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9—总有刁民害朕

 启书有益 2021-10-16



《大宋十八朝》,纵贯三百年风云,每集三五千字,随性而作,随性更新,清新易懂,可读性强,老少皆宜。看书不再打瞌睡,换个思路读历史,一上手就放不下,欢迎关注、留言、转发、批评……

回顾前事,请猛点下列链接: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1—出发乃是少年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2—老郭高调登场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3—刘氏集团破产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4—柴氏幸运上位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5—生活在于折腾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6—后周一路凯歌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7—策点检为天子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8—大宋开启征程

为方便书迷,本文提供音频,值得拥有:

任何事情,从来都是得来容易,要想留住却难。

初登大宝的赵匡胤,竟然失眠了。

你想,这普天之下,有多少人是真心臣服呢?各地分封的藩镇,有多少是全心全意归附呢?那么多的外敌,会不会继续骚扰呢?曾经一起在一线战场上奋勇拼杀的兄弟,今后还能不能一样予以舍生忘死的支持呢?朝堂上每天按时参加会议的这些大臣,会不会突然打番天印呢?

当年,自己还是一个普通的将领,那时候的工作,想来其实很简单,按照皇帝要求,打仗,并且把仗打赢,同时带好队伍就行了。而今,竟然成了皇帝,身份的转变,带来的就是职责的转换。猛然间,感觉到身上的责任太大了。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今后,必须要彻底改变自己。赵匡胤暗自给自己打气。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九月,赵匡胤正式上任。一个全新的王朝,登上历史舞台。

开工第一件事情,就是收买人心。最能收买人心的动作,不外乎给钱,给位置。当然,精神激励必须要跟上。

大量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等,发到了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手中。主要出于两个基本考虑,一是为当初的承诺负责,不是说过要同享富贵么?二是让大家安心、安家,免得自行出去胡乱“搞钱”,惹出事情来。

然后,按照功劳大小、个人能力、信任程度、关系远近等,逐一加官进爵。但对外宣传的绝对只是前面两项,实际执行的是后两项。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定的权利。既能养家,又能效力。

在人事安排上,进行了以下调整。

石守信担任侍卫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接替韩通;尽管韩通已死,同样给他升官,追任其为中书令,以礼厚葬;李重进升为中书令,留守驻地扬州,不必来朝韩令坤接管侍卫司

至于这个殿前都点检职位,相当特殊而且敏感,必须使用贴心且执行能力强的兄弟,最终选择了慕容延钊。

当然,受到封赏的必须有赵普、亲兄弟赵匡义(后为避太祖讳,名为赵光义,害得重新办理身份证、户口本

赵普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这种身份,直接由一个私人小秘书成为了朝廷重臣。赵义被直接提拔为禁军殿前司都虞侯。至于三弟赵光美,只有十岁,奖励个生活待遇就完了,实职后面再说。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那些前朝旧臣,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通过了严格的政治审查,一律留任原职。这些人掌握了大量机密,熟悉工作情况,如果大规模换人,必将引发动乱。

国际关系也是必须高度重视的。给周边国家都发布了通告,相当于提个醒:注意了,现在这个国家姓赵,大家眼珠子擦亮点,你们一定要给我给面子,相互之间不要打打杀杀,要和平团结,要建立维持睦邻友好关系

这一系列动作搞下来,是不是真就太平了呢?哪有那么简单,第一个流露出不服思想的,就是李筠。

李筠幼年从军,勇武无比,在后唐时期就已经名闻三军,跟随郭威拼杀,担任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想当年他曾主动出兵拖住进军开封的刘崇,为柴荣争取时间,这种忠勇态度,相当少见

李筠是一根直肠子说话从来不拐弯抹角。尤其是对于他瞧不起的人,批评意见就上来了。柴荣在位时,他经常在大会上让皇帝下不来台。某次擅自征税召集亡命徒扩充军队,监军表示反对,他一气之下,把监军关入大。柴荣怕惹出大问题,就只是发个公文,通报批评,他却认为这是皇帝在虚火他。

现在,你赵匡胤作为一个无名后辈,竟然称帝,还要求我必须天天按时过来开会、日日上堂朝拜、随时汇报工作,不得行,坚决不搞

李筠的反对方式,有点那啥。按理说,你大丈夫一个,不服气,要么站出来反对,要么主动辞职就完了。他当着赵匡胤派来的钦差的面,在郭威的画像前痛哭失声。

你拿着新皇帝的任命文件,在前朝老皇帝面前哭,是几个意思?

