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上赤兔马”“独捞”船怎么样下海的?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10-17

“海上赤兔马”“独捞”船怎么样下海的?

文/陆俊

“海上赤兔马”“独捞”船怎么样下海的?陆俊象山爵溪“独捞”船,船头窄而翘度大,用硬档雀篷,轻灵而船速快,有“海上赤兔马”雅号。

“树木层层不见家,半边葱茏半边沙;潮起潮落鱼虾跳,海猫(鸥)吆吆乐逍遥。”这首古老民谣勾画出爵溪镇渔村的美丽画卷。几百年下来,从一个不足百十户人家,渐渐地发展成为五六百户的渔村了。抗倭将士驻扎后,多年的混居、融合、通婚以后,人口增多,人丁兴旺,后裔自称“所里人”。引成了独树一帜的爵溪渔村文化、语言和风俗,他们的话叫“所里话”,他们抲鱼的船叫“独捞”船,他们推新船下海叫“捞新船”,推——所里人读音同“捞”。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每年大黄鱼汛期间,浙江省沿海各地及福建连江等地的渔船纷至踏来,从外驶来的玉环船是“浮瓣船”、临海船是“红头对”,福建连江的俗称"打洋船。他们使用的渔网都是"裤网",所以需要一对船配合作业。爵溪人的"独捞船"使用的是围网,一只船"抛网″作业,所以叫"独捞船"。“独捞”船穿行大海,出没波涛里,1942年,爵溪有“独捞”船200余艘。自清以来,爵溪渔获量甲全县。在海上,“所里人”常常还会遇到相邻的舟山中小对船和拖乌贼船,他们也不是"独捞船"。

爵溪“独捞”船还有约定俗成的渔获物分红制度:每船11人:老大、开船、独份、听鱼、烧火(炊事)、打网(也叫学徒或杀鱼羹),按18.25股份分成,出力多、劳绩著者另奖,还有船长元(船主)、网长元等。

“独捞”船单捕,方法先进产量高,但渔民出海凭经验,气象变化难掌握,海损事故多,民谣:“三寸板里是眠床,三寸板外见阎王”。因此,爵溪渔民特别敬畏神明,鱼汛大发则称海龙王开仓。“捞新船”、“装网”、出海都进行敬神、祭海、请财神等请仪式。

“捞新船”是“所里人”颇具传统特色的一种民俗活动,相当于原来象山人建造新房抛上梁馒头。哪家什么时候要捞新船,一经船主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去,好消息便不翼而飞。镇里的人届时都会争先恐后来“捞新船”。“一年之计在于春汛, 每年都会有“捞新船”,许多新船推下江湾,然后通过江湾,驶出矸门口,驶向是大海。 

“捞新船”都择吉日在上午进行,鲜艳夺目的红绸条点缀在船头上,船主喜气洋洋。一对光彩夺目的大眼睛要当日钉上去,大眼睛是铁皮制的,里面还要用一双银元垫衬。

 在钉船眼睛时,在“独捞”船的每个舱,老板都会叫人放上五颜六色的糯米团子。从船头部的前舱、前隔舱,到船中部的鱼舱、太平舱、腌鱼舱,一直到船尾部后舱,一共有6舱。一个个船舱都要把糯米团子放进去,一个船舱也不能忘记。 

敬拜神明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离新船四五丈远的空旷地,一大早就摆好了方桌,方桌是加高的,桌前摆一把同样加高的竹椅子,竹椅子上撑着伞,用绳子固定在竹椅子上。方桌上摆放上猪头、大公鸡、大鱼大肉、酒等供品,香烛更不可少,如数放齐后即举行敬拜仪式。船主念念有词,祈求神明保佑平安。

船老大站在船头上,大家都听他的指挥。敬拜神明毕,“嘡”!船老大重重地敲响第一声锣,“捞新船”者都争先恐后地爬上船去,纷纷跳入船舱内去争抢糯米团子……糯米团子数量足够多,每个人抢到几个团子是小意思。船老大见团子被众人“抢光”。“嘡”!他又重重地敲锣一声,刚刚还在兴奋地抢团子的“捞新船”者,都齐刷刷地挤在新船两旁。“嘡”!第三声锣声响,几十个年轻力壮的“捞新船”者高喊了一声“嗨”!声音惊天动地,沉重的新船从木头墩子上被推到了两条滑板上,滑板上事先敷设上一层湿润的海泥。大家听着锣声,一起有节奏地高喊着“嗨!嗨!”齐心协力将新船慢慢地推向江边。新船头悬在了江面,船老大的锣声急风暴雨般敲起,大家“呵”地一声,使出吃奶力气,只听 “哗啦”地一声,新船船头冲向水里,失去重心的船体慢慢地滑入江中,随之在江面上轻轻地摇晃起来……

“好呵!”“捞新船”的人都欢呼起来,船老大高兴地挥起了手。船主目送着大家带着“抢来”的团子心满意足地回家去。

爵溪渔港内千艘渔船停泊,万根桅杆林立。从玉泉山往下看,一排排的渔船,整齐地排成方阵,静静地等候着。一旦升帆出航,场面会是何等的壮观。“独捞”新船就披红挂彩静静等在江边,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等待着船主择吉日举行“装网”和请财神仪式。然后,于次日渔船即扬帆出海捕鱼。


陆俊,笔名俊歌。1962年出生,象山人。父母曾在宁海象山二县合并期间,在宁海城关工作,一个热爱家乡的象山人,也热爱关注宁海。

□编辑:叶寒
□ 图片:俊歌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