 岁之后开始下降。

何妍:总体来看,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延续了幼儿的渐进趋势,进步与发展明显,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根据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抓哪些方面的内容?

俞国良:小学阶段,儿童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发展目标在于获得“勤奋感”。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载体和环境与幼儿阶段均存在着差别,应注重在学习活动中和课堂情境下根据小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 应该继续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首先,要引导他们恰当地认识自己,做出客观的自我评价。其次,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引导他们正确悦纳自我。再次,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认识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的基本规则,培养小学生的自律精神;还可以教给他们正确的归因策略和情绪调节技巧,着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为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播撒良种;还要身体力行或正确运用奖惩措施,引导小学生学会抵制诱惑,避免游戏成瘾和社交媒体依赖等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生活适应等。首先,在学习适应方面,家长和教师应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小学生的成长主动性,预防厌学和嫉妒现象出现,同时要指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教给小学生高效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在人际适应方面,应倡导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坦诚相见、宽以待人、理解互助;鼓励他们在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主动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最后,还要提升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鉴于校园成了他们学习和玩耍的主要场所,应帮助小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中学阶段是个体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特殊发展时期,恰好与“疾风骤雨”的青春期相对应,这一阶段的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各个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俞国良:青春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剧烈变化,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价值观和品德等方面。

首要的依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各方面的发展呈现出曲折波动的特点。其次,中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发展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方面。该阶段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较大,呈现出动荡不定、易冲动、易走极端的特点。此外,中学生意志品质在该阶段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自觉性和独立性、行事的果断性以及自制力和坚韧性都比小学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最后,中学生的亲社会性人格特质在该阶段维持着平稳状态,外倾性在初一之后呈下降趋势,到高中时期出现缓慢回升。

何妍:新的发展特点也预示着新的发展任务,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应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与此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什么?

俞国良:青少年在中学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认同感,防止角色混乱。要建立自我认同感,就必须对内部的自我和外部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就极易产生自我认同感危机,导致诸多心理困扰和生活适应问题。

因此,该阶段要关注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防止其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构建产生负面影响。具体而言,教师和家长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帮助他们全方位地了解青春期的自己,加深自我认知。在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接纳自己并欣赏自己,进一步提升自尊、自信等积极自我体验。

其次, 该阶段还要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教师要引导他们勇敢面对自身的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学会分析情绪的来源,寻找有效的办法排除不良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教师还可以指导中学生学会技术性的发泄不良情绪,或适当的延后情绪爆发的时间来进行情绪的调控。

再次,要重视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塑造。不仅要帮助中学生理解学习目标的意义和结果,在教学中鼓励他们自定目标、制定规划、实施计划,提升自主性和自觉性;还要设置困难情境,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克服困难,提高抗逆力。

最后,要重点从人际、学习、生活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人际适应方面,要引导中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防止社交焦虑和不良同伴交往和校园欺负现象的出现。在学习方面, 教学过程要着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要培养中学生尤其是中职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奋斗目标,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不是本刊读者关注的重点,但却是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大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

俞国良:大学阶段,学生在同伴、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作用的影响下,人格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积极态势,自我系统和社会系统逐渐发展成熟并统一于个体发展过程中。首先,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但并不完善。其次,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也比中学生有所提升,情绪日趋稳定,但与成年人相比仍会有大起大落、动荡不安的时候。再次,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也获得了发展,表现得更加成熟。最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随着年级上升而提高。另外,大学生已经能够意识到自身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和责任, 能够尊重他人,求同存异,互帮互助。

大学阶段个体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获得“亲密感”,因此,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大学阶段处于延缓偿付期,青春期的动荡仍然存在并在时间上延长了,因此,大学阶段学生同样面临着自我意识的整合问题。再次,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学会高效学习,为成才奠基。最后,还要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人格发展趋于成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学会做自己心灵的“保健医师”。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何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参照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依然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俞国良:问题与挑战确实不少。首先,从关注的对象来看,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乃至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殊不知,成年期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均会打上童年期的烙印。因此,如同智育培养的连贯体系一样,心育的过程也应该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新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需要从娃娃抓起。因为童年期的社会依恋是其日后形成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其次,从心理健康的内容来看,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安排还不尽合理,存在着内容缺失、要素不全、倒挂和重复等问题。因此,未来应针对特定年龄阶段人格发展的关键期,顺势而为,提出更为合理的培养、促进方案。同时,针对特定年龄阶段人格上存在的发展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控制。显然,抓住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促进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最后,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实施来看,虽然国家和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中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但始终缺乏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统一领导,协同规划,分级实施, 动态评价该项工程的实施效果, 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领域, 造成各自为政各管一段各守一摊的散乱、断裂局面。因此,未来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层面上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统一研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的方案或实施办法。

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以毕生心理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人格发展为核心,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发展要素,整体规划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详细内容,形成横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纵向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大中小幼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本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28期

微信编辑 | 张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