新皇帝上任,各路使节都前来参拜。最让赵匡胤高兴的,就是李重进也来了。李重进主动请示,能按照惯例以节度使身份到帝都觐见皇帝当面谢恩。

赵匡胤仔细一想,这个老李不简单啊,作为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手握重兵,战功赫赫,他是当初最有资格的皇帝候选人,后来虽然被柴荣抢了位置,还跟着柴荣出生死,如今又同样礼遇自己。

既然是这样,你敬我一尺,我就让你一丈。就回复一个函,大概意思是:我们这种关系要维持下去,大家是一伙的,现在路途太远,时间太紧,你就不用来了,心意领了。

(君主元首,臣僚股肱相隔虽远同为一体。君臣名分恒久不变朝觐之仪岂在一时)。

各地纷纷表示支持服从,这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当着就天下太平了?

此日,赵匡胤被前呼后拥,在开封城巡游。突然,一支箭“嗖”的一声射过来,扎在车轮上。一声“护驾!”,大家慌作一团,唯独赵匡胤却是十分冷静,他朝着射箭过来的方向,扯开衣服,拍着胸膛:“有本事往这来!来撒!老子怕你!”

他这并不是疯了,而是被这种行为给气的。

总有刁民想害朕!

这位34岁的新上任皇帝,瞬间想到了很多。直接对可能射出冷箭的指使者进行一番大数据搜索,得到第一个可能性高达98.5%的对象,就是李筠。

安抚他?还是弄他?

弄他肯定的想弄他。弄人一时爽,后头咋收场?现在不是当初,身份不同,要注意后果、谋划长远。为今之计,只有安抚。或者说,先安抚再说,要弄他,得悄悄等待合适的时机。

为了表示高度重视,赵匡胤给老李写了一封亲笔信。内容大概是:老李啊,你人品相当好,一向忠君爱国,为国为民付出了很多,成绩有目共睹。我相信你一定会一如既往忠心耿耿敬业爱业,作出更大的成绩。为了表扬你的功绩,我决定,提拔你的儿子李守节皇城使。希望你们父子一道,为国效力……巴拉巴拉巴拉……

这高帽子也戴了,封官许愿也干了,关系也拉了,是不是效果就有了呢?

李筠接到皇帝的亲笔信,瞬间不知道如何应对。

他儿子李守节建议说老汉啊,你不要搞事情了。就算是北汉皇帝刘钧铁了心要帮你,一起对抗赵匡胤,也没得多少胜算。单独依靠潞州力量蛮干,后面结果绝对是凉凉……

李筠一听,当下做了一个傻戳戳的决定:“少给老子说那些,你去见一见赵匡胤,看看到底是啥情况,搞明白虚实。”

李守节心头一紧:“你这是要让我去送死?我以啥理由去呢?”

李筠说:“他不是给你封官升级么,你就假装去当面感谢一下。”

李守节只好硬着头皮前往帝都,果然见到了皇帝赵匡胤。赵匡胤见面就乐呵呵地说:“太子啊,你这次前来有啥想法呢?”

李守节吓得汗水直冒:“皇上啊,我绝对不敢有做太子的想法,我父亲绝对忠心耿耿,绝对没得非分之想。我们一定在你的英明领导下,勤奋工作,接受监督。如有二心,天打五雷轰……”

赵匡胤说:“小伙子,回去后,告诉你老汉,我没有当皇帝的时候,他都没有做出啥动作来。我现在是皇帝,他还能做啥动作?”

看着儿子平安回来,并带回来的那些话,李筠明白了,这赵匡胤对自己的想法完全知情,这样下去,说不定某天时机成熟,自己就要倒大霉了。于是做出一个决定:搞事情,造反。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正式明确造反。这个时间点距离赵匡胤建立宋朝只有将近4个月

李筠第一次造反,经验虽然不足,但看多了五代十国时期臣谋反,落实其行动来也是有师自通。他把宋朝监军给绑架送给北汉皇帝刘钧,表示诚意;同时联络后蜀皇帝孟昶,派人穿越陕西,前结盟,却被边防派出所逮住了。

造反必须打仗,打仗必须打赢。李筠分析认为,依靠地盘所具有的地利胜算很大。潞州,古称上党,高居太行山屋脊,所谓“居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一直就是历朝兵家必争之地。

他的谋士丘仲卿和他意见十分吻合建议说:“开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下太行山,直抵怀(今河南沁阳)、孟(今河南孟州)、堵塞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之路,据守洛阳,东向而争夺天下。”

李筠同时还认为,自己不仅有“地利”,还占有“人和”的重要因素。

理由很简单:我是周朝老干部和前任皇帝周世宗关系就像是亲兄弟一般那些部队上的高级军官,全部都是一伙熟人朋友,只要听到我杀过去了,绝对要请我喝酒吃饭,一定会和我穿一条裤子。”

高调宣称:“我有好保镖,有好车,哪有搞不赢的!”(吾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不平哉)“信珪枪实际上是一个名叫信珪的大将,擅长使用长枪。拨汗马是李筠坐骑,日行七百

最焦人的事情是,几乎与此同时,李重进了。

这建国才一百多天,就有人敢出来搞事情?还有木有王法!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顺便问一句,你关注我没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